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你黑襄阳人说明你怕襄阳人,说明襄阳的强大。纵观襄阳一带地势,襄阳的北边是汉水冲积平原,并没有山,提问题的听着,襄阳话是不是河南话先听听看,襄阳绿色叫楼色,河南是吗,由此可见襄阳的知名度有多大,不懂襄阳的人或者不懂历史的人总觉得襄阳自视清高,我认为还是他们太年轻了,看的经典巨作太少了。
1、襄阳在全国知名度怎么样?你是通过什么知道了襄阳?
襄阳在全国知名度大吗?看到这个提问,心中不乏五味杂陈之感!说起襄阳知名度,不得不谈历史文化,在我看来它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多时代全国性中心城市。自周朝起,襄阳市辖区范围内已成为群雄逐鹿的主战场之一,作为湖广一带的最高爵位的诸侯国邓国古都,封号为公,仅次于王室,在那个时期的襄阳周边,侯国、伯国居多,后来一度称霸中南的楚国则是子爵诸侯。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国历史上的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何为爵位?远的不说就以清朝为例,众多一二品大员所授之位大多局限于男爵、子爵,清朝的伯爵以上之勋位高于一品大员,试想一下周朝襄阳邓国公的影响力有多大。周朝之后,襄阳相继成为汉、晋、隋、唐等朝代省会级城市,不论是数千年前的古书,还是宋朝以后的古书,都把襄阳描述为帝王诸侯成就大业之宝地。
明末清初的一位顶尖学术型专家宛溪先生著有一本恢宏大作,名曰《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里边关于襄阳这样写道:“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由此可见襄阳的知名度有多大,不懂襄阳的人或者不懂历史的人总觉得襄阳自视清高,我认为还是他们太年轻了,看的经典巨作太少了。有人说襄阳总在讲历史,能不能拿点现代“物件”出来!此言差矣,要说现代“物件”,襄阳相比史上的定位毫不逊色,
2、襄阳很有名气,为什么不说诸葛亮躬耕于襄阳呢?
我们先从汉代南阳、隆中两地农耕区的交通条件来考察究竟哪里适合诸葛亮躬耕:汉代两地的交通状况也是诸葛亮躬耕期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交通便利,则躬耕、生活、了解天下大事就有先天的优势。南方虽是中国古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人们披荆斩棘,曾相继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但后来由于受到交通、劳动力等的制约,加之远离统治中心,故在总体上比中原地区落后。
如西汉严助就说:楚越“非有城郭邑里,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越人愚憨轻薄,负约反贾,不用天子之法度”;风俗“与中国异,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见《汉书·严助传》),这虽有些夸张,所言也不是今隆中地区,但它反映了江南有些地方的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程度较低乃是事实。隆中的环境恰恰就是“非有城郭邑里,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是距襄阳城20余里的一个处在山坳死角里的小山村,交通闭塞,
据《后汉书·岑彭传》载,岑彭的军队穿越阿头山时,要“伐木开道”,其偏僻之状可想而知。加上隆中地域狭窄,因耕地所限,一个五口之家在此生活已属不易,而修路,则需要众人合力或官府出资,单靠一家一户在荆棘和山石之间修路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直到民国年间,由隆中到襄阳城的路况尚是:“襄阳西门,旧有小路,沿万山起伏崎岖不平,行者每以为苦。
”(见民国·刘骥《襄阳隆中路记》于襄生《隆中志》第161页)若不是蒋介石下令,这种极为不便的交通状况恐怕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而南阳地区则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东汉时,“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为“帝乡”、“南都”之所在,卧龙岗诸葛草庐就在城西7里的宛襄大道旁,从洛阳南下的伊阙道和从长安出发的秦楚大道在宛城会合后由卧龙岗下通过,向南经新野直通襄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此居住,无论是躬耕、访友、学习和观察天下大事,与偏僻的隆中相比,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我们不能不再提一下一个重复了好多次的话题,年轻的诸葛亮当时是“躬耕”而非“隐居”,诸葛亮当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地位都没有“隐居”的资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