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滨海新区 > 三人成虎,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

三人成虎,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02 13:41:43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

sān rén chéng hǔ 三 人 成 虎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的意思。
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三人成虎是什么意思

2,三人成虎原文是什么

 sān rén chéng hǔ 成语:三人成虎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近义词】:众口铄金、道听途说 【反义词】:眼见为实 【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三人成虎原文是什么

3,三人成虎的原文

原文: 庞 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 曰:“夫6市之无虎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8大梁9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10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11。”于是辞行12,而谗言13先至。 后太子罢质14,果不得见15。 解释: 1. 质:○粤[置],[dzi3];○汉[zhi]。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粤[韩丹],;○汉[handān]。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6. 夫:○粤[符],[fu4];○汉[fu]。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7. 明:明摆 的,明明白白的。 8. 去:离开。 9.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0. 察:详审,辨别是非。 11.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2.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3.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4.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5. 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 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译文: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 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墟集处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于是庞 立即指出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墟集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庞 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 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
[编辑本段]【原 文】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5)之乎?”王曰:“寡人疑之。”“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也明(8)矣,然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11)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17)。 [编辑本段]【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2.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3.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4.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5.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6. 果:果真. 17.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编辑本段]【译 文】 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难以相信。”庞恭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怀疑了。”庞恭又说:“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明摆着没有老虎,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到大梁的距离,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早就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自己知道的。” 于是庞恭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三人成虎的原文

4,三人成虎的典故翻译 详细注解

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原 文 庞恭与太子质(1)于邯郸(2),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中有虎,王信(5)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 庞恭曰:“夫(7)市之无虎明(8)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9)大梁(10)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11)王察(12)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战国策》注 释 1.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谓将人在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2. 邯郸:赵国的都城,在今直隶省邯郸县西南十里。 3. 市:墟集,后世衍申为城市。 4. 之:代词,指市上有虎这件事。 5.信:相信。 6.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 7.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8. 明:明摆的,明明白白的。 9. 去:距离。 10. 大梁:魏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11. 愿:希望。 12. 察:详审,辨别是非,明察。 13. 自为知:自己会了解,犹言不会轻信人言。 14. 辞行:远行前向别人告别。 15. 谗言:中伤别人的话。 16. 罢质:罢是停止,谓充当人质的期限结束。 17. 果:果真. 18.见:作使动动词解,谓庞结果得不到魏王召见。 19.反:通“返”,返回 20.太子:此指魏国的王位继承人 21.过:超过 22.果:果然 23.得:能够(得到)译 文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恭。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 “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会怀疑,但一般不会相信,”魏王回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 “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可是,庞恭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道 理 [1](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战国策·魏策二》: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文章TAG:三人成虎三人三人成虎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