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北辰区 > 王紫玲原天津市京剧团演员,天津京剧院都有哪些演员

王紫玲原天津市京剧团演员,天津京剧院都有哪些演员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7 02:37:11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1,天津京剧院都有哪些演员

最著名的还有花脸演员孟广禄!
王大兴,吕洋,张学敏,王志钢,李洋,王平,王嘉庆,李静,王艳,李宏
厉害

天津京剧院都有哪些演员

2,末代皇帝传奇珍妃的扮演者是谁

你好末代皇帝传奇珍妃的扮演者是万茜,并附上演员表溥仪(中年)赵文瑄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中年)溥仪(青年)余少群中国最后一位皇帝(青年)德宁孙耀琦大清格格,溥仪的表姐,也是溥仪的外语老师瑞贝勒高昊溥仪的结拜兄弟,保皇党,喜剧人物婉容蒋林静溥仪的皇后隆裕太后惠英红光绪皇帝皇后,孝定景皇后 慈禧归亚蕾孝钦显皇后光绪郑国霖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陈宝琛魏宗万袁世凯郑则仕中华民国大总统肃亲王许绍雄周恩来孙维民载沣杨洪武溥仪之父,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蒋玉涵尹俊京剧旦角演员,溥仪的结拜三弟川岛芳子单薇大清格格,替日本长期做间谍李玉李立皇宫侍卫 皇后的心仪对象吉冈安直张春满洲国时期日本关东军高参文绣章婷婷溥仪的淑妃祁忠李炳雷御前侍卫 连升吴有熙1、紫禁城太监总管 2、皇宫总管 黄小仙赵思瑞伦的侧福晋谭玉玲袁冰妍溥仪的祥贵人,一生最爱的女人李玉琴何花福贵人睦格格千景瑞伦的正福晋李淑贤覃文静溥仪最后的妻子嵯峨浩李依然李依然溥杰的日本妻子张小秀王乙诺二嬷王耀土肥原贤二胡高峰辅助溥仪建立伪满洲国的元凶武藤信义朱瑞祥溥杰夏海涛溥仪的弟弟小欢子蒲利飞荣源王民罗振玉雷浩善琪付忠义陈增寿吴利华王德彪陈家君胡毅雄曹积强郭布罗·润麒陈方超张谦和竺锦良毓嶦刘念爱新觉罗·毓喦陈玥溥仪的侄子张公公陈光明世续王崇民载涛杨竣茗醇亲王奕譞第七子瑞福晋文未爱新觉罗·毓嵣陈珂万嘉熙葛杨曦蓝少杰刑杰风韫颖张超溥仪三妹韫馨吴绮嘉溥仪五妹小德张杨恭磊高升许双在瑞王爷王举高登陈泰龙赵公公刘化峰山家亨柯尧川岛浪速徐爱敏川岛芳子养父周振强唐大刚黄子江宋学东川岛芳子(少年)何雨璇溥仪(少年)陈鸿锦溥仪(幼年)应懿暄玉玲父赵宝健玉玲母冯丹菊玉琴父白锦城玉琴母夏小帆甘珠尔扎布林运灶彭登科李洪潇本庄繁张少威秋田惠子郑佳雪阿福王腾飞阿顺张弟波黄大兴陈珂刘博伦颜东铁良程相武良弼陈志鹏载洵刘强强刘佳氏申月兰梅津美治郎裘海峰张之洞陆文博陆润痒周作安瓜尔佳氏耿黎明鹿钟麟武小东经理严春竹御医刘敬德青木张思恩冯金轮韩景海德三杨春瑞玉芬刘梦凌升王宏刚冯玉祥王春生高团长张春华郑孝胥盖美张景惠韦一波李莲英罗家英庆亲王汤镇业张勋徐锦江

末代皇帝传奇珍妃的扮演者是谁

3,王紫玲老师是演京剧什么行当

主攻荀派花旦,也能演青衣,武旦,刀马旦
主攻荀派花旦,也能演青衣,武旦,刀马旦
真正的表演艺术家。主功荀兼学过尚派。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王紫玲老师是演京剧什么行当

4,京剧中现在辈分比较高的人还有哪些

据我所知,京剧中现有辈分比较高的有这几位:赵燕侠、刘秀荣、杜近芳、吴吟秋、尚长荣、叶蓬、童祥苓、冯志孝几位老先生。另外,陈志清先生辈分要比与其同龄的老艺术家高!京剧也有辈分之说,但不像相声界那么严格。 因为京剧界的师徒辈分往往跟婚姻关系纠缠在一起,只能分个大概,不会同相声那样,明明白白的分出某演员是第几代传人。 举两个例子,陈少霖在艺术上是余叔岩的徒弟(并未拜师),在生活上是余叔岩的妻弟;马连良在行辈上比言菊朋晚了一辈,但却收言菊朋的儿子言少朋为徒。 四大名旦则更为复杂,程向梅行过拜师礼,又收了荀的长子,都合情合理。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从诞生以来近二百年来有非常多的名家,比如我们最为熟知的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前后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除了他们之外,京剧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还有很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创始人以及流派中比较优秀的继承人,都可以称之为名家,这里有一张京剧各个流派创始人的统计表,如下:关于京剧名家的排名,有很多种排法,其中最好的排法就是按照时间来排,将京剧早期(皮簧戏时期)排在前面,将现代京剧排在末尾,至于论唱功、成就、贡献、影响力这些东西,众口难调,也就不进行对比了。京剧界的辈分不是以成名早晚,也不是以年龄排序,应该是以师承论的。就以梅兰芳来说吧,他的徒弟有100多个,这100多个徒弟不管他们的年龄差距多大,都是同一辈。如程砚秋、言慧珠、张君秋、杜近芳和李玉芙,在年龄上程砚秋和李玉芙相差36岁,但按京剧界的规矩应是同辈人,因为他们都是师承梅兰芳。程砚秋的徒弟年龄再大,也应比李玉芙晚一辈。第一代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同光十三绝),谭志道,郝兰田。第二代谭鑫培(老谭,谭志道之子),汪桂芬,孙菊仙,刘鸿声(刘),何桂山,穆凤山,龚云甫(龚,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二代),罗福山,杨月楼(同光十三绝),余紫云(余三胜之子,梅巧玲之徒)、贾丽川。第三代杨小楼(杨,杨月楼之子),余叔岩(余,余紫云之子),萧长华,梅兰芳(梅),高庆奎(高,贾丽川之徒),言菊朋(言,私淑谭鑫培),郝寿臣(郝),侯喜瑞(侯),金秀山(何桂山之徒),王凤卿(汪桂芬之徒,王瑶卿之弟),王又宸(谭鑫培之婿),姜妙香(姜),王瑶卿(郝兰田外孙),双阔亭(私淑孙菊仙),时慧宝(孙菊仙之徒),李多奎(李),荀慧生(荀),尚小云(尚),程砚秋(程),贯大元(贾丽川之徒),马连良(马),筱翠花(筱),谭小培(谭鑫培之子),韩慎先(私淑谭鑫培)、贾洪林(贾丽川之侄)、鲍吉祥,裘桂仙(何桂山之徒)。第四代高盛麟(高庆奎之子),李和曾(高庆奎之徒),谭富英(小谭,谭小培之子),袁世海(袁,郝寿臣之徒),金少山(金,金秀山之子),张君秋(张,王瑶卿之徒),裘盛戎(裘,裘桂仙之子),杨宝森(杨),叶盛兰(叶),迟世恭(余叔岩之徒),马长礼(谭富英之徒、马连良义子),言少朋(言菊朋之子,马连良之徒),言慧珠(言菊朋之女),童芷苓(荀慧生之徒)、张少楼(言菊朋之媳)、高世寿(高庆奎之子)、李盛藻(高庆奎之婿)、李宗义(私淑高庆奎,鲍吉祥之徒)。第五代谭元寿(谭富英之子),辛宝达(李和曾之徒),高宝贤(谭富英之徒),叶少兰(叶盛兰之子),方荣翔(裘盛戎之徒),尚长荣(尚小云之子),李世济,王吟秋,程正泰(杨宝森之徒),张学津(张君秋之子,马连良之徒,62年拜师太晚,按父子排辈)。第六代张克,金喜全,宋小川,卢松,迟小秋,张火丁,朱强(张学津之徒),杜镇杰,杨乃彭。第七代谭正岩。

5,这张图里的于荣光是那的

是 《策马啸西风》 哦 于荣光演的 西门吹雪 俞飞鸿演高老大 吴京 演孟星魂 邢岷山 演傅红雪
于荣光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鸣魁之子,11岁考入北京市风雷京剧团任演员学习武生,自幼学习京剧十载。于荣光所谓的武术就是表演性质的戏剧武术。

6,中国京剧四小明旦有谁

中国京剧继1927年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确立“四大名旦”之后,青年旦角演员不断涌现。为了选拔优秀人才,有识之士和广大热心观众遂发出倡议,评选“四小名旦”。经过一番细心筹划,于1936年秋天由北京《立言报》主持,专门接待各界投票。投票结果前四名是:李世芳得票5800张,毛世来得票5000张,张君秋得票4800张,宋德珠得票3600张,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京剧“四小名旦”。1940年,北平《立言画刊》在长安剧场组织四小名旦合作演出《白蛇传》,李世芳、宋德珠合演《金山寺水斗》;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演《祭塔》,“四小名旦”遂成定论。1947年因李世芳飞机失事遇难,“四小名旦”出现空缺。同年北平《纪事报》发起选举“新四小名旦”,结果得票20万张,选出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瀚英四位,这次选举未能改变过去定论,观众对原四小名旦印象更深。   “四小名旦”演艺超群但风格各异——李世芳唱做俱佳,有“小梅兰芳”之称;毛世来深得“花旦大王”筱翠花的真传,擅演《十三妹》等剧;张君秋博采众长,创立了“张派”艺术;宋德珠工刀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见长,世称“宋派”。[1]李世芳原名李福禄,祖籍山西,1921年生于北京。父亲李子健是晋剧名旦,艺名“红牡丹”,文武兼精。母亲亦为晋剧名优,授徒很多。李福禄11岁入“富连成”科班五科,改名李世芳。1936年拜梅兰芳为师。他刻苦专心,艺事精进,加上他又娶名旦姚玉芙之女为妻,在其岳父指导下,他广采博纳,风格独具。他扮相华丽大方,眼睛灵活传神,嗓音甜润明亮,舞姿准确优美,富有创新精神,当时评论他是:以其秋水双瞳,春风举云,酷似婉华,具王者相,获有“小梅兰芳”之誉。常演剧目有《宇宙锋》、《贵妃醉酒》、《玉堂春》、《霸王别姬》、《生死恨》等。1947年1月5日应某票房邀请,由上海去青岛演出,不幸飞机在青岛崂山周围失事遇难,是年26岁,其学生有李蓉芳等。   张君秋原名滕家鸿,祖籍江苏丹徒。1920年生于北京。自幼师从李凌枫,后拜王瑶卿先生和“四大名旦”为师。又娶尚小云的琴师赵砚奎之女玉芙为妻,由他岳父为其操琴,演唱更胜一筹。他气度大方,嗓音娇媚脆亮,音域宽,音色好,眼神灵活。当时报界对他的评价是:扮相似梅、唱功似尚、腔调似程、做工似荀,又勇于创新。常演剧目有《玉堂春》、《望江亭》、《状元媒》、《春秋配》等。他取众家之长,经长期的舞台实践,已形成舒展华丽的“张派”,成为一代旦角宗师。其弟子杨淑蕊、薛亚萍等。   毛世来,祖籍山东掖县(今莱州市),1921年生于北京,其大哥坐科“斌庆社”习武生,艺名毛庆来。三哥坐科“富连成”四科,艺名毛盛荣。他11岁入“富连成”科班五班,艺宗筱翠花(于连泉)。曾拜梅兰芳、尚小云,后拜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师。初演青衣,后改花旦,兼演武旦,跷工极佳。他嗓音清亮、甜润,道白清丽干脆,扮相娇小玲珑、妩媚动人。他眉目颇似尚小云,做工近似荀慧生,享有“小筱翠花”之誉。他是“四小名旦”中组班最早的人,也是最早到上海演出的一位名旦。常演剧目有《翠屏山》、《大英杰烈》、《小放牛》等。1958年由北京调长春任吉林省剧协主席、吉林戏校校长等职,后患偏瘫。其弟子邢美珠是当今红氍毹坤伶一红角;王继珠获得“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   宋德珠原名宋宝禄,号颖之,祖籍天津,1918年生人毕业于中华戏曲学校。曾先后向名武旦余庄儿(余玉琴)、小四十(朱桂芳)、老水仙花(郭际湘)、九阵风(阎岚秋)、十阵风(张善亭)、白牡丹(荀慧生)、程砚秋等学艺,后和王玉蓉在王瑶卿那里学戏。并娶名武生小振庭之女为妻。他以演武旦、刀马旦为主,兼演青衣花旦。他武功坚实,扮相俏丽,动作灵巧,身手轻捷,具有英俊气,形成美、媚、脆、锐的独特表演风格,是京剧武旦挑班第一人。常演剧目有《扈家庄》、《杨排风》、《十三妹》等,后因年事过高,执教于保定、石家庄等地,并任河北省剧协主席。1984年7月18日谢世。他桃李满门,其女儿宋丹菊继承其衣钵[2]。新“四小名旦”  1947年因李世芳在青岛罹难,宋得珠又一时息影舞台,是年北京《纪事报》倡议再进行新“四小名旦”选举。8月1日开始投票,9月15日揭晓,历时45天。张君秋名列榜首,陈永玲、许翰英当选。名次为张君秋35730票、毛世来27256票、陈永玲24309票、许翰英23578票。选举后他们又在华乐剧院同台合作演出〈四白蛇传〉。许翰英演《游湖借伞》、陈永玲演《水漫金山》、毛世来演《断桥.合钵》、张君秋演《状元祭塔》。连演三天,场场爆满,一时传为梨园美谈。张君秋也由此获得“祭塔旦”的美称。但为了和前"四小名旦"相区别,陈永玲、许翰英被称为后“四小名旦”或新“四小名旦”。   陈永玲原名陈志坚,祖籍山东惠民,1929年生于青岛。读书时对京剧就有特殊爱好,曾拜南方“四大名旦”王芸芳(邵步武)为师学旦,后考人北平中华戏曲学校学戏,师从筱翠花。后拜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为师,工青衣花旦。他戏路宽广,唱做俱佳,曾组“玲声社”挑班演出于京、津、沪等地。常演剧目有《小上坟》、《战宛城》、《拾玉镯》、和《贵妃醉酒》等。五十年代曾与谭富英、裘盛戎、李多奎等到青岛演出,受到欢迎。他娶名伶言慧珠之妹言慧兰为妻。后任兰州市京剧团团长,并于甘肃省艺校任教。椐说他是香港戏剧演员协会理事长、香港陈永玲京剧团团长。海外报刊评论他是“集梅、程、尚、荀、筱绝技于一身”的“中国名旦”。其学生魏海敏是顾正秋后的第二位获得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的坤伶。   许翰英原名许景烈。祖籍山东平度(现青岛平度市)。自幼酷爱京剧艺术,九岁曾向赵绮霞等学戏。23岁拜荀慧生为师,并得到梅兰芳的指教,技艺大进。一时曾有男(许)翰英、女(童)芷苓之说,成为“荀派”演员佼佼者。解放初他参加青岛市文联京剧团后成为青岛市京剧团头排旦角,一出《红娘》红遍大江南北,久唱不衰。后来他参加了江苏省京剧团。常演剧目有《勘玉钏》、《金玉奴》、《香罗带》、《钗头凤》等。他未能逃过“文革”的厄运,1971年6月8日蒙冤致死,享年50岁。

7,京剧演员李丽芳是哪个流派

李丽芳是跟她姐姐李慧芳学艺的。 李慧芳自幼从李玉龙学老生。1946年经周信芳建议,改演旦角,并拜程玉菁、赵桐珊、梅兰芳为师,兼青衣、花旦两工。所以,李慧芳的青衣是梅派的。李丽芳没有正式拜师,只是 跟她姐姐李慧芳学艺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梅派门下弟子
换真不清楚李丽芳老前辈主攻何派,我也想知道。但李老师少年主要师从姐姐李慧芳和王(瑶卿)派高足程玉菁等学戏,而李慧芳的老师中有两个是王派高足:程玉菁和赵桐珊,另位老师就是梅兰芳大师。所以我想李老师应是王派或梅派吧。如有行家指明,洗耳受教。

8,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的历届学员如下

第一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1996年10月8日开学,1999年3月29日毕业。本届26名学员名单如下:中国京剧院:江其虎、赵永伟、邓敏、耿巧云、袁慧琴、赵永墩;北京京剧院:朱强、李宏图、王蓉蓉、陈俊杰;上海京剧院:李军、奚中路、史敏、严庆谷;天津青年京剧团:张克、赵秀君、刘桂娟、石晓亮;中国戏曲学院:杜鹏、董德光、周龙、乔慧斌;大连京剧团:杨赤。地方戏赣剧的涂玲慧、汉剧的邱玲、广东汉剧的李仙花。 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自1998年2月28日开学,2001年9月29日毕业。本届学员名单如下:中国京剧院:于魁智、张建国、张火丁、李海燕、管波、赵鸿、李胜素(当时在山西省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年鑫鹏;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孟广禄、王立军、李佩红、蓝文云、张晶(现在中国戏曲学院);上海京剧院:胡璇;江苏省京剧院:李洁;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张萍、靳学斌、于兰(当时在黑龙江省京剧院);烟台市京剧团:王晓燕;中国戏曲学院:李丽萍、张丽丽、张桂琴。 第三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于2002年9月10日开学。本届学员名单如下:中国京剧院:宋小川、黄炳强、张威、吕慧敏、田冰;北京京剧院:杜镇杰、杨少彭、尚伟、李红艳;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翟墨;北京京剧院梅兰芳剧团:董圆圆;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王玉兰;上海京剧院:王佩瑜、李国静、徐孟珂;天津青年京剧团:阎巍;天津京剧院:王艳;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常东;吉林省京剧院:裴永杰;哈尔滨京剧院:王润菁;山东省京剧院:刘建杰;江苏京剧院:艾金梅、严阵;湖北京剧院:张慧芳;武汉京剧团:刘薇;贵阳市京剧团:侯丹梅;中国戏曲学院:舒桐、秦岩、徐超。地方戏:中国评剧院:高闯、刘慧欣、王冠丽;天津评剧院:曾昭娟;北方昆曲剧院:杨凤一、史红梅;上海昆剧团:侯永强;湖南省昆剧团:罗艳;重庆川剧团:沈铁梅;北京河北梆子剧团:王英会;河南豫剧三团:汪荃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李文;浙江越剧院:李丽。 第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班将于2004年末开学,2008年1月23日毕业。本届学员名单如下:北京京剧院:张馨月、康静、高彤、谭正岩、王怡、包飞、张淑景;中国京剧院:陈淑芳、李红梅、马帅、唐禾香、李磊;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常秋月;福建省京剧团:田磊;甘肃省京剧团:张虹;河北省京剧院:张艳玲;黑龙江省京剧院:黄丽珠;吉林省京剧院:倪茂才;沈阳京剧院:张宏伟、李静文;南京市京剧团:范乐新;上海京剧院:安平、熊明霞、赵群、金喜全;天津京剧院:王平、黄齐峰、吕洋、姜亦珊、韩云江;云南省京剧院:朱福;浙江京剧团:郑佳艳;中国戏曲学院:王晓燕、常叶青、主沉浮;重庆市京剧团:周利。地方戏:北方昆曲剧院:王振义、马宝旺;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王洪玲;广州红豆粤剧团:欧小胡;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许荷英;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江西省赣剧院:陈俐;江苏昆剧院:柯军、孔爱萍;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苗洁;山西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杨仲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秦腔实验团:李小锋。 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于2009年5月11日开学,研究生班班主任为杜鹏老师.本届青研班包括来自全国各京剧院团的40名优秀青年演员,80后占绝大多数,学制依旧是三年。附:第五届青研班名单序号 单位 姓名 行当 年龄 奖项 备注1 国家京剧院(9人) 马 力 老生 金奖王 璐 武生 26 金奖周 婧 青衣 27 金奖陈 静 花旦 27 金奖张佳春 花旦 24 金奖刘大可 花脸 28 金奖刘魁魁 花脸 26 金奖刘 佳 丑 25 银奖郭瑶瑶 老旦 31 银奖2 北京京剧院(9人) 韩胜存 老生 35 金奖张建峰 老生 30 金奖杜 喆 老生 29 银奖詹 磊 武生 25 金奖王雪清 武生 35 银奖张立媛 青衣 34 金奖王 盼 青衣 23 银奖吴昊颐 青衣 28 表演奖方 旭 花脸 24 金奖3 天津京剧院(6人) 凌 珂 老生 29 金奖王大兴 武生 22 金奖陈 嫒 花旦 31 金奖王嘉庆 花脸 31 金奖李 宏 老旦 31 金奖闫虹羽 武旦 31 金奖天津青年京剧团 李 洋 武旦 21 金奖4 上海京剧院(7人) 傅希如 老生 27 金奖郝 帅 武生 22 金奖赵 欢 青衣 27 银奖隋晓庆 青衣 27 表演奖冯 蕴 武旦 26 金奖杨亚男 武旦 22 金奖杨东虎 花脸 30 银奖5 战友京剧团 丁晓君 青衣 27 金奖6 湖北省京剧院 谈 元 丑 23 金奖7 湖南省京剧团 张 璇 青衣 23 表演奖8 贵阳京剧院 冯冠博 老生 31 表演奖9 黑龙江省京剧院 马 佳 青衣 25 银奖10 沈阳京剧院 陈 阳 花旦 28 银奖11 山西省京剧院 王 越 花脸 30 表演奖12 河北省京剧院 张 兵 小生 25 表演奖 中国戏曲学院第六届“青研班”学员名单(50人)国家京剧院:1 李博 男 老生 金奖2 查思娜 女 青衣 金奖3 张兰 女 老旦 金奖4 潘月娇 女 武旦 金奖5 孙亮 男 武生 金奖6 付佳 女 青衣 银奖7 胡滨 男 花脸 银奖8 郭霄 女 青衣 银奖注:查思娜原为上海京剧院演员,报名时已调入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1 窦晓璇 女 青衣 金奖2 郭伟 女 青衣 金奖3 王晓丽 女 武旦 金奖4 张云 女 花旦 金奖5 穆宇 男 老生 金奖6 曹阳阳 男 丑 金奖7 王奕戈 女 青衣 金奖8 郑潇 女 青衣 银奖9 王岳凌 女 花旦 银奖10 魏学雷 男 武生 银奖11 朱虹 女 花旦 银奖12 侯宇 女 老旦 银奖上海京剧院:1 蓝天 男 老生 金奖2 高红梅 女 青衣 金奖3 陈圣杰 男 老生 金奖4 王玺龙 男 武生 金奖5 郝杰 男 丑 金奖6 郭毅 男 老生 金奖7 杨楠 男 小生 银奖8 田慧 女 青衣 银奖天津京剧院:1 焦鹏飞 男 小生 金奖2 赵华 男 老生 金奖3 刘嘉欣 女 花脸 金奖4 邵海龙 男 丑 金奖5 王志钢 男 老生 银奖6 赵芳媛 女 青衣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 单莹 女 青衣 金奖2 张蕊麟 女 青衣 银奖3 张桐 男 老生 银奖湖北省京剧院:1 万晓慧 女 青衣 金奖2 王铭 男 小生 金奖3 唐恺 男 武生 金奖山东省京剧院:1 吴雪靖 女 老旦 金奖云南省京剧院:1 李静 女 花旦 金奖黑龙江省京剧院:1 张欢 女 武旦 银奖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1 张婷 女 青衣 金奖沈阳京剧院:1 李丹 女 武旦 银奖福建京剧院:1 李哲 男 武生 金奖河南省京剧院:1 杨双赫 女 老生 金奖浙江京剧团:1 罗戎征 女 花旦 金奖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1 张蕾蕾 女 青衣 银奖大连京剧院:1 杨程 男 武生 银奖

9,京剧演员杨双赫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去世了

京华时报讯(记者田超)9月27日凌晨3时,河南省京剧院24岁女老生杨双赫因病在北大人民医院去世,终年24岁。这位青年京剧大赛金奖获得者的英年早逝,引来京剧界一片哀叹。京剧名家杜镇杰说:“太可惜了,多么活泼、爽朗的一个小女孩,说没就没了。” 杨双赫生于1990年,是河南省京剧院第一位在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获得金奖的演员,之后顺利进入第六届青研班学习。在豫剧根基深厚的河南,能出来这么一位京剧好苗子,也使得杨双赫成为院里重点培养的对象。2009年,她拜京剧表演艺术家叶蓬为师,潜心学习杨派老生艺术。 与杨双赫同班学习的窦晓璇说:“本想今天去探望她,没想到凌晨就去世了,大家都很伤心。”据了解,杨双赫三年前腿曾经血栓过一次,十几天前在河南住院以为是老病复发,前两天又转到北大人民医院治疗,因免疫系统疾病造成内脏衰竭,最终医治无效去世。 当红京剧老生杜镇杰早在2007年带着杨双赫一块演出《文昭关》。得知杨双赫去世的消息,他说:“那个时候她才十六七岁,各方面条件都特别好,也很有礼貌。我早上听到这个消息太突然了,太可惜了,多么活泼、爽朗的一个小女孩。说没就没了,培养一个京剧好苗子太不容易了。”

10,关于 新凤霞的资料越多越好哦急急急还有吴霜的资料

新凤霞评剧演员,是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中文名: 新凤霞 别名: 杨小凤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8年4月12日 职业: 评剧演员 代表作品: 《乌龙院》、《女侠红蝴蝶》 主要成就: 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 目录人物生平艺术成就共产党员代表作品新凤霞之女——吴霜人物简介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新凤霞弟子贴吧相册 人物生平 艺术成就 共产党员 代表作品 新凤霞之女——吴霜 人物简介 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新凤霞弟子 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新凤霞(9张) 新凤霞,评剧青衣、花旦,籍贯江苏,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于苏州。由人贩卖到天津。 新凤霞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 新凤霞绘画艺术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 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终年71岁。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新凤霞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 新凤霞 吴祖光 花鸟 六屏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生活照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编辑本段共产党员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 吴祖光新凤霞 牡丹图立轴设色纸本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乾坤带 生活照(20张) 杨三姐告状 花为媒 刘巧儿 会计姑娘 三看御妹 点秋香 杜十娘 刘巧团圆 小二黑结婚 祥林嫂 金沙江畔 新凤霞回忆录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乌龙院 女侠红蝴蝶 可怜的秋香 双婚配 新凤霞三笑点秋香 艺海深仇 志愿军的未婚妻 杨乃武与小白菜 凤还巢 三看御妹 阮文追 调风月 六十年的变迁 无双传 春香传 六十年的变迁 新凤霞回忆文丛 人缘 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 舞台上下 新凤霞绘画艺术少年时 新凤霞卖艺记 我和皇帝溥仪 发愁 以苦为乐 艺术生涯 我与吴祖光 绝唱 恩犬 新凤霞的回忆 新凤霞说戏编辑本段新凤霞之女——吴霜人物简介 新凤霞之女,吴霜 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绘画艺术(20张)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吴霜有股子执著劲儿,尤其是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读书爱死。“克”的意思就是“打架”,吴霜这股劲儿要是一上来,谁都不是她的对手,就连号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败于其手,那时,吴霜还是个孩子。执著精神,打败《红楼梦》 吴霜在家里最小,虽然两个哥哥也喜欢看书,但只有吴霜才属于书迷。全家就她抢书抢得厉害,有些书从外边借的,她先抢过来,把着。她从小就对那密密麻麻的黑字非常感兴趣,吴祖光先生的藏书很多,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就开始经常翻父亲的书架,但那会儿识字不多,想看这些书但看不懂,她着急,心里不舒服。那会儿她对父亲书架上那本浅绿色封皮的《红楼梦》最感兴趣,可是是繁体字,怎么也看不懂,吴霜甭提心里多难受了。吴祖光先生不让她看这本大书,吴霜就偷着看。偷着看,还是看不懂,于是吴霜那股子执著劲儿就上来了,她开始一段一段地“死克”,看一段,有不懂的地方,就问父亲,就这样,她和这本《红楼梦》“死问”了十年,《红楼梦》硬是没拗过执著的吴霜,以惨败告终。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想起这段“克”书的经历,吴霜仍是一脸的喜悦,一脸的幸福,吴霜坚信,只要你有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读书方法,被父亲打破 十年“文革”,吴霜开始了滥读书的阶段。社会上流传什么书她就想法借来看,这其中尤以中西名著居多。吴霜清楚地记得有一本书叫《基督山恩仇记》,也不知怎么从图书馆流出来,流到了社会上,大家互相传阅,每个人只有三天的时间读这本书,三天过后就会传到另一个人手中,以至于这本书传到吴霜手里的时候都已经被翻烂了。 要说到那会儿的读书热,就像今天的追星热一样。今天,如果有人和你提起周杰伦你要是说不知道,那你肯定会被骂“老土”;当年,人们都读《老妇还乡》、《金陵春梦》、《战争与和平》、《红与黑》……你要是没读过,别人也会骂你是“落伍青年”,吴霜自不会甘落人后,于是拼命地读世界名著,因为那会儿不读这些书她觉得丢人。 这种毫无章法乱读书的时间持续了近十年,最后被父亲给打破了。“文革”快结束的时候,那会儿管得也不严了,有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发现吴霜的读书毫无规律,逮着什么读什么,就找了一个姓张的作家叔叔给她指导。这位张叔叔家里没挨抄,有上千册图书,他就指导吴霜怎么有规律地去读书。因为吴霜是女孩子,所以他就让吴霜先读女性成功的书,然后读名著类、戏剧类的书。吴霜印象最深的是《邓肯自传》、英国勃朗特三姐妹的《呼啸山庄》、《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以及张爱玲的书。 除此之外,她还看一些像杰克·伦敦的小说,不光看他们的小说,还看他们的自传。 吴霜特别喜欢读张叔叔家的一套《万象》杂志。在他指导之下吴霜读了大量的书。对于吴霜来说,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一段读书时光。 后来吴祖光先生发现吴霜总是读一些女性十足的书,就指导她说你得看一些必看的中国古典书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儒林外史》、元曲等。但女孩子终归是女孩子,吴霜不喜欢读《三国演义》,也不喜欢读《水浒》,吴祖光却说这几本书你是必看无疑的,你要是喜欢文学,这些书你非看不可。无奈吴霜开始大段大段地背本来对于那个年纪的她很枯燥的《史记》,看不懂,就背,后来背着背着,吴霜的执著劲儿又上来了,又开始“死?”《史记》。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吴霜又开始背唐诗,没事就背。“文革”后期,没学可上,吴霜就天天在家挑自己认为该读的书读,该背的诗背。这几年成了吴霜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读书时光。 当多年后的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感叹再也没有时间读书了的时候,她会庆幸地想起当年,在那个漆黑如夜人人自危的年代,至爱的父亲竟然为她创造出了一段淋漓尽致无所顾忌的读书时光! 后来吴霜开始学钢琴,学音乐,一直到现在,她再也没有时间尽情地去读书了,这也成了她最遗憾的一件事。所以,吴霜想写一篇文章———《无法读书》。书架满了,心里才踏实 和书打架,吴霜总是赢;为了书,和父亲打架,吴霜还是赢,好像一切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也许是她对书的执著和痴迷感动了老天,所以吴霜每次遇到和书有关的问题胜利总是站在她这边。有书,吴霜的生活就有了乐趣;有吴霜陪伴,书的价值才体现得更加珍贵。 吴祖光家中藏书甚多,有“朝阳区藏书状元”之称,吴霜特别喜欢父亲这些书,看着书架上满满的,吴霜心里就觉得踏实。可 1998年底的一天,吴祖光突然决定把一部分书大概有五千多册捐给北京戏校。等北京戏校来取书的时候,吴霜一看一包一包的书都被他们拿走了,就急了,说这些书我还要呢,吴祖光说不行,咱们家书太多了,吴霜不干,和父亲打了一架,后来北京戏校的人也不好意思了,说你们父女俩也别吵了,她要哪些书就让她留下吧,最后在吴霜的坚持下,吴祖光做了让步,就这样,有 100多册书被截留下来,成了吴霜的最爱。尽管有很多书都被拉走了,但好在过了不久,家里又添了很多新书。看到书架上又被填得满满的,吴霜才高兴起来。 1981年,吴霜拿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奖学金就出国留学了。到了那儿,受各种生活的启发,吴霜又转行写书。写书和读书,几乎成了吴霜生活的全部。吴霜说,这是她的最爱,这两者不可或缺。风花雪月,只是过去时 吴霜最喜欢读的书就是《红楼梦》。十六七岁的时候终于能读懂了,吴霜就一遍又一遍地看这本书,每读一遍,她就加深一层对它的理解。吴霜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以前只是看里面的风花雪月,看贾宝玉谈恋爱,后来看贾政怎么从政,贾雨村怎么糊弄人,看里面小人物的生活,越看越带劲,以至于这本书她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中国的四大名著中,吴霜认为只有《红楼梦》是最具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的,它的文学水平、文学价值和独创水平是其他三部都比不了的。 爱屋及乌,吴霜还喜欢读关于《红楼梦》的各种研究文章及书籍。有人曾跟吴霜说:“什么时候你能读懂了评论《红楼梦》的书,你就到一定水平了。”以至后来吴霜的写作都受到《红楼梦》很深的影响。 吴霜还喜欢看白先勇、张爱玲的书,他们都是深受《红楼梦》影响的非常成功的作家。 工作忙了,看书的时间少了,吴霜就选择读短篇小说和一些剧本。这对她的戏剧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莫里哀、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中国的郭沫若、曹禺包括父亲吴祖光创作的剧本她都看。 “ 100个作家里未必能有 10个剧作家,剧作家的创作水平要求更高。”吴霜现在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剧作家。积累阅历,缩短成熟期 每个人的阅历都需要积累,尤其是积累你的知识库,如果你读的书多,你的成熟期就可以提前,你出成绩的时间也可以提前,这是一个捷径。一个人的人生经验越丰富,你对社会所产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如果你提前读书,读的书多,你的爆发力就可以提前。读书多,可以代替你的阅历。 都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吴霜自言她出国的人生经历也增加了她的阅历,也就等于读书。她最感谢父母的一点是教会了她怎么读书,还有一点就是送她出国。竖起大拇指,吴霜说了句:“真棒!” “读书可以使人提前产生对社会的创造力。哈哈哈……”吴霜爽朗的笑声中透出几分对这句总结性话语的得意。吴霜认为,如今一个人要想出成绩,得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等若干个阶段,而多读书就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段。 剧作家、歌唱家、作家这几个角色,吴霜最喜欢的还是作家这个角色,因为这种创作是独立的,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吴霜透露,她最近在写一本《我们家》,不是写家史,写的是吴霜眼中的百态人生。 吴霜喜欢写小人物,因为她觉得小人物是最难写的。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人物,她能在街上跟卖冰棍的老太太聊上几个钟头,也能在一边偷听俩妇女聊家长里短、聊私事,这些,都是她创作的源泉。要想成功,得先学做人 平日里,母亲新凤霞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台上做戏,台下做人。民间艺人出身的母亲,这句话是她一生很刻意而为的行为准则。而父亲吴祖光经常给人题写的一句名言则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这两位文化名人父母的处世之道,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一种原因、一种源头。所以,吴霜总说父母是她人生中与人相处的第一楷模。编辑本段新凤霞弟子 谷文月 中国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戴月琴 中国评剧院 高 闯 中国评剧院 刘淑琴 文化部勇进评剧团 李春凤 北京海淀评剧团 艾丽珍 北京海淀评剧团 王 瑾 天津评剧院 郭美美 天津评剧院 李 丽 天津评剧院 刘秀荣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二度梅花奖演员 李红霞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 贾玉兰 长春评剧院 王曼苓 长春评剧院梅花奖演员 梁志辉 石家庄市艺术中心 李忆霞 唐山市评剧团 罗慧琴 唐山市评剧团 梅花奖演员 李慧芳 秦皇岛市评剧团 陈淑琴 秦皇岛市评剧团 赵德芳 保定市评剧团 朱洪英 廊坊市评剧团 鲁素珍 衡水市评剧团 咸红杰 泊头市评剧团 李桂云 河北省三河县评剧团 李晓梅 锦州市评剧团 武翠红 锦州市评剧团 张金秋 鞍山市评剧团 景丽霞 抚顺市评剧团; 魏常芬 营口市评剧团 袁丽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刘淑清 朝阳市评剧团现调入朝阳县文化馆 赵三凤 哈尔滨市评剧院 侯君辉 哈尔滨市评剧院 王向阳 黑龙江省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崔鲁囡 黑龙江省评剧院 关晓霞 齐齐哈尔市评剧院 樊继中 牡丹江市评剧团 刘晶霞 鸡西市评剧团 张艳秋 大庆市评剧团 郝兴华 佳木斯市评剧团 李凤云 黑龙江省实验剧团 王晓堂 贵阳市评剧团 安慧珠 贵阳市评剧团 赵凤兰 赤峰市京剧团评剧队 何成林 赤峰市京剧团 郭应先 郑州市豫剧团 范雅鸣 安阳市豫剧三团 孙映雪 开封市豫剧团 马 莉 平顶山市豫剧团 周玉珍 河南省曲剧团 李亚清 西安市说唱艺术团 彭响玲 西安市铁一局文工团 董晓玲 山西孝义县碗碗腔剧团 “我想,在人的生命中,成绩或许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何做人却必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中国书报刊博览)。
文章TAG:王紫玲原天津市京剧团演员王紫玲天津天津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