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武汉人说走走...过早去“qu”!说的别扭,听着也难受。在不在学校里说武汉话?他基本上听不见,为啥,那武汉话模样对应东北话“忽悠”,首先,你听到的所谓的“武汉话”,还真的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武汉话”,显然,这些外来人口说的都不是正宗的武汉话。
1、武汉人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作为我在武汉生活了68年的老武汉人,我谈点对武汉话的了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真正的武汉人是汉口为中心,而汉口是指黄埔路到汉正街一带。这一带是解放前武汉的商业文化中心,包括江汉路到汉口长春街的各国租界,武汉的百年民校如市一男中,即今天的二中。市一女中,即今天的市16中,我在1954年起生活在大智门活车站附近的天声街。
先后在一元路小学,市16中,市二中读书,我只知道那时武汉人是以黄埔路以上称为汉人口,黄埔路以下为乡下。因此正宗的汉口话是黄埔路以上的,而黄埔以下因靠近黄陂。很多黄陂人融入其中,因而话中融入黄陂话,被中心城区即黄埔路以上的人称为乡里话,而武昌话又与汉口话不同。我们老武汉人一听就分得出来,而汉阳话因汉阳蔡甸人多,话音带有浓重的菜甸音。
2、为什么有人说四川话和武汉话很像?
我是四川人,第一次坐火车去上海,我在武汉转车,在候车室里,以及上车后的车厢里,我就像见到了家乡人一样的感觉,因为说着差不多的话,只是音调方面有些不一样而已,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四川话不仅仅是云南贵州和重庆人说,湖北武汉人也说。【01】湖广填四川明朝末年,张献忠起义,后与清朝抗衡,张献忠在四川成都杀了些人,清军入川时又杀了不少蜀地本地人,其原因大概是宁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人吧,以为所有蜀人都是张献忠的党羽,
张献忠死了后,四川基本上是没人了,清朝为了把这个空填上,便从湖南、湖北这边移人过来,这就是有名的历史上的事实——湖广填四川。但是湖北过来的最多,我家祖上就是从湖北孝感麻城那边过来的,族谱里都有记载,我祖父年轻时,那边的人还送过族谱过来,并传来了字派,所以把家乡话带过来,也是一个原因,只是在演变的过程中,好多话融入了本地的一些方言,然后便有了一些不一样。
【02】西南官方话这种说法也是有根据的,因为湖广填四川,不过是老四川,就是包括重庆在内的,但是贵州和云南,以及西藏接近四川的地方,都会这种话,那就不是湖广填四川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所以按照区划,湖北、云南、贵州、重庆等都属于西南方向,这一带的人大多说话都向一个方向去,形成了通用的语言。但又各自拥有自己的方言,
3、作为一个外地人,你听武汉话是什么感受?
我来回答。作为一个外地人,你听武汉话是什么感受,我不知道,因为我是一个武汉人,不要因为我不是外地人就没有资格回答,我用一个武汉人的视角来分析一下:首先,你听到的所谓的“武汉话”,还真的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武汉话”。武汉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江湖习气浓厚,据有关资料显示,武汉的外来人口占据近一半,这其中有务工人员,更有庞大的大学生群体。
显然,这些外来人口说的都不是正宗的武汉话,其次,由于历史的原因,“正宗的”武汉话以谁为主,三镇中恐怕只有汉口保留武汉话多一点。其他城区有太多的移民和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原汁原味的武汉话了,最后再说说听到武汉话的感受。我猜想题主的感受不一定很好,虽然我也是武汉人,但长期蜗居在高校校园内,接触的都是天南地北的学生,老师亦是如此。
加之学校也提倡普通话,偶尔外出听到所谓的武汉话,我个人感觉并不欣赏(这个感受只代表本人,希望武汉老乡勿喷),武汉人热情、豪爽、直率、仗义等性格均在语言上有所表现,那就是说话太冲了,嗓门大,有江湖习气。我们本地人都习惯了,外地人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我自夸一句,武汉人真的不坏,什么事说过就完了,不要因为武汉话而影响了对武汉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