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滨海新区 > 天津市水资源评价报告,评价结果与分析

天津市水资源评价报告,评价结果与分析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27 11:14:44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1,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排序图2-4列出了各省(区、市)地下水资源支撑度、依存度和可持续度的评价结果,并根据结果对各省(区、市)进行了排序。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高的10个省份依次是山西、北京、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宁夏、贵州、陕西和辽宁;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低的5个省份是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和上海。对于地下水资源支撑度较高的省份,地下水资源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些省份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充分发掘地下水资源潜力,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图2-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资源依存度、可持续度和支撑度排序图从图2-4中还可以看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最不可持续的5个省份依次是河北、天津、山东、宁夏和上海。影响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开采程度和地下水污染程度。例如,河北省1999年地下水开采程度为150.2%,其地下水开采量超过了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49.92亿m3;天津市1999年Ⅲ级和Ⅳ级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地下水分布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30.6%和21.7%,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差。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度较低的省份应当加强地下水资源涵养,保护地下水环境,在地表水资源匮乏的省份,地下水资源的不可持续可能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图2-5 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区域分布格局图(二)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区域分布格局为了便于不同区域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对比,按照评价结果对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及依存度、可持续度进行了定性分级,分级界限如表2-8所示。表2-8 地下水资源支撑度、依存度和可持续度评价分级界限表图2-5~图2-7分别给出了地下水资源支撑度、依存度和可持续度的区域分布格局。从图2-5可以看出,总体上地下水资源支撑度北方高于南方,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高的是黄淮海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与银川河套平原区、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及贵州省,其次是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支撑度最低。这说明北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地下水所起的支撑作用高于南方,北方比南方更加依赖于地下水提供居民生活和各经济部门用水。图2-6 地下水资源依存度区域分布格局图从图2-7可以看出,总体上南方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度高于北方。西藏和青海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度很高,原因是这两个省份人口少,耕地少,人均和亩均地下水资源量远远高于其他省份。西藏的人均和亩均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34537m3和16255m3;青海的人均和亩均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5212m3和2576m3。我国年平均降水量800mm等值线也是区域水文地质的主要分界线[27]。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南北方有着明显差异,此线以南地下水资源丰富,可持续度高;此线以北地下水相对贫乏,可持续度低。图2-7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度区域分布格局图本节对我国各省(区、市)地下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初步评价,评价结果为客观认识地下水在各地区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直观、量化的测尺。应当指出,本节所采用的指标仅包括反映地下水资源支撑作用的主要因子。由于地下水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例如,地下水开采成本是影响地下水可持续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很难搜集到相关数据,本次研究未予考虑。

评价结果与分析

2,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基本状况

2.1.1 京津冀都市圈地理、人口状况京津冀都市圈也叫首都京津冀都市圈,位于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北部,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河北省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8个地级行政区,总面积18.28万km2,其中山区(含山间盆地)11.65万km2,占64%;平原6.63万km2,占36%。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冀都市圈中,有16.67万km2属于海河流域,占总面积的91%,占海河流域总面积的52%;有1.61万km2属于内陆河和辽河流域,占都市圈总面积的9%,其中张家口北部1.17万km2属于内陆河流域,承德东北部有0.44万km2属于辽河流域。截至2008年各行政区面积见表2.1。表2.1 京津冀都市圈行政区面积状况单位:km2注:*含山间盆地。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从人口情况来看,2008年京津冀都市圈共有人口7339.6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3%,非农人口比重为43.40%,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68%,说明该地区总体城镇化水平偏低。分行政区来看,北京和天津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河北8市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保定市最低,仅为26.40%(表2.2)。表2.2 京津冀都市圈人口结构状况 单位:万人注:由于常住人口部分统计数据缺失,在此采用户籍人口概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2.1.2 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状况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属于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7m3,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6m3,只相当于全国的五分之一。从都市圈内部分析,承德、秦皇岛人均水资源量达到600m3以上,水资源相对丰富;天津、沧州、廊坊、石家庄在200m3左右,自产水资源贫乏;其他市在300m3左右(多年降水量及形势见表2.3,表2.4)。表2.3 京津冀都市圈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单位:亿m3数据来源: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8、天津市水资源公报2008、河北水文水资源信息网。表2.4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水资源形势数据来源: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6、天津市水资源公报2006、河北水文水资源信息网。1997~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已经历了连续10个枯水年。按年径流量分析,1997、1999、2001、2002、2005、2006年全区均为特枯水年;1998年北部地区为平水年,南部地区为特枯水年;2000、2004年北部地区为特枯水年,南部地区为平水年;2003年全区为一般枯水年。水资源形势从长期考虑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585mm,年均降水总量98.28亿m3,形成地表径流17.72亿m3,地下水资源25.6亿m3,当地自产一次水资源总量37.3亿m3。境内五大水系除北运河发源于本市外,其他四条水系均发源于境外的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06亿m3,出境水量14.52亿m3。地表水供应不足,地下水长期超采。地下水使用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m,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10亿m3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5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2.1.3 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运行能力分析水资源的运行能力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对水资源运用产生的影响。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压力、废水排放量等指标可表现区域水资源运行能力状况。如表2.5所示,2008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是205.5m3、159.8m3、231.1m3;另外,通过表2.5可见,在京津冀都市圈内,运用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如区域环境支持系统能力、区域生态水平、区域环境抗逆水平、区域环境管理能力的排名中天津市各项指标较好,北京次之,河北最差。京津冀都市圈内城市2008年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比重也较高,废水排放总量在全国各省内的排名也较靠前。水压力综合指数包含了水资源压力、水环境压力、水生态压力,指社会经济活动对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水压力综合指数分别是0.488、0.466、0.502,在全国各省内的排名分别为第3名、第4名、第2名,而全国平均水压力指数为0.220,可见,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水压力综合指数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京津冀都市圈施行水资源循环经济很有必要性。表2.5 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运行能力基本指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中国环境年鉴》编委会.中国环境年鉴.北京:中国环境年鉴社,2009。2007中国可持持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2。

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基本状况

3,天津水资源紧缺现状

  任何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其发展的方向,从宏观来谈,京津地区承载不了两个发达的城市,就因为水资源之困,特别是天津这个资源枯竭的城市,本地人的生活都要靠引入其他地方的水资源来满足。  天津是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城市,以至于,现在的人口已到承载极限,发展引来的人口大增长,对天津的未来是一个噩梦。环渤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就像黑洞,吸走其它城市的发展空间,北京的发展牺牲了天津,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武清境内的8条河完全是北京的排污河,致使武清的河流污染,全是臭水,所以武清只能引入滦河水!然而天津的发展靠港口  这个选题有些太长了,先到这吧  其实,楼兰古城辉煌过,古长安也辉煌过,为什么没落了??其实很简单,水和环境没法承受了,所以富有的人们像游牧民牵到了肥沃的地方,封建制度下,最后的辉煌是北京!北京经受这些许年的摧残,也已经逐渐不适合生活,南水北调,就是ZF想改变自然规律的一种尝试,但未来的效果无从知晓。另外,正因为环境的逐渐破坏,资源的匮乏,环渤海承载不了两个发达城市,所以天津的地位逐渐丧失,必须找到资源丰富的地方再行发展,北京的资源匮乏程度也很严重,但ZF没有放弃其首都的地位,从河北等附近地区调水,救急。把污水排出北京,减负。但到目前这些方法也已经逐渐失效,所以为了北京继续的发展,ZF实施了两个重要的决策,其一南水北调,其二,重污染企业移除北京,所以首钢去曹妃甸,不是回输血,而是继续的吸血!即使这样,天津的资源依然不能支持其发展,现在天津自身的人口已经偏多,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本身是有自净能力的,但当我们排放的生活垃圾,工业污染超出环境自净速度时,环境会不断恶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90年代,天津港清澈见底,到处有鱼虾,海鸥在空中飞翔,但现在呢?因为破坏的速度超出了渤海湾的自净能力。),环境正在不断的恶化,这一点才是应该着力解决的最重大的问题!南水北调能分给天津多少还是未知数,而且当人类开始大范围的用水紧张时,南水还能顺利的掉到北方吗??所以,“人口的显著增加”正是噩梦的开始,短期的增长之后,我们将面对的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现在依然会受制于大自然,我们依然要遵从自然的规律!环渤海的发展,会在环境到达承受临界点时戛然而止!  谁为天津"救急"?--天津水资源危机的报告  随着潘家口水库的容量降至死库容,天津进行了第六次引黄,而实到的净水量仅剩  下2亿立方米,不足计划引水量的五分之一,引黄济津只能救得一时,而"南水北调"工程  的可行性尚在论证中。干渴,如同附骨之疽,正消耗着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意志  连续4年的大旱使得北方许多地区陷入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之中,天津就是面临水危机  的典型地区。尽管今年天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第六次引黄,但远水解不了近渴,面对日  益干涸的黄河,我们又怎能乐观起来呢!  一、天津水资源的现状  我们姑且不论,中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也不论中国是联合  国的13个最为贫水的国家之一,就单单天津所在的海河流域而论,海河流域年人均水资  源占有量只有321立方米,与其他几大流域相比是最少的。在海河流域中,天津的占有量  更少,年人均只有160立方米。属于严重的资源缺水地区。天津本地自产水、地下水资源  总量多年平均值为16.88亿立方米,长期以来,天津工农业用水主要依靠入境水,而入境  水是逐年减少的,而且多次发生供水危机。  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规划,到2010年将缺水4亿立方米,全市缺水将达到17亿立方  米。今年1月~6月份,天津日用水量已从原先的220多万吨,降为160万吨,几近底线。  然而气候依然干旱异常,干渴正消耗着这个城市的活力和意志……  二、天津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天津市政府在今年上半年已连续发出了3个节水通令,采取了近三十项节水措施,包  括停止农业用水、关闭所有的冲水洗车点、严控企业耗水大户、对居民限量使用生活用  水、提高水价等。从"确保城乡人畜吃水和抗旱保麦"的口号,到"全力保证居民生活用  水"已成为天津万不得已的取舍。  "节流"的同时,天津市政府也积极地寻找"开源"的途径。为从外地调来入境水,曾  先后掀起了格外壮烈的"天津保卫战"。  连年的干旱使得滦河水量剧减,滦河下游几近断流,为保证天津人民生活生产用  水,政府明令禁止引滦河水用于农业灌溉之用--虽然干裂的土地和生活在其上的农民同  样需要水的滋润。随着滦河上游潘家口水库这唯一的供水水源地库容量降至死库容,天  津又掀起了历史上的第六次引黄。  为引黄济津,国务院出面协调,从4000公里的刘家峡直至山东引黄口,再奔流580  公里达天津市区。沿途地区一路保卫,没有许可不得擅自采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工  作人员也奔扑黄河上中下游监督检查引水量。正是有了兄弟省份人民的无私奉献,才得  以使天津人民有了一点救命水。然而,此次引黄济津计划水量为10亿立方米,而实到天  津自来水厂的净水量仅剩下2亿立方米。引黄济津救得了一时,又怎能救得了永远?  正在规划中的南水北调路途漫漫,其工程可行性还在论证中。面对此情此景,有识  之士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最强音!  三、呼吁:向大海要水喝!  海水淡化是天津解决工农业用水的根本途径。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水资源  危机的沿海国家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目前,无论中东的产油国家或是西  方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海岸优势,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  范装置。根据国际脱盐协会的统计,截止到1995年底,世界范围内共安装了11066台单  机容量大于100吨/日的淡化装置,每天生产淡水2030万立方米,到1997年底,单台产量  在100吨/日以上的淡化水日产量已达2300万立方米。目前海水淡化的日产水量已达到  2700万立方米,养活的人口多于一亿之众。海水淡化装置的年销售额在九十年代达到20  亿美元以上,且以每年10%~30%的速度攀升。  我国的海水直接利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目前年取用海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左右,  虽然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但天津以及其他沿海城市的使用效果表明,用海水代替淡水  作为工业用水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产业化势头很好。  就天津而言,具有开发利用海水的独特优势,具备海水淡化产业化的人才、自然环  境、工业基础等有利条件:  国内唯一专门从事海水淡化以及海水资源开发的专业性研究机构--国家海洋局天津  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坐落在天津市。该所拥有享誉海内外的专家群体。今年12月5  日,该所承担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取  得重大技术进展,并已具备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条件,其中就包括蒸馏海水淡化技术,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该所设计的辽宁长海县1000吨/日海水淡化工程、山东黄岛电厂3000吨/日等工程  看,该所完全具备了1万吨/日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的设计。  城市用水的80%是工业用水,而工业用水的80%是冷却用水。天津大港发电厂是国内  最早大规模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和淡化海水作为锅炉补充用水的单位,年利用海水  量17亿立方米,相当节约淡水6000万立方米,在海水利用以及海水淡化设备的操作运行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天津大港电厂从1998年开始海水淡化的民用开发工作,现已形  成了月产罐装水近3000桶的规模,今年上半年累计投放市场淡化海水约3000吨。在水质  保证的前提下,淡化海水产品的成本已经与市场上销售的纯净水和矿泉水接近,为淡化  海水大规模走向市场创造了条件。天津碱厂利用海水化盐,节约了淡水,取得了明显的  经济效益。  天津独特的海岸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天津具有海水利用产业必需的雄厚的化  工、机械制造、造船、冶金、腐蚀与防护等工业基础。国内外专家考察结果表明:天津  的新港船厂不仅有良好的加工能力,且有自备码头,便于大型设备的进出,是海水淡化  设备加工的理想场所。  四、来自专家的呼吁  众多水资源方面的专家一再呼吁:随着淡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海水资源的利用应  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条件日臻成熟,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海  水淡化的示范工程和配套技术中心,以利于海水淡化这一朝阳产业从一开始就步入良性  循环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以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阮国岭博士,杭州水处理中心高从土  皆院士和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王世昌教授为代表的专家指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向海洋要淡水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其产业化不仅有助于缓解我国的淡水危机,而且  有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国创汇。此方面已有韩国和以色列等国的成功经验,我国  应奋起直追,有所作为。在很多情况下,过分调水给被调地区经济带来的长远损失远远  超过淡水本身的价值,因此一味地从外地调水无异于挖肉补疮。长时间地等待传统观念  中的懥?蹝水源,必定坐失良机,因小失大。"  位于九河下梢的天津依水而建,也因水而兴。但进入21世纪时,天津不仅早已失去了水资源优势,就缺水程度而言,还被列入中国北方最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响亮地提出要以海河改造为龙头,用3~5年时间将天津建成中国北方的“威尼斯”。这是天津借地缘优势发展自己的重大战略举措。  回顾20世纪末叶的2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迅速崛起,历史、现实和未来都在呼唤以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黄河三角洲经济腾飞的到来。人们更为关切和希冀作为中央直辖市和我国北方老工业基地的天津,能够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加速发展、走向世界的龙头。背负着历史的重任,天津以超常规跨越发展的韬略和奋起追 赶时代的脚步,使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地向前发展,连续12年保持2位数增长,天津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 03年初,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作为支撑一个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如何在振兴天津中起到支柱作用,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天津水资源短缺,但并不是说天津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解决天津水问题,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在开源上,2010年长江水将引到天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迫在眉睫的是节流,即通过节水工作的深化、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将天津建成节水型城市,变资源劣势为发展优势。  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是件大事,要根据天津水资源的特点在下述几个方面做工作。  一、要把水资源劣势化为建设节水型工业的优势。天津市用水大户主要是工矿企业,每年约占城市总量的50 %。因此,建设节水型工业在天津就显得尤为重要。天津用7年时间把国有大中型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了一遍,工业发展势头始终不减,连续11年2位数增长,但天津的工业用水量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严格控制多耗水产业 的发展,如大力压缩高耗水的冶金、造纸和印染等行业。二是加大水资源利用上的科技投入,向海水、再生水要水源。天津大港电厂仅海水利用一项一年就节约淡水7亿立方米以上。在中水利用上仅冲车一项,全市一年就可节约自来水36万吨。天津目前万元产值耗水量27立方米,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均在全国前列。天津水资源短缺,但并未影响天津工业的发展,相反地造就了天津节水型工业。因此,要把天津水资源的劣势转化为建设节水型工业最大的优势来推销,作为一个资本来经营,作为一大条件来引资。  二、要把水资源劣势转化成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优势。天津因为缺水,所以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压缩耗水高的农作物,全面推广高科技和节水型农业作物达上百万亩。天津小站稻虽然是国内外著名的产品,但由于耗水量大,这些年来种植面积由最高时的100万亩压缩为20万亩。天津在种粮、种菜都以耐旱性作为首选,积极推广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和种植方式,采用穴灌、滴灌、喷灌、微灌等灌溉方式,结合地膜、大棚、温室等种植条件的改善,使天津农业节水工程控制灌溉面积达到了43%,并建成了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将水资源劣势转化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优势,为天津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从1991年到2001年,天津市农业产值由54亿元增加到169亿元,增幅达2倍。  三、要把水资源劣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天津的海河源远流长,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北方特色,要借将海河打造成世界名河的历史机遇,抓住水这个特色做足文章。一是看水。天津近几年先后改造津河、卫津河、北运河、复兴河、月牙河,从今年起又要大规模改造海河、外环线,实现河湖水系相连,水绕城转,水清船行,这为发展河湖旅游创造了条 件。二是赏水。天津依水而兴,依水而建,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和历史典故,发展水上旅游,品味天津独具特色的河湖相通的水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三是玩水。目前,天津市河湖水面不少,但旅游开发力度不够,除少量旅游船外几乎没有什么开发项目。其实,充分利用现有的河湖水面,就可以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如水上跳伞、水上蹦极、水上赛艇等等。另外,旅游线路的安排也要充分考虑天津水的特点,以水为载体,多做水文章。  四、要把水资源劣势转化成生态环境优势。天津虽然水资源短缺,但九河下梢的历史演变使天津河道密集,河湖成网,加之近几年对市区河道大规模的整治,使天津这个北方最典型的缺水城市逐渐形成了利用水的特点创造生态环境优势的典型。所以,天津的城市建设要尽可能考虑水的因素,利用好水,依水兴市,依水造势,用水打造城市,把天津建设成生态环境最好的北方“威尼斯”。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发展水上经济,充分利用河湖水面,开展多种经营养殖、旅游再加上航运,在营造良好的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篇了  凑合看吧

天津水资源紧缺现状

4,水资源调查报告作文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壹)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 (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 (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 (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 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 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 230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又在急剧减少。大气中水蒸气量为地球淡水总量的0.03%,为13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目前能够为人类开采利用的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一般只能达到40%。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m3,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2.8万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总量为2200m3, 人均占有量仅有世界平均数的?,居世界第121位 ,被列为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社会经济总用水量增加了约四分之一,从4437亿立方米增加到 559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70%,工业用水占20%,生活用水占10.1%。 ======================================================== 贰)我国水资源面临形势 a)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水问题 当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却是贫国。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这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有限的,从目前现状来看,就全国而言,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只有2200 立方米,从地区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这是先天决定的水情。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占有淡水资源量南方最高和北方最低可以相差十倍,西部比东部可以高达五、六百倍。这是我国北方属于资源型缺水的根本原因,南方地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水体污染,水质型缺水也相当严重。目前全国性的干旱缺水越来越严重,尤其北方地区发生水危机已不是危言耸听。 (一) 主要灾情 进入90年代,中国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1)洪涝灾害:累计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1.1万亿元,约相当于同期财政收入的1/5。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的年份有1994年(1797亿元)、1995年(1653亿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的年份有1996年(2208亿元)、1998年(2684亿元)。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洪涝灾害损失100多亿美元。 (2)干旱灾害:由于供水不足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正常年份和较旱年份,粮食减产在100~250亿kg(正常年份,如1996年减产100亿kg,较旱年份,如1994年、1995年减产粮食250亿kg),但遇到严重干旱年份粮食减产曾高达近500亿kg(如1997年,北方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0多天,黄河下游发生了有史以来,断流天数、断流河长均创历史记录。这一年因旱粮食减产476亿kg,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是新个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年份)。世界银行曾测算,中国每年干旱缺水造成的损失约为350亿美元。 (3)水环境:一是水土流失,区域性、局部性的治理成效较大,但面上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缓慢,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还很严重,特别是开发建设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急剧增加。全国平均每年因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堆积的废弃土石约30亿吨,其中20%流入江河,直接影响防洪保安。二是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污水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并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里,导致了以淮河、太湖污染为代表的水环境恶化。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中国仅水和大气造成的污染,年损失为540亿美元,占中国年GDP的8%。这就表明,水环境质量在继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 以上这三大灾害合计年均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从这三大灾害损失来看,进入21世纪这三大灾害,水资源源的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将上升为主要矛盾。 (二)主要矛盾 1. 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五十年来,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21%。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1978~1998年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2.5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2000年发生的旱灾,经济损失严重,充分暴露了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和农村抗旱能力的脆弱性,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 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每年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达4亿多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城市、工业年缺水6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农村还有24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其中100多座严重缺水。天津市由于连续四年遭受华北干旱影响,为天津供水的潘家口水库水位已接近死库容,于桥水库已无水可供,直接威胁到天津市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尽管采取一系列限制用水措施,但今冬明春用水水源仍难以保证。为此,国务院批准了水利部制定的“引黄济津”应急输水工程的实施方案。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首要制约因素。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 2.水已成为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问题 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海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我国每年平均损失耕地100多万亩,流失土壤50多亿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河湖泥沙淤积,加剧了洪、旱和风沙灾害。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水体污染。 全国地下水由于长期超采,又不能得到回补,目前年超采量达80多亿立方米,已形成了56个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河湖萎缩,下游有些尾闾与湖泊消亡,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胡杨林大面积枯死;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此外,有些灌区和绿洲,由于大水漫灌、排水不畅,导致严重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减。 1999年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606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7%,生活污水占33%。根据1999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只占30%,Ⅲ类水以上的河长占70%(其中Ⅰ类水河长占 5.5%,‖类水河长占24.5%,Ⅲ类水河长占32.4%,Ⅳ类水河长占12..6%,Ⅴ类水河长占7.8%,劣Ⅴ类水河长占17.2%)。 b)十大挑战 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要研究下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有力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水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 (一)人口增长出现峰值,人均水资源量降到低谷。我们面临的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2030年人口增长达到峰值总人口就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人口的增长不仅增加对水的需求,而且增加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水的有效利用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未来50年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 (二)水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开发利用更加艰难。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专家们根据国际上评估的标准认为,中国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约为 10000-11000亿立方米,1997年,我国年总用水量达到了5623亿立方米。按照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水需求将达到7500-8000亿立方米,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500-2200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鉴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经济开发的水源不仅受到区域性的限制,而且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更加艰难,供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三)经济快速增长相应废污水排放量将急剧增长。未来50年,这种发展趋势对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挑战。基于目前废污水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偏低的现状,如果未来50年工业用水成倍增加、城市化水平成倍上升、小城镇快速发展,废污水的排放量将会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增加,势必加剧水环境的恶化。因此,中国将面临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 (四)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更加尖锐,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可能更加严重。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沙化、海平面升高、资源匮乏等将造成一系列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降水、水资源和地区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势必会带来影响,尤其是北方地区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可以预见未来50年内,水旱灾害防治任务更加繁重,尤其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五)北方地区缺水形势严峻,黄河及其以北地区河道断流情况加剧。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随着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加剧的。黄河断流、天津城市用水告急就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集中表现。黄河断流的原因虽然有许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管理不善和用水浪费造成的,还包括区外引水等因素。专家们分析认为,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将缺水40-150亿m3,如果未来50年,黄河流域干旱频率增高,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量增加,有可能加重水资源短缺和治黄的难度。黄河以北紧邻的海河流域,尤其是京、津两大城市早在70年代、80年代就出现用水危机。进入21世纪如果北方缺水不能未雨绸缪,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六)粮食增长主要在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在中国历史上水利与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盛唐时期生主要经济区在北方,当时水利设施的数量的比重占全国41%,到宋朝主要经济区转移南方,北方水利建设被忽视,这时水利设施的数量只占7%,到清朝北方又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水利设施的数量又上升到占全国49%。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在南方,曾形成“南粮北运”格局。然而,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水利建设力度减小,粮食增长主要转移到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导致北方旱灾更加严重。在1985年以前,中国长江以以南地区的粮食生产总量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比重略高于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1—57.8%,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7.2—61.5%,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前期,南方粮食在低消费水平下,自给有余,余粮调给北方,1953—1959年年均南方净调给北方粮食332.97万吨,1960—1969 年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74.54万吨,1970—1975年均净调给北方粮食192.82万吨,从而形成“南粮北调”的格局。 由于经济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1998年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35978万亩,比1980年只增加1679万亩,仅增加了4.9%,其中,东南沿海地区还减少了912万亩,减少了12.4%。而北方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0979万亩增加到40554万亩,增加9575万亩,增加了30.9%,其中,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由3242万亩增加到6533万亩,增加3291万亩,增加了一倍多。蒙宁新区和华北地区灌溉面积也有很大的增加。 随着南方农田水利建设的减缓,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表8—17中列出了南北方1985年前后在我国粮食总产增产中贡献率的变化。1952—1985年我国粮食增产量中,南方占61.4%,北方占38.4%。1985年以后,粮食生产地区格局发生了巨大逆转,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的增量比重已上升到69.4%,其中华北地区占25%,而南方粮食生产增量却下降为30.6%。全国粮食总产量中,北方地区由1985年占40.7%上升到48.4%,南方地区由59.3%下降到51.6%。人均拥有粮食,北方由表1985年的349公斤增加到1998年的484公斤,增加了38.7%;而南方地区由372公斤只增加到377公斤,几乎没有增加。 随着南方粮食生产的减缓,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研究,1978—1990年平均南方粮食自给率100%以上,1991—1994年平均粮食自给率下降至95.2%,1997年南方粮食自给再下降到95.9%,每年需要从北方调运粮食1400万吨以上。粮食产销地区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对未来50年粮食生产总量的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己十分尖锐,如果未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未来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七)水利工程将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繁重。我国水利设施目前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工程保安、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这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到21 世纪中叶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将逐步进入百年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时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按经济规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不够,设计标准普遍偏低,再加上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因此,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没有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未来50年,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不能巩固、提高和充分发挥效益,那么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很可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随着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进入百年期,巩固改造任务愈加繁重。 (八)科技含量和管理素质低,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巨。从目前来看,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水利基础设施效益和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都取决于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水利领域,目前水利科技贡献率只有32%左右,水的有效利用和节水技术的应用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因此,进入21世纪,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任务十分迫切,也十分艰巨。 (九)水价过低,建立水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目前水价格偏低不利于节水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各方面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来。国内外经验表明,提高供水价格,可以促进节约用水和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因此,制定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对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至关重要。 30多年来,国家发布的收取水费和水价改革的文件,至今未能完全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水的认识,更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加上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它更难靠市场经济来调节。因此,从总体来看,水市场体制的建立任务十分艰巨。 (十)管理体制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践表明,水利涉及到农业、工业、水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的健康水平等等;水资源利用涉及到防洪、排涝、灌溉、水电、供水等等;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思想认识上、还是经济体制上,水利只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对待。目前水资源分地区、分部门的管理体制,既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多龙管水”的时代应当尽快结束,现

5,天津市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新组建了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标志着天津市国土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局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初步彰显国土资源与房屋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国土资源的综合保障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按照“保障重点、促进发展、保护耕地”的思想,保障全市经济发展。2005年共审批农用地转用3 080公顷,其中耕地2 250公顷。同时开垦耕地3 600公顷,实现了全年耕地占补平衡,储备耕地1 350公顷,为今后天津市土地利用预留了空间。通过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形成土地交易活动统一、规范管理的新局面。严格实施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或者挂牌制度,提高土地供应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发挥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控制土地无偿划拨范围,逐步改变了以往协议为主的多头供地方式,推行经营性土地通过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供应的市场化程度。一、土地资源(一)土地资源状况按照2005年地籍管理调查统计,天津市年末土地总面积为119.17万公顷(1 787.60万亩)。其中:农用地70.73万公顷(1 061.00万亩),占59.3%;建设用地34.63万公顷(519.40万亩),占29.1%;未利用地13.81万公顷(207.2万亩),占11.6%。(1)2005年度耕地减少量为1 748.42公顷(26 226.3 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 615.57公顷(24 233.5亩),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26.99公顷(1 904.9亩),其他原因耕地减少 5.86公顷(87.9 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1 621.43公顷(24 321.4亩),耕地实现占补平衡。(2)2005年度建设用地变化量为:新增建设用地2 794.11公顷(41 911.7亩);存量建设用地329.43公顷(4 941.4亩);建设用地复垦整理为耕地82.67公顷(1 240.1亩)。在新增建设用地中,占用农用地2 322.37公顷(34 835.5亩)、占用未利用地471.75公顷(7 076.2亩)。(3)未利用地较2004年减少1 979.67公顷(29 695.0亩),开发为耕地的1 476.61公顷(22 149.1亩),变为其他农用地31.31公顷(469.7 亩),建设占用471.75公顷(7 076.2亩)。(二)土地利用情况1.农用地2005年末,全市农用地707 330.33公顷。其中,耕地445 502.90公顷,占农用地的62.98%;园地37 101.02公顷,占农用地的5.24%;林地36 631.41公顷,占农用地的5.18%;牧草地604.4公顷,占农用地的0.09%;其他农用地187 490.6公顷,占农用地的26.51%(图1)。图1 天津市农用地结构2005年度,天津市农用地减少2 331.8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农用地2 322.4公顷,农用地变为未利用地9.4公顷;农用地增加1 590.6公顷,其中,由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整理开发为耕地1 559.3公顷,由未利用地变为其他农用地31.3公顷。天津市年初基本农田面积371 837.3公顷。年内实际减少基本农田面积282.6公顷,其中合法建设占用275.1公顷,违法建设占用7.5公顷;年内实际补划275.1公顷(全部为其他农用地调整),年末面积371 829.8公顷。全年耕地减少1 748.4公顷,主要去向是:园地1.1公顷,林地76.7公顷,其他农用地55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 486.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29.1公顷。耕地增加的来源是:其他农用地62.1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56.5公顷,未利用土地1 444.2公顷,其他土地32.4公顷。全年本市共批准农用地转用面积2 273.5公顷,其中耕地1 580.1公顷。2.建设用地2005年全市共征收土地4 350.86公顷,其中农用地2 914.46公顷(耕地1 891.13公顷)。国务院批准征地995.23公顷,其中农用地852.10公顷(耕地433.42公顷);省级批准征地3 355.63公顷,其中农用地2 062.36公顷(含耕地1 457.71公顷)。其中东丽区征用农用地与其他区县相比较多,主要原因为2005年在东丽区开展了小城镇示范区建设。2005年全市审批建设用地面积5 019.76公顷,其中农用地3 267.46公顷(耕地2 110.92公顷)。国务院审批建设用地1 140.25公顷,其中农用地993.94公顷(耕地530.78公顷);省级审批用地3 879.51公顷,其中农用地2 273.52公顷(耕地面积为1 580.14公顷)。在省级批准用地中:商服用地占7.1%,工矿仓储用地占38.9%,公共设施用地占10.4%,公共建筑用地占2.9%,住宅用地占32.4%,单独选址用地占8.3%。从当前全市经济发展情况看,工业依然是我市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为稳定房地产市场,适当加大了住宅用地的供应量,所以工矿仓储用地及住宅用地所占比例较大。3.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情况2005全市共完成地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共10个,其中土地整理项目1个,土地复垦项目2个,土地开发项目7个;总投资11 537.58万元。天津市水资源不足,土质盐渍化严重,后备资源严重缺乏,且连续九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致使可供开垦的耕地资源所剩无几。二、矿产资源(一)矿产资源现状天津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亚矿种)共有25种,其资源储量情况见表1。表1 天津市2005年底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注:石油、天然气储量数据为2004年底数据。2005年,勘查新增查明金矿资源量364.7千克、水泥用灰岩资源量544.86万吨、砖瓦用页岩资源量10 319万立方米、建筑用白云岩资源量2 209.51万立方米、建筑用花岗岩资源量 34.22万立方米、砖瓦用粘土资源量 702.28万立方米、矿泉水储量 432立方米/日,地热可采储量3 494.48万立方米/年。2005年矿山开采非金属矿产357.8万吨、377.442万立方米,石油1 452.17万吨、天然气8.85亿立方米、地热2 500万立方米,矿泉水31.12万立方米。(二)地质勘查投入与勘查成果1.地质勘查投入、主要投向及勘查资金来源构成2005年地勘工作以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天津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地质勘查投资133 70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1 151.00万元,地方财政拨款1 343.00万元,企事业单位投资131 210.00万元(其中外商投资额为33 759.00万元);完成机械钻探岩心工作量124 854米,坑探工作量1 506米。属地化单位地质勘查经费主要投向基础性、公益性项目2 042万元,商业性项目2 125万元,科研项目235万元。主要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951万元、地方财政1 383万元、自筹资金2 068万元,与2004年同比分别增长188%、23%、12%。2.新发现的重要矿产地及资源情况,新查明重要矿产资源储量(1)2005年度新发现矿产地4处,其中水源地1处,预测资源量1 866万立方米/年;砖瓦用页岩1处,预测资源量7 984.55万立方米;地热2处,控制的资源量1 841 190万立方米。(2)2005年度新查明矿产资源水泥用灰岩605.33万吨、砖瓦用页岩13 027.07万立方米、金矿2 307千克、矿泉水432立方米/日、地热3 290.8万立方米/年。(三)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情况1.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情况2005年底,有效地质勘查许可证共11个,其中新立2个、延续6个、变更3个。截至2005年底,全市持有效采矿许可证矿山企业429个,其中非能源矿产205个。在非能源矿山企业中:国有企业10个、集体企业69个、私营企业5个、联营企业4个、有限责任公司1个、股份有限公司2个、股份合作企业1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个、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个、其他企业110个。按登记类别分为:新立13个、变更8个、延续138个、其他46个。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情况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开发利用的矿种有14种,矿山从业人数19 879人,产值348.3亿元,利润总额168.1亿元。与2004年相比,矿山总数基本持平,从业人数增加了906人,矿业总产值增加了125.5亿元,利润总额增加了61.1亿元。从业人数、矿业总产值和利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天津市房地产市场和基础工程的建设投入,建筑市场正在逐渐升温,建筑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刺激了建筑石料的开发及石油价格上涨所致。2005年全市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入库数额首次突破6 000万元,达到6 450万元,同比增长了59.30%。三、国土资源市场(一)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建设2005年,在天津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发挥土地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不断提高土地资产管理能力和运行质量,为加快全市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市场,结合贯彻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关于“重点治理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领域”的要求,实行全市经营性开发用地到天津土地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做到“统一交易场所、统一发布土地出让公告和成交结果,统一评标、决标标准和出让合同文本”。(1)按照资金收取渠道不变,区县收益不减的原则,区县经营性开发用地集中到市土地交易中心公开出让。区县经营性开发用地公开出让前,须将区县政府批准的土地出让方案向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备案,由市土地交易中心统一发布出让公告,组织公开出让,并对社会公布交易结果。未经备案的,不得实施出让。(2)开展土地隐形市场治理。近年来,一些用地单位擅自改变土地规划用途和非法转让、出租划拨土地使用权等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冲击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还导致政府土地收益的流失。经对中心城区范围内180多条主、次干道两侧调查,发现5 823宗土地涉及隐形交易,土地面积653.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06.6万平方米。按照市政府《关于清理中心城区土地隐形市场的通知》,2005年集中开展市内六区土地隐形市场专项治理。对和平区南京路、河西区大沽南路、河东区津塘公路、河北区中山路、南开区长江道、红桥区咸阳北路两侧等六个重点地区的341宗、45.4公顷土地隐形市场开展治理。(3)建立土地、房屋证书查验制度。在房地产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及变更登记等环节,通过土地、房屋证书的查验,掌握每宗土地的实际用途。对与原批准用途不符的,要求土地使用者按规定补办土地有偿使用手续后,再予办理土地、房屋转让等手续。2.土地一级市场2005年经营性土地供应的主要特点:①着眼调控房地产市场需要,调整土地供应结构,控制高档住宅用地供应,加大普通住宅供地比例。按照建设部和天津市普通住宅标准,为普通住宅(包括经济适用房)建设供地248公顷,占中心城区供地总量的81%,比2004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②认真落实《天津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办法》,中心城区土地全部实现“净地”公开出让,土地交易市场进一步规范,促进了投资环境的改善,2005年,全市房地产投资额227.5亿元,同比增长24%;③加大土地出让金管理力度,对1991年以来拖欠土地出让金的46 家企业、9.72亿元拖欠款,通过公告催缴、司法程序、停止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建立监管账户等多项措施进行了追缴,共追缴出让金6.93亿元,连同当年收取的出让金共计实现政府收益33.04亿元,保证了还贷需要;④土地资产价值进一步显现。2005年底,全市土地出让830宗,4 449.33公顷,土地成交价款128.45亿元,政府收益55.88亿元。其中:招标土地出让11宗,46.84公顷,成交价款13.94亿元,政府收益5.14亿元。拍卖出让土地26宗,121.38公顷,成交价款7.52亿元,政府收益3.33亿元。挂牌出让土地139宗,904.58公顷,成交价款79.51亿元,政府收益20.65亿元。全市土地划拨130宗,面积788.43公顷;租赁3宗,面积0.92公顷,租金45.45万元。3.土地二级市场2005年,全市土地转让147宗,面积309.59公顷,转让金8.48亿元。土地抵押共2 845宗,面积6 473.83公顷,抵押价款379.61亿元,贷款金额265.73亿元。(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1.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按照国土资源部《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天津市已于2003年开始了探矿权的有偿出让工作。在勘查登记的13个项目中,多以市地勘单位为主,只是在变更和转让中有民营企业,但均为无偿转让。主要是宝坻区珠江温泉城的开发,区政府与珠江实业(后为合生创展)之间有协议。说明市地勘投入仍以国家投入为主,集体及个体其他经济类型少,地勘筹资渠道不多。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天津市于2003年对蓟县陈家园水泥灰岩矿区进行了探矿权挂牌出让,并以63万元成交,实现了首次挂牌的成功。2004年又初次对地下流体探矿权有偿出让获得成功,出让汉沽区八卦滩地区1平方千米探矿权,获探矿权价款16万元,为今后地下流体探矿权有偿出让取得了经验。2005年探矿权一级市场,未进行。全市以挂牌方式出让采矿权3宗,比去年同期增长50%,出让矿种为建筑用花岗岩,出让价款159.45万元。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2005年共办理探矿权转让2宗,天津市蓟县气鼓山地下水普查(0.66平方千米)转让,由天津开发区鑫世达置业有限公司无偿转让给天津市津京洪旅游有限公司;天津市宝坻县周良庄地热田地热资源普查(0.66平方千米)转让,由天津市仁诚创业有限公司无偿转让给天津市合生珠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一)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05年,天津市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各项法律法规,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健全执法监察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加强专业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并积极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完善动态巡查与快速反应机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查并重的原则,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成果开展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按照“四公开”原则,加大了对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05年全市共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66件(其中历年隐漏案件14件、本年发生152件),共涉及土地188.43公顷(其中耕地130.11公顷),立案数与2004年的184件相比减少了10.84%,涉及土地面积与2004年相比减少了56.43%,占用耕地面积与2004年相比减少了 64.01%。在本年立案中涉及个人违法用地的案件 113件,占立案总数的68.07%,涉及土地面积34.01公顷,占总涉及土地面积的18.05%;企事业单位违法占地案件33件,占发案总数的19.88%,涉及土地面积85.82公顷,占总涉及土地面积的45.54%;村集体违法占地案件19件,占发案总数的11.45%,涉及土地面积63.8公顷,占总涉及土地面积的33.86%;乡级机关违法占地案件1件,占发案总数的0.60%,涉及土地面积4.8公顷,占总涉及土地面积的2.55%。截至2005年底,2004年未结的22个案件全部结案,本年新立的166件案件中结案146件,结案率达87.95%,共拆除构建物2.70万平方米,收回土地36.21公顷(其中耕地19.96公顷),罚没款总额1 506.29万元。在本年立案中,尚有20件未办结,涉及土地面积8.66公顷,均已提出处理方案,现正在落实之中。2005年全市对1人提出党纪处分建议,对7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土地违法案件的特点从各区县的情况看违法主体出现多元化,当前土地违法的主体既有自然人又有法人,既有村组集体又有乡镇机关。从发案数量和涉及土地面积来看,个人违法用地案件的数量和比例都显著升高;而企事业单位、村组集体和乡镇机关违法用地案件在数量和比例上全面回落,说明法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守法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及对乡镇领导干部的土地法律法规培训初见成效。但个人违法用地案件则呈现反弹趋势,应继续保持治理整顿期间对土地违法案件的高压态势,遏制个人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全年未发生县级以上机关违法用地案件。在违法案件总数缓步减少的前提下,涉及土地的总面积比2004年锐减了56.43%,大案的发生率继续保持明显减少的势头,各级政府机关违法用地案件基本杜绝。从违法占地的地点来看,主要在交通干线两侧、城郊结合部、村庄繁华地段和经济发达地区。边远经济落后地区发案率虽在低位徘徊,但已初显增多征兆。从违法占地行为发生的时间看,个人违法用地案件在春夏建房高峰季节比较突出;此外,节假日违法用地发生率也较高。各级地方政府对规范土地市场管理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对全市范围的园区(开发区)各类违法占地行为进行的集中查处,将园区(开发区)用地全部纳入市、区县统一管理,使管理更加规范,土地集约利用的效果进一步显现。全年土地违法案件总数较之2004年平稳回落,在利用卫星遥感成果开展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坚持一季一查的制度。通过大密度的遥感监测并辅以对案件的快速反应与快速查处,以及加大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处理力度,对违法行为人起到了强烈的震慑作用。3.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1)个别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应加强法律法规培训。个别干部明知在土地管理方面有各项法律、法规的约束,却认为自己的行为与土地犯罪差之甚远,最多不过是罚款、批评了事;个别人认为集体组织是集体土地的管理者,可以自由支配、处置土地;有些人认为土地的农用经济产出效益不高,存在“牺牲土地换取发展”的错误思想。少数政府部门急功近利、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各类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为此,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乡镇长土地法律法规的业务培训工作,乡镇长们反应强烈,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2)土地违法案件调查难、处理难、制止难、执行难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目前,土地监察体制滞后,交通与通讯等基础设施虽在不断改善,但距离工作需求尚有很大差距,土地执法专项资金缺乏,很难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制止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大部分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编制在乡镇政府,当触及本级政府利益时,土地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经常受到各方面的干预,给依法行政带来很大困难。由于部分区县基层土地监察人员变动频繁,造成三级土地监察管理网络不稳定。当前,亟须推进土地监察体制改革,提高执法监察规格,加速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的垂直管理进程,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为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职能,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壮大了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执法监察总队,并要求各区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执法监察科的基础上成立专职执法队伍,并保证区县局执法监察机构和专业队伍的相对稳定。(3)土地执法监察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不力,执法标准不一,亟须提高人员素质和统一办案流程和查处标准。(二)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2005年,市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12个区(县)进行了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督查。蓟县关停了4 家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查处了13起盗采页岩和采砂的违法行为,处罚了越界开采的2个石料厂,责令51个非法采砂点停止生产,拆除生产设备,遣散人员;宝坻区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陶粒粘土作为整顿和规范的重点。联合执法采取停电、吊证等措施,关闭了41 家陶粒生产厂,遏制了乱挖土的现象;武清区关闭了5家高速公路两侧的砖瓦厂;大港区关闭了4家无资源的砖瓦厂;静海县和东丽区等也将要逐步关闭不符合发证条件的砖瓦厂。全年新立案17件,其中,16件是无证开采,1件是不按规定交纳矿产资源补偿费。本年结案12件(含2004年未结案件),未结案件6件。地矿违法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少部分管理人员学习28 号和104 号文件精神不够,积极主动性差,存在畏难情绪;②基层的矿管机构编制不足,大部分区(县)的矿管部门是合署办公,无专职管理人员,造成矿管工作不到位;③基层对地热管理的职能和权限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监管不力;④基层经费不足,特别是塘沽区由于用车制度改革,无交通工具,不能实行对地热井的有效监督管理,“三查”工作进展缓慢;⑤各区(县)普遍反映取土无管理部门的问题,尤其在新四区和塘沽区的矛盾比较突出,乱取土、乱卖土的现象非常严重。近年来全市的建设速度加快,滨海新区、高速公路等大型工程和重点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资源,目前耕地取土由土地部门管理,在非耕地中取土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也没有管理依据,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管理严重失控,也成为农民上访的焦点问题。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2005年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并审结12件,其中4件为2004年结转2005年审结的案件。2005年受理新申请并审结行政复议8件,主要涉及对破坏耕地、非法占地行为处罚、土地登记等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要求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依法实施行政处罚或者撤销第三人的土地使用证等。经审理,因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适用依据正确,内容适当,均作出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2005年末天津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有15个(1个省级,14个地市级),年末从业人员494人(全部为行政编制),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19人,大本和大专学历439人,高中及中专学历 34人。全年经费总额 2 672.49万元,管理经费来源中:地方财政2 477.16万元;其他收入195.33万元。拥有直属单位36个,职工610人。全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机构2005年参加两周以上培训班的有10人次;完成学历教育的有19人次。
文章TAG:天津市水资源评价报告天津天津市水资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