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湖北。位于洞庭湖以北,长江中游,湖北历史悠久,早在夏朝之时,文化影响已达江汉地区。西周时期,湖北境内出现了许多小国,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归于楚国,秦始皇时期,湖北大部属于南郡,西北、西南各分属于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县。西汉时期,湖北大部属荆州刺史管辖,东汉时期又在湖北设五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最大的乱世,湖北作为天下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
郡县增多,变更频繁,建制絮乱。隋大一统之后,今湖北除西北一隅外,大部分由荆州统领,隋开皇九年,江夏郡改名为鄂州,这也是如今湖北“鄂”简称的由来。唐朝分全国为十道,后又增置十五道,湖北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宋代,在湖北中部设荆湖北路,今湖北之名就由此得来,元代设三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此时湖北也更唐代一样,被多个行省而分割。
3、如果湖北省的城市名字都改成古代的名字,那么谁的名字最好听?
1、荆州一直没有改过名字的,千年古城,刘备借荆州时甚至更早时就有了,一直都是荆楚大地的核心区域、楚国八百年强盛的核心区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第三大平原,而江汉平原又是其中连接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的枢纽、核心,荆州历史之悠久、城市脉络之深厚,别说湖北省了,就是在两湖地区、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最无可比拟的;荆州古时候也被称之为江陵、郢都的,但都不及现在的名称,没有现在的名称影响深远的;2、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时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夷陵”二字中的“夷”字可能有些人会有些误解,有“蛮夷”之嫌,所以还是“宜昌”好听些;3、鄂州古代为“樊国”、“鄂都”、“鄂国”,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称“武昌”,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修筑鄂王城,也是湖北简称“鄂”的由来,武昌现在是武汉三镇的一部分,不可能叫回去了,国呀、都呀都不可以叫了,感觉原先的鄂城倒是有点古风,比较好听些;4、天门古称竟陵,仙桃原称沔阳,潜江古为云梦泽一角,这三个省直管的县级市的古称其实还真都很有历史底蕴的,为什么要改,真的不知就里,老湖北人,谁人不知云梦、沔阳呀?竟陵郡也是很多古文中提及到的,干嘛舍本求末、忘掉祖宗的?5、随州原先分属孝感、襄阳地区的,建市历史也不长,是炎帝神农诞生地,本身这个就厉害了,能够改名叫炎帝市、神农市,似乎也没必要吧?6、襄阳就是原来襄樊改回去的,没什么好改的了;十堰的地盘是原先郧阳地区的,其实叫郧阳蛮好,感觉怀古的味道很足的,十堰这个名字给人感觉莫名其妙的,就像湖南的张家界原先是叫大庸市的,把厚重的历史都丢掉了,很可惜的;7、咸宁最早建制时叫过永安的,意思是永远安宁的意思,其实颇有古意的,荆门跟天、仙、潜一起其实都是从荆州分离出来的,追溯古称,没什么意义的;8、武汉古称江夏、汉阳,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了新兴的汉口镇,其实古道衷肠的人还都喜欢汉口这个称谓的,但现在已然不可能了,武汉之大,也不是一个汉口所能包容下去的了;9、黄石脱胎于大冶,黄石是地级市、大冶是县级市,黄石是死活不愿意叫大冶市的;孝感本身就是千年古县,因此地“孝子昌盛”,也叫过“孝昌”的,但因为孝道而感天动地还是要深刻些;10、综上,最好听的名字还是荆州,简直就是湖北的象征了,本来也是湖北的腹地、荆楚文化的发源地的;其次仙桃、潜江改回去叫沔阳、云梦;第三是本来就有的孝感、襄阳,第四是鄂州、咸宁改回去叫鄂城、永安;第五是十堰、黄石改叫郧阳、大冶,黄冈改叫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