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鱼凫,鱼凫王后裔在南溪

鱼凫,鱼凫王后裔在南溪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15 14:46:04 编辑:成都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鱼凫王后裔在南溪

在远古时代,古蜀国前三代帝王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各有数百年,后有帝王杜宇、开明。秦灭蜀后鱼凫支子移居沐道,就是今日的屏山县中都镇。中都镇以前叫夷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小皇城。夷都的由来是鱼凫支子养身生息之地,古蜀国鱼凫王是中国少数民族彝族的帝王,曾带领彝族同胞耕种田地,保家卫国。在四川广汉建立古蜀国,即三星堆遗址。南溪悦氏是清朝崇祯年从沐川移居南溪石鼓乡悦家岩,后到南溪刘家镇联合村盐进桥,又名悦家沟。如今悦氏人丁兴望,分布在南溪镇、裴石乡、仙临、金竹、黄沙、宜宾市宜宾顺南、石鼓等地。南溪字辈是沐川土司悦世秀时期编制,字派是根据皇族贵族而编制,字派顺序是“登朝光祖志,清正定家邦,忠义怀前圣,代乐寿荣昌”。
搜一下:鱼凫王后裔在南溪

鱼凫王后裔在南溪

2,鱼凫的介绍

鱼凫,拼音yú fú,解释为1、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2、鱼凫即鱼老鸹,是一种捕鱼的水鸟。3、成都市温江区别称

鱼凫的介绍

3,请问蚕丛及鱼凫中的及的意思是什么

“及”就是“和”“以及”的意思,蚕从、鱼凫是古代国君的名字。“微夫人……”中“及”是“达到”之意。“及其之所倦”中的及是“等到”之意,“愿……”中及是“在……”之意,全句为“希望在我未死之时把他托付给您”。建议你在百度百科上仔细阅读《蜀道难》《烛之武退秦师》《兰亭集序》《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古文的译文,会比在知道上提问快很多。祝学习进步。
句意: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注释: 蚕丛、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 茫然:无从可考,无法详细地说明。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史,指出由于五位壮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才在不见人迹的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一条崎岖险峻的栈道。强调了蜀道的来之不易。

请问蚕丛及鱼凫中的及的意思是什么

4,鱼凫为什么被称为鱼凫氏

鱼凫的先祖曾以捕鱼为生,而鱼凫则是其借以捕鱼的重要工具。正因为鱼凫这种水鸟为古蜀先民带来了丰盛的鱼类,使他们得以生存繁衍,所以古蜀先民才如此敬仰它,以致这支族类被人们称为“鱼凫氏”。

5,鱼凫王因为什么当上了鱼凫王

数千年前,一个崇拜鱼的部落和崇拜凫的部落结合,成为部落联盟。有学者认为,“鱼”是岷江上游的一个部落,这支叫“凫”的部落则来自于遥远的山东一带,这支部落联盟最终取得了古蜀的统治权,建立古蜀国,他们的首领,便是鱼凫。 温江万春镇境内有条马坝河,在古时候硬是大得很,河宽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见底。那时,河的南北两岸有两个王国,百姓们都靠打鱼为生。在南边的这个王国里,有个中年人,既聪明又勇敢,渔民们都很佩服他,就拥戴他当了打渔头。这个王国的大王凶残贪婪,捐税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恼火。打渔头也忍不住了,心一横,带领老百姓推翻了那个大王,重新建立了一个王国。因为大家都是打鱼的,打鱼要用渔网、鱼叉,还要靠喂的鱼老鸹下水逮鱼,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古称凫,因而这个王国就取名叫鱼凫国,那个打渔头当了大王就称为鱼凫王了。

6,鱼凫是什么意思 鱼凫解释

1、鱼凫,主要有以下三个意思: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鱼凫即鱼老鸹,是一种捕鱼的水鸟。地名,指鱼凫城,又名柳城,是今成都市温江区别称。 2、鱼凫王是古蜀史前文化传说中的古蜀先王。生活在成都温江万春一带,以耕作渔猎为主。 3、鱼凫时代隐含了温江、郫县、三星堆等古蜀文化的灿烂历史,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符号的诞生都与鱼凫王息息相关。

7,蚕丛及鱼凫指什么

蚕丛和鱼凫,据史籍记载都是蜀国历史上统治达百年的君主,但神秘的古蜀国,史籍记载只有只言片语。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据说是古蜀国的第一任君主,而第三任君主是鱼凫。蚕丛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今云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鱼凫,主要有以下三个意思:一、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二、鱼凫即鱼老鸹,是一种捕鱼的水鸟。三、地名,指鱼凫城,又名柳城,是今成都市温江区别称。古蜀国的第一任君主据说叫蚕丛。《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而三星堆遗址2号坑中出土了纵目人面具。专家根据该形状推测,纵目的身体特征应当是眼睛向外凸出,即今天医学所指的甲亢症。但古人无法认知这种疾病,就将其视作一种“圣人异象”。蜀国的第三任君主是鱼凫,凫指的是一种水鸟。而三星堆1号坑出土了一根长143厘米的金杖,金杖一端刻有戴冠人像,以及扛着箭的鸟,箭的末端刺有一条鱼。捕鱼的水鸟应当就是鱼凫的化身。

8,鱼凫的解释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人们注意到了广汉三星堆自第二期文化开始,就出现了与鸟有关的器物,这当与柏灌氏取代蚕丛氏有关。而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鸟族和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鱼凫的“凫”字有好几种通假字。《读史方舆纪要》说四川彭山县:“鱼凫山在县东北二里,或曰鱼凫津也。”《四川通志〈舆地〉》:“南溪县鱼符津,在县北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南安(今乐山)有鱼涪津。”;《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左传〈文十六年〉》杜预注:“裨、攸、鱼庸三邑。鱼,鱼腹县”;贾谊《服鸟赋》中的“服”字即“鵩”字,也即凫的假借字。以上的鱼凫、鱼符、鱼涪、鱼妇、鱼腹、鱼服、鱼鵩,实为一事,都是指的鱼凫。凫是本字,而符、涪、妇、腹、服、鵩则是凫的假借字。

9,蚕丛及鱼凫是指什么

蚕丛及鱼凫指的是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出处:唐·李白《蜀道难》选段: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译文: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扩展资料:全诗47句,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来描写入蜀道路之艰难。诗歌一开篇连用5个感叹词,极言蜀道之难。在艺术上,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向读者展示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此外,作者以激情贯注全篇,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使读者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见诗人的高大形象。在语言形式上,本诗大量使用了散文化的句子,字数从三言四言直至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今云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鱼凫,主要有以下三个意思:一、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二、鱼凫即鱼老鸹,是一种捕鱼的水鸟。三、地名,指鱼凫城,又名柳城,是今成都市温江区别称。
鱼凫是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在成都民间俗称“柳城国主”。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注释:蚕丛、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茫然:无从可考,无法详细地说明.诗人从蚕丛、鱼凫开国的古老传说落篓,追溯了蜀秦隔绝、不相交通的漫长历...

10,求蚕丛及鱼凫的典故

“蚕丛及鱼凫”的典故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意思是: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蚕丛(cán cóng),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捕鱼”。扩展资料《蜀道难》的全文及解释一、全文蜀道难(唐代: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二、解释唉呀呀!多么高峻伟岸!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了吧,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高峻无路只有飞鸟可通行,此山可以直通峨眉山巅。山崩地裂,埋葬了五位开山英雄壮士,这样以后高险的山路和栈道才相互勾连。蜀中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的泥路曲曲弯弯,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这蜀道的峭岩险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茂密树丛之间。月夜又听到杜鹃凄凉悲啼,在空山中传响回荡,令人愁思绵绵无穷尽!蜀道难以攀越,简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飞流撞击着巨石在山谷中滚动像万壑鸣雷一般。这样危险的地方,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什么非要来这里不可呀?剑阁所在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据险作乱。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难以攀越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11,鱼凫时代什么样

鱼凫时代隐含了温江、郫县、金沙、三星堆等古蜀文化的灿烂历史,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符号的诞生都与鱼凫王息息相关。鱼凫王是古蜀史前文化传说中的古蜀先王。生活在成都温江万春一带,以渔猎游牧为主。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记》到今日川西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一段离奇的故事,主人公是“鱼妇”,显然可以理解为“鱼凫”,而且与黄帝族的颛顼挂上了钩: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两段文字,记的是不同来源的同一桩事。核心是那条半枯的鱼,或者说半截是蛇、半截是鱼,名叫“鱼妇”的故事。能证明这鱼妇住地在蜀的,是下文所讲的一种鸟———红脚、黄身,长着六颗脑袋,名字叫“鸀”。这怪鸟名字由“蜀”和“鸟”组成,便能判断它出在蜀地。同时,它明明是只黄鸟,书里偏把它归在“青鸟”的一类;原来这“青”字也是蜀语,并不指颜色,而是指雄性。 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地形训》,对《山海经》作了不少摘录。其中讲到海外三十六国,接着就综合《海》、《荒》二经的材料。《大荒西经》那段话的前后文,书中摘录成这样: “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 所谓“其人”,指的不是颛顼,而是“半鱼”的鱼妇。“在其间”,是讲鱼妇居地在“后稷垅”和“建木”之间。这两处标志性地点,十分重要。古书里的“垅”,指的是坟墓。《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那墓地所在的“都广之野”,是个出产“膏菽膏稻”的坝子,还是“百谷自生”、“百兽相群”的乐土。蒙文通教授以为,那便是今天的成都平原。《地形训》的上文说过,“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若木在建木西。”而若木,与颛顼的老家若水也不无关系。 《海内西经》又指出:“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这话的上文,写在《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也是一种半鱼。 如果把这些信息从西向东排一个队,就能把鱼妇的地域完全查明:后稷垅(成都平原)·鱼妇·氐人国·建木。 原来鱼妇居地紧靠成都平原,那里是中原人眼中的氐人国所在———氐族的中心区。在同一时期,这块地方,正是蜀王鱼凫的国土。 上述各条线索,都归结到同一个结论:鱼妇应该就是蜀王鱼凫,用这个“妇”字,意在表示那是一位女王。她的徽象是半鱼半蛇———这一点,《海外南经》讲到西南结匈国南山时,也有几句提示:“自此山来(疑当作东),虫为蛇,蛇号为鱼。”过去人们读《山海经》,弄不懂这些话的意思;现在联系到鱼妇,便恍然大悟,原来那是方言的地域差别。那一方的人,把虫叫做“蛇”,而蛇却叫做“鱼”。鱼又叫什么,书里没说,也许就叫“凫”吧。

12,鱼凫时代的故事

1、鱼凫架桥 温江万春镇境内有条马坝河,在古时候硬是大得很,河宽三百六十丈,水深看不见底。那时,河的南北两岸有两个王国,百姓们都靠打鱼为生。在南边的这个王国里,有个中年人,既聪明又勇敢,渔民们都很佩服他,就拥戴他当了打渔头。这个王国的大王凶残贪婪,捐税一次比一次重,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恼火。打渔头也忍不住了,心一横,带领老百姓推翻了那个大王,重新建立了一个王国。因为大家都是打鱼的,打鱼要用渔网、鱼叉,还要靠喂的鱼老鸹下水逮鱼,鱼老鸹是一种野鸭,古称凫,因而这个王国就取名叫鱼凫国,那个打渔头当了大王就称为鱼凫王了。 从此以后,渔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鱼凫王的心也越来越大了,想扩大自己的地盘。手下有人对他说:“大王,不如把河的地盘抢过来吧!”鱼凫王听了就召集人马,悄悄地开始练兵。一天晚上,突然就打过河去了。河那边的人还没有弄清楚是咋回事,就输了。鱼凫王打了胜仗,接着又把现在郫县那边的犀浦、花园、德源占了。 鱼凫王每次回来,路过马坝河,都要在河边休息,所有的马匹就跑到河边喝水,一喝把河水都要喝干。 后来,鱼凫王打下了彭州,又带人马去打绵州。绵州那边十多个小王国联合起来对付他,鱼凫王这回打了败仗,带起人马丢伸地逃,后面追兵跟着撵,直撵到马坝河边。当时马坝河边又没有渡船,鱼凫王急得没有办法,谁知正在他危急之时,突然,河面上一道金光,一下子飞来满天的鱼老鸹,浮在河面上搭成了一座桥,他们赶紧从这桥上跑回去了。等到追兵撵拢,鱼老鸹又飞了,没法过河,只有退兵。 后来,鱼凫王一来为了感谢鱼老鸹搭救之恩,二来为了方便两岸百姓的往来,就在马坝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就叫鱼凫桥。2、大战饮马河 鱼凫王在温江建都以后,为了扩大疆域,又带领一些人到湔山去种他未下山前开垦过的土地。这时,川西坝上出现了另外一支人马,为首的叫獠仡子,勇猛剽悍,不知是从哪里打过来的,他趁鱼凫王不在国中,攻占了鱼凫城。 鱼凫城北面有一条河,鱼凫王时常到河边放马饮水,大家都叫它饮马河。鱼凫王得到獠仡子攻占鱼凫城的消息后,立即率领人马赶回国来。刚到饮马河边,鱼凫王想:“俗话说兵不厌诈,我不如这样吧……”想到这里,就命令他手下兵卒,装成老百姓,晚上在河边烧香点蜡,大声呼喊:“鱼凫王呀鱼凫王,你快点回来吧!獠仡子的人马都打过来了! 獠仡子听到呼声,以为鱼凫王真的没有回来,就叫他的人马连更晓夜凫水渡河,想再占领饮马河北岸土地。哪晓得刚刚渡了一半人马,鱼凫王的队伍突然从河边冒了出来。鱼凫王一声令下,只杀得獠仡子人仰马翻。獠仡子昏昏浊浊就打了败仗,只得收拾残兵败将,朝南边逃跑了。 鱼凫王这一仗大获全胜,非常高兴,回到鱼凫城后,立即下令奖赏:官兵酒宴三日,战马放饮三天。编辑本段鱼凫遗址 鱼凫遗址位于温江区万春镇报恩村,现依稀可见城墙遗迹。古城遗址埂长1810米,到目前保存较完整有1300米,城址呈新月形。1996年10月至12月进行了初次发掘勘探,出土大量的陶片和体形较小、打磨精美的石斧、石凿、石锛等石器。其中石器100余件、陶器数十件,以及房址、城墙、墓葬等大量文化遗存。创下了川西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之最。试掘证实:该城距今4000年左右,早于广汉三星堆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鱼凫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为有利的是古蜀国两代开国蜀王,柏灌和鱼凫的王墓均在温江境内的寿安乡和鱼凫遗址的万春镇紧邻。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在李白的《蜀道难》中,传说中的古蜀文明,让一千多年前的这位古人感到既神往又茫然。但是,近几年来相继对鱼凫城遗址、三星堆及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却可以让我们走进神秘遥远的古蜀文明。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这是古蜀鱼凫部落崇拜的图腾,现成都市温江一带就有鱼凫王墓、鱼凫城遗址等多处遗迹。大约距今四千五百年前,原来生活于岷江上游的鱼凫氏族,进入成都平原,其氏族首领继蚕从、柏灌之后而为蜀王,史称鱼凫王。
①传说中古蜀国帝王名。②鱼凫即鱼老鸹,本是一种捕鱼的水鸟。【蜀人的祖先】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
文章TAG:鱼凫王后后裔南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