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陕西人不仅能听懂河南话,而且也能说一口标准的河南话。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这些河南人也把河南话带到了关中地区,我个人去关中地区很多地方都遇到过河南人,他们依然在讲河南话,那时候的关中话与今天的陕西话之间也千差万别。
1、为什么咱们国家有那么多方言?比如东北话、河南话、唐山话?
咱们国家方言多的根本原因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圈子里,有特定的活动范围(也是局限性)。假如你和你的朋友不在一个单位上班,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可能就需要不断的解释(翻译),因为平时生活在相同圈子里的人聊天多了就会创造出一些特定含义的词汇,只有常在一起聊天的人才能懂其真实含义。
这就是民间说的“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吧,现在的人尚且如此,古时交通不发达,沟通交流工具落后,有些人一辈子没出过本村地界(前年我去林县看红旗渠,在王相岩村民说虽说现在交通好了,但得有钱才行,所以本村有很多人一辈子了没出过这条山沟)。由此就产生了各地特定语言、语音、语调,形成了只有本地人才能说能用的方言,
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以后历朝历代又流行官话(以当朝京城语言语音为标准的官话,便于人们沟通交流,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所以现在在语言上我们虽然方言多却也不影响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沟通交流。随着交通的便捷,沟通工具的先进,各地方言已随着人们的脚步走遍了全国,以至于哪个地方出了名人他的方言就迅速在全国热起来,尤其是影视剧扩散方言的能力更强,八十年代随着《霍元甲》的播出,粤语迅速热遍全国;九十年代《棒棒军》的播出使四川话热起来:赵本山赵丽蓉使东北话唐山话热起来,所以现在在语言上我们还是能够听懂全国方言(只是不会说),
2、河南话中有什么有意思的方言吗?为什么说相声的都爱用河南话当梗?
过去很多人说河南话太土,那是无知,岂不知,很多土语里包含了古语,是老百姓口传心授下来的古代语言,也叫…雅音。相声表演需要铺垫,三铺一响是他们都懂的技巧,侯宝林大师先用外地的啰嗦铺垫,后用洛阳话的简约炸响非常符合人们的欣赏思维也符合相声的技巧运用。我近几年在收集洛阳土语,已经发现了流传下来的雅音,河南话不简单,洛阳话很雅致,古代都城,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土语,洛阳的包容,融合,留下来了不一样的土语雅音,
不懂才会讥讽嘲笑,研究了才深感奥妙,无知的人才会笑他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无人关注深层次的文化。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最简单的生活用语:夹菜,在洛阳,在河南,在山东就是㧅菜,㧅字不土,反而很雅,来自古语。“地坑院”在洛阳叫“天井窑院”,大家对比一下,那个土,那个雅?天井在南方庭院建筑体现,是不是南方的文化人来洛阳后巧妙的给洛阳地坑院起了…雅号?,
3、焦作各县方言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跟河南话差那么多呢?
焦作各县的方言是在中原官话的基础上,与山西方言相互影响而来的。明朝初年,焦作地区也几乎变成无人区,朱元璋接受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就近将山西居民迁到这里垦殖,恢复农业生产,洪武年间,三次将山西平阳府的民众迁居到此,并以河内为中心,设置怀庆府,下辖济源、孟县、温县、修武、武陟、河内、原武、阳武。原武、阳武后来于民国合并成原阳县,
4、为什么有些西安人说河南话?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
这里首先要说点儿有关我们汉语的基本发展历程吧。早遥远的夏朝,连文字材料都没有,我们当然也没有办法去考察夏王朝的语言了!进入殷商王朝以后,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就在今天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当时自然就以安阳为中心的这一带地区的方言为主,当然,当时人们的语言和今天安阳话之间肯定是不同的,这毫无疑问,西周的建立者周人,来自关中平原,他们原来和商人之间的言语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