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滨海新区 > 基本烈度,什么是地震基本烈度

基本烈度,什么是地震基本烈度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17 14:59:30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什么是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什么是地震基本烈度

2,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联系

一、参考不同1、基本烈度:是指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在正常场地条件下,可能会引起最大地震烈度。2、防御力:必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规模,建筑物的类型,高度和当地的防震设防社区规划来确定。二、规定不同1、基本强度:场地条件是指标准的地面土壤,一般地形,地貌,结构,水文地质等条件。因此,基本强度是将来可能遭受的区域中最常见的地震强度。2、设防烈度:建筑物的设计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得超过当地地震的基本烈度。例如,如果局部地震的基本强度为6度,则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强度至少为6度。当然,某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度或8度。三、作用不同1、基本强度:地震地区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具有基本强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本身的规格选择防御工事标准,然后根据规格进行工程设计 设计。2、设防强度:建筑设计规范的依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设防烈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本烈度

地震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区别与联系

3,什么是基本烈度个设防烈度它们是怎样确定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

什么是基本烈度个设防烈度它们是怎样确定

4,何为地震基本烈度与设防烈度两者区别

一、指代不同1、基本烈度:是指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2、设防烈度: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二、规定不同1、基本烈度:场地条件是指标准地基土壤、一般地形、地貌、构造、水文地质等条件。因此,基本烈度就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在本区最普遍的,可能遭到的最大的地震烈度。2、设防烈度: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度或8度。三、作用不同1、基本烈度:在地震区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有了基本烈度,才能在此基础上按建筑物的重要性根据规范选取设防标准,之后才能按规范进行工程设计。2、设防烈度:用于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本烈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设防烈度

5,关于地方地震设防烈度和地震烈度是怎么换算的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设防烈度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衡量一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小,用震级; 衡量一次地震对某地造成的破坏程度,用烈度。 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就是设计的建筑物抗震能力。 设置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规定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 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为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从规范上看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地震烈度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来的。是从发生概率的角度设定的建筑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是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度或8度。 不同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规定可以参考下面资料:

6,什么叫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相继编制了三次地震烈度区划图。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由于这三代区划图的编图原则不同,因此,各图的基本烈度的定义也不相同。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历史地震烈度的重复原则和相同发震构造发生相同地震烈度的类比原则。这一代的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无时限)可能遭遇历史上曾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为:未来一百年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方法称为确定性方法,图中标示的烈度在对具体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做政策性调整。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并直接考虑了一般建设工程应遵循的防震标准,确定以50年超越概率10%的风险水准编制而成。因此,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5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也是一般建设工程(即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中的两类建筑)的设防烈度,也可以叫做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本世纪初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编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图、反应谱特征周期图。并以国家标准颁布施行。至此,在抗震设防中不再直接应用基本烈度一词。但抗震设计仍保留地震烈度的概念作为建筑物抗震措施的等级标准。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7,发生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有几个烈度

发生一次地震只有1个震级。烈度是由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强度等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烈度,在同一地方一般有1个烈度。
一次地震只有1个震级。一般来说一地方设置有1个基本烈度,其定义为该地区未来10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还有场地烈度,指的是因地质、地貌地形和水文条件的不同而降低或提高的烈度,其较基本烈度提高或降低半度至一度。 设计或设防烈度指的是在地震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适当调整后烈度 。
程度 里氏震级 地震影响 发生频率 极微 2.0以下 很小,没感觉 约每天 8,000次 甚微 2.0-2.9 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 约每天 1,000次 微小 3.0-3.9 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会造成损失 估计每年49,000次 弱 4.0-4.9 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 估计每年6,200次 中 5.0-5.9 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的建筑物造成大量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损害。 每年800次 强 6.0-6.9 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年内的居住区。 每年120次 甚强 7.0-7.9 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 每年18次 极强 8.0-8.9 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 每年1次 超强 9.0及其以上 每20年1次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一次地震应该只有一个震级——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量度,但根据使用台站和震级定义的不同(比如矩震级、体波震级、面波震级等等)又有千差万别。 烈度是指一次地震对地震场地地震动强度和结构物的影响,是一个烈度由震中最大,逐渐向外扩散,越来越小的分布,不能说“几个”。
文章TAG:基本烈度什么地震基本烈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