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被选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稻谷的发现就是重要的历史发现,把人类食用水稻文明历史推到10000年前,浙江、江西、安徽、江苏可能是种植水稻最早的地方,南方种植水稻历史至少有6500年了。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连人饮用水都困难,一年难得洗回澡,拿什么水种植水稻,戈壁滩、大沙漠里怎么可能种植水稻呢。
1、杂交水稻以前亩产多少?杂交水稻比以前水稻亩产多了多少?
对于您的这个问题,我不邀自答!在我的印象中,七十年代中期,我所处的湘南地区,常规水稻种植双季稻,产量高的,年亩产在四百公斤左右,当然,也受限于当时,我国的农业化工水平局限,化肥普及率不高,种田耕地,以农家肥为主,硫酸铵,才刚开始使用,缺点是施肥不均,容易烧坏禾苗,后来,各地开始建设氮肥厂,生产碳酸氢铵,同样,使用不当,也易挥发和烧苗,更大的问题在于,氮磷钾营养成分不均匀,禾苗好看,空壳率高!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当地开始试种袁老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威优6号,作为晚稻种植,若作为早稻种植,由于生育期在一百二十天以上,只能种一季,作中稻种植,当时实行集体化,种二季都吃不饱肚子,绝对不允许种植一季,传统的高寒山区,种一季的除外。
在同等的耕作条件和水肥条件下,作为晚稻种植的威优6号杂交水稻品种,与当时的常规水稻品种相比,产量几乎翻番,即亩产量400公斤右,第一代杂交水稻的缺点是三系法制种,制种产量不高,费工费时,随着科技进步,这些缺点都被克服!七九年春天,我即将高中毕业,我们生产队,被分为三个战斗小组,说白了,就是变相承包。当时,由于我家所在的战斗小组,浸谷育早稻秧时,烧苗烂秧,有五分之三的早稻田缺秧,面临严重减产的风险!当时,组长找到我这个即将高中毕业的所谓文化人讨主意,我当时的想法是,二四得八,不如一九得九,人家二季收获八百斤,不如种一季杂交中稻威优6号,亩产九百斤,不仅省工省时,产量还高!由于我们组正在公社的眼皮子底下,组长担心会挨剋,
然而,己经错过了早稻插秧季节,也只能如此!一九得九的话传出去以后,队里其它二个组等着看我们的笑话,还笑话组长,让我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耍了!好了组长也比我大不了十来岁,是个文盲,我育的那部分早稻秧,他相当满意,对我的话,也是言听计从!自从我们组里二十多亩的稻田,插了一季中稻之后,我们把二季稻的肥料用在一季稻上,人工还省了不少,禾苗长得差不多有一人那么高,站在公社高处,那一片禾苗与众不同,弄得公社干部,隔三差五地组织去看。
其它二个组,也不淡定了,还酸酸地说,看最后结果,秋收之后,我们组里的一季中稻,亩产有一千二百多斤,而其他二个组的双季稻,也不过九百多斤,但是,我们的用工省了不少,其他开支也节约了不少。年终结算,我家里破天荒地分了十来担稻谷,也是自这年开始,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也许有些人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以为我在吹牛,一个十几岁的人,能让组长听我的话?我当时的奥妙在于,我们高中二年,其中有门课程是农业基础知识,加上家住公社门口,有正事无亊,跑到公社办公室去看巜湖南农业科技周报》,八三年,我率先把熬潲喂猪,改为生喂饲料,一次性喂了八头猪,也轰动了乡邻!总之,无论如何,我们今天能吃饱喝足,一是感恩前辈打下江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平环境,
2、中国的水稻最早在西北种植吗?
水稻最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从考古发掘发现表明,在长江中下游浙江、良渚文化考古发现至今9000年——10000年以的稻谷,而且很多,不是几粒,刚发掘出来颜色金黄色,与现在稻谷一样新鲜,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太长后,全部变黑了。从稻粒上看,与野生稻明显区别,野生稻粒很小,与芝麻般大小,而良渚文化考古发掘的稻粒与现在种植的水稻大小差不多,同属于家稻序列,可以证明,1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祖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了,
在南方多地考古发现,12000年前的家稻,把我国水稻种植食用历史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饮食习惯上看,南方人习惯吃大米,而北方人习惯吃杂粮小米,只有长期种植水稻才能形成吃大米的习惯,这一点也能证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传说是炎黄时期,我国农民就开始种植水稻了,据今也有6500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