首页 > 天津 > 和平区 > 中考阅读,初中阅读理解

中考阅读,初中阅读理解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09 13:15:10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初中阅读理解

46.C47.A48A49.B50B

初中阅读理解

2,如何做好中考阅读

1.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 2.采用顺读或倒读的方法 3.抓住要点,快速阅读。 4.找出主题句,弄清替代词的指代关系,推断句子结构。 5.分清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含义。 6.突破生词关。 7.在做到以上各点的基础上,再用“排除法”“一次判断”“逐个分析”等方法来判断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如何做好中考阅读

3,有哪些好的中考完型阅读我初二的

初二的可以百度一下
(一) this is my bedroom.there is a small bed _____the wall.a desk is ___the bed.you can see come crayons,a____,somebooks and a kamp on the desk.there is a window ____the desk.___the desk,there is achair.___the chair there is a football.there is a book shelf_____this room.many books are ___it and a plane model on the shelf,too.there is a picture___the wall,and there is a boy____it.who is it?it is me. 1.a.on b.in c.at d.near 2.a.beside b.on c.in d.at 3.a.milk b.egg c.walkman d.newspaper 4.a.on b.in c.at d.behind 5.a.on b.in front of c.at d.under 6.a.on b.under c.at d.in ftont of 7.a.on b.in c.at d.under 8.a.on b.in c.at d.under 9.a.under b.for c.on d.in 10.a.ubder b.for c.in d.on
推荐用北京四中网校的英语阅读

有哪些好的中考完型阅读我初二的

4,求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含答案跪求

不知有花 [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不知有花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作者:张晓风 略有改动) 25.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26.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27.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 28.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30.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 品析: 25.是花的主人,与花相亲相融 (2分,主要概括文章第⑧段的内容,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5,中考名著阅读专题

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解题的兴趣新颖的、智慧的题型不仅能改变学生的阅读品质和习惯,而且能给学生带来阅读和解题的兴趣,甚至出了考场还想去读作品。如2009年扬州市中考题: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示例:《老人与海》——桑地亚哥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选文第④段: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道题不只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还考查学生对所给文段观点的把握,要求学生从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中概括出论据。二、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名著阅读”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本,在文本中接受到熏陶、感染...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和解题的兴趣新颖的、智慧的题型不仅能改变学生的阅读品质和习惯,而且能给学生带来阅读和解题的兴趣,甚至出了考场还想去读作品。如2009年扬州市中考题: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示例:《老人与海》——桑地亚哥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选文第④段: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道题不只考查对名著的熟悉程度,还考查学生对所给文段观点的把握,要求学生从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中概括出论据。二、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名著阅读”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亲近文本,在文本中接受到熏陶、感染。命制中考试题,也需要在这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各地近几年来在“名著阅读”的命题上作了诸多探索,也有成功的好题,如2007年山西太原市试题:(1)第三板块:猪在中国名著中。请你写出《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优点和缺点各一个,并分别简要叙述相关的一个情节。(2)第四板块:猪在西方名著中。请结合语境,补写弗恩的话。背景介绍:《夏洛的网》讲述的是一头名叫威尔伯的小猪的故事。威尔伯生下来很弱小,阿拉布尔先生就想杀死它,八岁的女儿弗恩试图阻止他。“弗恩,”阿拉布尔先生说,“这么弱小的猪以后麻烦大着呢。现在你让开吧!”“可是这不公平,”弗恩叫起来,“”阿拉布尔先生笑了。“当然不会,”他说着,低头疼爱地看着女儿,“不过这是两码事。女孩小是一回事,猪小又是一回事。”这道题把名著阅读题置于“综合性学习”考查中,围绕“猪”来设计题目,给人以活泼灵动、构思巧妙之感。尤为可贵的是此题把阅读引向了深处,如第一小题不仅要指出猪八戒的优缺点,还要叙述体现其优缺点的情节。这就不是对人物和情节的简单记忆了,这里涉及了对人物的评价,而这评价是建立在对具体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的。第二小题更把对名著阅读考查的触角伸到了具体的作品片段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入作品情境,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作品人物内心的善良、纯洁和可贵的平等意识。这种题型某种程度上是在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透过语言感悟文意。另外,新课改以来,高考选修内容中小说、戏剧考查题型经过几年的探索,涌现了不少好题,中考名著阅读命题时可以学习借鉴。如有关《呐喊》的一道题:《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虽为小说集《呐喊》而设,但具体作品出自初中语文教材,初中生也有能力解答,而命题的方式更值得中考命题学习借鉴。

6,中考英语阅读训练001

这是藉着一个伦敦出租汽车 (出租车) 驾驶者谈话。 " 我已经是出租汽车司机为十年将近。 最大多数的伦敦出租汽车司机有他们自己的脱肠还纳术。""它是时间的美好工作大部分。 你会许多人。 我总是在晚上工作, 因为在天期间有太多交通。 我居住二十里 (英里) 外面的伦敦,而且我午后在 5:30 去工作。""我在早晨通常在 2 和 3 之间回家"。 "一些非常奇怪的事物在晚上晚发生。前几天我正在占据来自一个宴会的一个女人家。她有了她小狗由于她。 当我们到达她的房子时候,她发现她已经遗失她的钥匙。 因此当她攀登的时候 , 我在和狗的汽车中等候在经过窗户。""我等候了又等候。 在半个小时之后呜响铃我决定发现什么正在继续。我系了对一棵树的狗而且开始攀登在经过窗户。 我的下一件事物是警察来。 他们我是小偷。 ( 小偷) 幸运地女人来在楼下。 (下楼)她一定曾经去睡觉而且忘记有关我和狗的事过!"1.因为它是比较容易的 , 所以驾驶者总是在晚上工作到_____. 一。 驾驶 B 。 赚钱C。 攀登在经过窗户D。 遇见许多人2.女人攀登在经过窗户因为_____. 一。 她有睡眠B。 她的丈夫不为她打开门C。 她不支付驾驶者D。 她不可以找她的钥匙3.故事发生_____. 一。 早的在早晨 B 中。 迟的在晚上C。在伦敦 D 之外 20 里处。 在警察局的附近4.哪一下列各项是错误的? A. 驾驶者工作直到在早晨在 2 和 3 之间。 B. 警察犯错。 C. 女人没有钱支付驾驶者。 D. 女人已经忘记有关驾驶者和狗的事。 5.驾驶者攀登在经过窗户到一。 由女人拿钱B。 归还狗给女人C。 正在房子中发生的东西D。 打电话给警察钥匙:-----
A D B C A
<p><b> 中考英语阅读训练(022)</b></p> <p> most people have flown a kite or have seen one ride and dip(下降) in strong spring wind. not so many people know that kites were first made in china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ancient (古代的) chinese were making and flying kites even before they were writing. a long time ago, the chinese made kites to use in wars. they would fly these war kites in the dark. the kites were fixed (固定) so that they made strange sounds. men who were at war with them would hear these sounds and run away. they thought those strange sounds were made by gods(神) in the sky.</p> <p> the ancient chinese also flew kites to bring good luck and to make their crops grow rich and tall. sometimes they tied long strings (细绳) and hooks (钩) to their kites. then they would fly the kites over water, letting the hooks hang down to catch fish.</p> <p> the chinese use sticks, strings and paper for their kites. some of these kites look like animals or trees. others look like birds or houses.</p> <p> 1.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paragraph(段落) is that</p> <p> a. kites were first made in china</p> <p> b. most of us have flown or seen a kite</p> <p> c. the ancient chinese were making kites before they were writing</p> <p> d. the ancient chinese were good at making kites</p> <p> 2. in ancient china kites could be used for ___.</p> <p> a. catching fish b. helping people fly</p> <p> c. watering the crops d. helping people walk in the dark</p> <p> 3. the ancient chinese used kites in wars because the kites ____.</p> <p> a. could bring good luck b. looked like animals</p> <p> c. could help them win a war d. could fly high</p> <p> 4. the chinese usually use ____ for their kites.</p> <p> a. sticks, strings and grass b. strings, hair and wood</p> <p> c. paper, strings and sticks d. paper, ropes and hooks</p> <p> 5. what is the best title (题目) of this passage?</p> <p> a. lucky kites. b. strange kites.</p> <p> c. beautiful kites. d. chinese kites.</p> <p> key: 1-5 aaccd</p> <p> </p> <p> </p> <p> </p> <p>參考資料: <a href="http://wenwen.soso.com/z/urlalertpage.e?sp=shttp%3a%2f%2fzk.juren.com%2fnews%2f201001%2f189863.html" target="_blank">http://zk.juren.com/news/201001/189863.html</a></p>

7,求中考语文阅读短文答题技巧每次做都离正确答案好远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赏析特点词语 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 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 闲适恬淡之情 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 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 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 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 开门见山、逐层推进、 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 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 、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 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 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常见思想感情 迷恋 留恋 思念 忧愁 悲愤 辛酸 寂寞 伤感 孤独 烦闷 恬淡 闲适 欢乐 喜悦 仰慕 激愤 空虚 郁闷 热情洋溢 壮志凌云 忧国忧民 追慕 讽刺 反抗 奋发向上 消极避世 同情 关怀 控诉 颓废 常见景物特点 恬静 安谧 和平 壮阔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幽静 肃杀 荒寒 瑰丽 虚幻 飘渺 凄惨 萧条 繁华热闹 风格特点 朴素自然 豪放飘逸 浓郁顿挫 雄健高昂 悲壮苍凉 超脱世俗 缠绵悱侧 激昂澎湃 语言特点 言简意赅 通俗自然 简练 洗炼 含蓄隽永 内涵丰富 平中见奇 清新质朴 琅琅上口 音韵和谐 明白晓畅 清新、自然、朴素 豪放俊逸 沉郁顿挫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委婉含蓄蕴藉 耐人寻味 平实 直白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不错吧
文章TAG:中考阅读中考阅读初中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