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通济桥,通济桥的介绍

通济桥,通济桥的介绍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20 02:34:11 编辑:成都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通济桥的介绍

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1559年)、隆庆2年(1568年)、万历9年(1581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1626)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并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通济桥的介绍

2,通济桥的介绍

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华阳街道西,横跨府河,又名“中兴大桥”。系卷拱7孔石桥,宽10米,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举人贾琏生募捐修建。1949年冬,国民党军队溃退时炸毁东端1孔,1952年修复,桥上有石栏,立石柱108根,中嵌石板,镌刻有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及十二生肖浮雕。2010年8月19日下午3时左右,由于强降雨导致河水暴涨,流速激增,数个桥墩被冲毁,导致大桥垮塌。2015年8月16日上午9点,历经10个月的建设,新修建的通济桥正式通车,困扰华阳城区锦江两岸市民近5年的“断头桥”问题已成为历史。

通济桥的介绍

3,金华通济桥的资料

金华市·通济桥 位于八一路南端,横跨婺江南北。原为浮桥,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建成为11孔石墩木梁桥,上覆桥屋50间,设有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 通济桥,俗称金华大桥。以前它是通向兰溪、衢州的要道,现在它紧连婺州南北,也是金华的名景之一。 通济桥横跨在婺江上,婺江将金华分成南北两区。很早以前只有浮桥相通,但每遇江水暴涨,往往桥断舟散,交通断绝。大约在元代大德四年,西峰寺及庵禅师为沟通南北,倡议改建石桥,并为之输财集资,四处奔走,耗时五年半,砌成了11个桥墩,可惜还来不及架桥梁,及庵禅师去世,工程也就停下来了。又过了许多年,方由西峰寺主持云龙带头一尽衣钵寺产作建桥之资,集成裘,通济桥终于在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大功告成。 当时的通济桥是11孔石墩木梁桥。墩形西正方而东小椭,以杀水怒。墩高去水41尺,桥面又高出墩上8尺,桥长780尺,上覆瓦屋五十间,间以三殿两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雄伟壮观。 后屡经修复,到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为13孔石拱桥,掀掉屋瓦,加筑石栏,别有风光。解放后桥面加固加宽,北岸增建二孔石拱旱桥,桥上设置了形如花树的路灯,中间为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如今白昼,通济桥上汽车成队奔驰,行人接踵如流;入夜,灯光桥影,江水摇曳,分外妖娆。

金华通济桥的资料

4,通济桥的简介

横跨浙江省余姚市城中的姚江之上,沟通余姚南北两城的通济桥,如长虹卧波,气势雄伟。通济桥又名舜江桥。由于它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据《余姚县志》载,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原系木桥初名德惠桥,木结构。后又改名为虹桥,屡建屡毁。元至顺三年(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通济桥全长90米,高大雄伟,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道:“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便足以证明。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 现存的桥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公元1729一1731年)重建,用木椿2100根,人工约4万,全长约90米,共106级。通济桥是一座陡拱式三孔两墩石桥,桥面中心宽5.61米,主孔净跨14.2米。桥顶栏板里侧刻有对称的莲枝浮雕花纹,线条流畅。24根望柱上都刻有石雕,其中桥顶4根望柱上雕刻着狮首石像,形态逼真,精致秀丽;桥南坡和北坡的望柱顶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莲花座。在主拱圈两侧边墙上,分别刻有对联,朝东联为“千时遥吞沧海月,万年独抵大江浪”,朝西联为“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整个桥型显得稳重、雄伟,远远望去,长虹中跨,体势腾辉。通济桥是余姚市城关镇的交通要冲,北近舜江楼,南通江南直街;行船东通宁波,西达绍兴、杭州。从岸边望去,该桥形体右倾;桥下碧波荡漾,桥孔高圆,倒影成环。
文章TAG:通济桥通济桥介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