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僰人悬棺,僰人悬棺为何置于万仞绝壁

僰人悬棺,僰人悬棺为何置于万仞绝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13 06:19:22 编辑:成都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僰人悬棺为何置于万仞绝壁

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僰人一直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耕作、生息、繁衍。在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的“僰汉大战”之后,这个部落从此就神秘地销声匿迹了,他们留给世间的只有高悬在离地高达百米的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这些高高在上的“僰人悬棺”总重超过干斤,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其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僰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呢?专家们认为,按古僰人的意思,悬棺入云,是吸日月之精气。从科学上来说,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水之间,他们对山水产生无比崇高的感情,死后葬在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是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可是在无路可走,异常陡峭的石壁,古人又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的呢?对此众说纷纭。“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但工程量十分浩大,距地面几十米乃至上百米,这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稀少的古代西南地区是不可能的。“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僰人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但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古人是用什么机械将悬棺放到洞穴口,又是如何将棺木推进洞穴的?悬棺充满了神秘色彩,它作为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奇迹,载满了僰人的智慧。僰人为何悬棺而葬?在刀耕火种的那个年代他们又是如何置棺高悬?僰人的后来又有什么故事?这些谜没有人能够解答。

僰人悬棺为何置于万仞绝壁

2,古代崖葬墓群僰人悬棺是如何修建的

在古代的墓葬群当中,最为特殊的就属崖葬,这种埋葬方法是将棺木放置在悬崖外面,棺木裸露在外,古人称之僰人悬棺 ,因为最早采用这种方式的便是生活在四川珙县、兴文 一代的西南古代民族僰人,至于这这棺材是如何放上去的?存在几种说法,一种是利用洪水说,一种是利用滑轮说,一种是利用栈道说,一种是利用土堆说,比较之下利用滑轮说的可能性最大,一、利用洪水的时候进行悬挂,四川一带的僰人悬棺,主要是在悬崖两端,而悬崖底部便是湍急的河流,便有人提出,在过去的时候河水水面位置比现在要高,加上涨洪水的时候,水位会更加之高,而当时的人就在水的下游设置栏坝,将水位人为推高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将棺材放到相应的高度上后,再把人为修建的水坝拆除,这样棺木就悬挂在高处,经过专家考察之后,发现河流下游比较宽阔不适宜建设水坝,并且有些棺木所在的位置,决定了水坝的工作量极其繁重,当时的劳动力无法达到,二,利用土堆说,有人提出,是采用类似于中国古代墓葬的堆土形式形成的,就是将河流人为截断,然后在悬崖底部推填土石形成一个陡坡,然后再将棺木运至悬崖选定的位置,完成之后再将封土撤去,但这种学说很快就被推翻,因为墓葬的附近无法找到这样多的泥土,而且这个劳动量需要调集众多人口,花费时间巨多,而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许多墓葬主人属于平凡普通人,三、利用栈道说还有人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得到启发,说会不会是利用栈道将棺木送上高处之后再将栈道撤除,这样就形成了棺木挂在悬崖高处的景象,但是经过现场考察,没有发现任何留下栈道的迹象,四、是利用滑轮说,悬棺并不是在四川才有,在中国其他11个省、直辖市都有,其中在江西的龙虎山也有,在80年代,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贵溪市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通过走访相关的省市,寻访年长的老人,然后得知棺材是用天车吊上去的,课题组开始进行模拟,然后课题组进行实验,先由一人到达悬崖高处架设天车,也就是轱辘和滑轮,然后再将另一人吊到棺木需要安放的位置,然后棺木通过船运送到天车下面,系好绳索,然后通过滑轮t动,上升到相应位置,然后已经到达预定位置的那一个人,通过挂杆,将棺木牵引到指定位置,然后除去绳索,这样做花费的的时间和人力相比之下极少,可行度极高,但是在悬崖顶端架设天车,必定要在石头上留下痕迹,可是暂时没有发现痕迹,倒是通过考古发现,当时的人们的确是使用了绳索,可是具体是怎样正确使用的?还需要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僰人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代民族,在先秦时期,他们就一直生活在西南地区,由于当时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迫使他们发动过几次起义,到了明朝的时候,明军进行围剿,僰人被消灭,再也不见文字记载,

古代崖葬墓群僰人悬棺是如何修建的

3,悬棺之谜的僰人悬棺

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集中僰人悬棺在四川宜宾市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以将死者的棺木放置在悬崖绝壁上为特征。共保存有悬棺265具,是目前门内保存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置棺高度,一般距离地表 10米~ 50米,最高者达100米。置棺方式,一为木桩式,即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二是凿穴式,即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三是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采用仰身直肢葬,麻布裹尸身,随葬品置脚下两侧,多寡不定,有陶瓷器、木竹器、铁器和麻织品,其中麻织品最多,有少量的丝织品。悬棺葬的族属,学术界争议颇大,比较集中的有僰人说、僚人说。其时代,上启未知,下止明代。麻塘坝悬棺“僰人悬棺”位于珙县境内,系根据《珙县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而命名。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悬棺葬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葬制。珙县、兴文与云南接壤,为古西南夷腹地,汉武帝开夜郎,置犍为郡时属僰道县。苏麻湾是珙县僰人悬棺葬的又一主要遗址,悬棺数量仅次于麻塘坝。 苏麻湾又名海棠坝,位于珙县曹营乡凤鸣村一组和海棠一组交界处,在邓家河(又名洛雁河,海拔约400米,与洛亥河在罗渡汇合后为南广河)北畔、曹营场西面,距曹营场约1500米,与邓家河南畔的僰人石堡寨群和石林(位于罗渡苗族乡天堂村)隔河相望,苏麻湾崖壁上现存悬棺42具(天然洞穴式7具、木桩式35具),棺头多顺山势北向,距崖脚地面高度约20米—100米。还有密布的桩孔、人工长方形凿龛等悬棺遗迹。 历代僰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于这一带,故遗存的悬棺多,但现在最多和最集中处,当首推珙县洛表乡的麻塘坝和曹营乡的苏麻湾。珙县麻塘坝南北狭长,东西两侧奇峰挺拔,险拔峻峭的岩穴之间,许多棺木半悬山崖,在悬崖峭壁上现存悬棺160多具。距麻塘坝10多公里的曹营乡苏麻湾,陡峭的石灰岩壁上分布着悬棺48具。悬棺离地面多数为26至50米,高者达100米。悬棺的崖壁上有许多红色彩绘壁画,内容丰富,线条粗犷,构图简练,形象逼真。悬棺及岩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的实物材料。已成为世界悬棺葬研究者注目的中心,同时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 这个景区充满古老而神秘的色彩。珙县僰人悬棺的核心部分。在珙县洛表镇西南麻塘坝。坝东西宽300米~500米,南北长约1000米,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今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置棺高度一般在20米~60米,高者达100多米。绝壁上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其余悬棺葬遗迹也有类似岩画。麻塘坝悬棺相对集中在棺材铺、狮子岩、九盏灯、大洞口。邓家岩、三仙洞、珍珠伞和老鹰岩等处。1935年,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葛卫汉,对中国丰富的丧葬文化非常感兴趣,他打听到,在中国四川的珙县附近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丧葬习俗,于是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尽管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差一点使这个美国人丢掉性命,但当他真正来到珙县的悬崖边时,还是认为自己不虚此行。葛卫汉被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就是悬棺。珙县的悬棺,几乎包含了世界上各种悬棺的所有类型。这是珙县悬棺第一次被世界发现,立刻引起了学者们浓厚兴趣,20世纪4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一批批的科学家来到这里,想破解这个千古谜题。科学家们把这里悬棺中的部族称为僰人,并且纷纷猜测,这些僰人究竟到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后代放弃了自己的丧葬习惯呢?这个部族究竟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还是全部灭亡了呢?麻塘坝是位于四川珙县西南角的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几十年来,这里很少有外人来过,但21世纪末,却从这里爆出了一个重大的新闻,两位山里老人无心的话语引起了世界考古界、史学界石破天惊般的震动。两位老人亮出了自己的家谱,说他们是珙县悬棺中僰人的后裔,那么关于他们的祖先,这些人究竟知道多少?困扰着科学家们多年的谜题,是否可以就此揭开呢?这些纯朴的老人并不知道,自己随口的话语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界带来多大的震撼。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已与村里的其他人没有差别,他们手中的家谱又有多少可信度呢?悬棺文物博物馆的创始人曾水向是我国较早研究悬棺方面的专家之一,他专程来到了麻塘坝附近的坟地,在这里他顺利地找到了那两位老人家谱中所记载的5、6位先人的名字,证实了他们家谱的真实性,但也同时说明,近百年来,这个家族一直在沿用土葬。两位老人手中的家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根据史书记载,拥有悬棺的僰人,在唐代就已经与当时的统治者水火不容。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的陈明芳,是中国研究悬棺最权威的科学家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她就踏上了研究悬棺的道路,20多年的研究,使她相信,僰人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经受了重创。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朝代之一,它的科技文化与军事都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众多的史料证实,唐朝统治者曾多次向四川僰人用兵,那么是否僰人在唐代就已经遭到了灭族的惨祸了呢?20世纪70年代在众多科学家的倡议之下,政府开始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对珙县悬棺的正式发掘,在这次发掘中,科学家们发现,僰人生活俭朴,大多数悬棺中只有很少的随葬器物。但其中的一只瓷碗引起了曾水向的注意。考古人员十分高兴,因为青花瓷碗是一种可以判定时代的证物。由于需要一种特殊的烧制工艺,一直到明代中期成化初年的时候,官窑里才渐渐地出现了所谓的青花贡品,流入民间至少是在30、40年之后了。如果这只青花瓷碗真的产自明代,那么就可以证实这一具悬棺的历史,至少是在这只碗烧成之后,也就是说僰人绝不可能在唐朝就已经灭绝,中国悬棺的历史也至少延续到了明封建统治时期。为了证实他们的结论,科学家们把这些青花瓷碗送到了景德镇,进行了元、宋等年代的测定,通过清理,那一次悬棺中出土的文物,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件事情,大量的文物都出自于明代,而且都在明代万历年间戛然而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通过翻阅大量的史籍,陈明芳发现,在万历年间,僰人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与明代中央王朝的矛盾也在逐渐加深。根据历史记载,由于僰人多次作乱,大明帝国曾经几次向僰人发起进攻。中国历史界与考古界的科学家们无数次拜访过僰人们留下的军事遗迹。在一个叫九盏灯地方,山上至今还安放着十几具僰人的悬棺,但它同时也是这个部族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这个地方的路口隐秘,内部开阔,这是僰人军事基地的典型特征。根据历史记载,当时明帝国调集了云贵川三省的大军,包围了僰人的山寨,于是数万僰人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与人数多过自己十倍的敌人决一死战,就在这儿安放祖先灵柩;要么就接受明军的招安,选择投降。传说僰人内部的争论就在这个山洞里进行,数百位寨主各执己见,在这里商量了两天两夜。当时在600多个僰人的山寨中,有半数选择向明军投降。他们选择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命运,是不是素来骁勇善战的僰人选择了这种方式才留下了自己的后代?21世纪初,四川省宜宾市的文物局,对于珙县的悬棺进行了一次抢救性的发掘,这一次他们又有了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这时候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疑问,那些僰人的后裔都姓何,而传说中他们的祖先哈十三雄,却姓哈,这会不会证明那些家族中的家谱有误呢,何体全老人认为自己的家谱绝不会错,因为就在几十年前,他的父亲还去拜祭了悬棺中的祖先,那么如果这个家族真的是悬棺中僰人的后裔,他们为什么要改姓呢?这与他们停止安放悬棺的原因是否相同呢?根据何体全老人的说法,他们家族一共改了两次姓氏,至于他们家族改姓的原因不得而知。2004年5月,曾水向在整理一座悬棺的随葬品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只朴素的僰人漆碗,在碗的底部,他看到了几个清晰的汉字——“何永进”,这无疑是悬棺主人的名字,但这三个字也正好出现在何体全老人同一时期的家谱中,这恰好证实了何家的确是僰人的后裔。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麻塘坝的何家,何体全老人欣喜若狂,专程爬到悬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20世纪末,在距离珙县不远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明王朝树立的平蛮碑,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但大意还可以勉强辨认,这是明王朝为了夸耀自己消灭僰人所立的丰碑。为了证实碑上的话语,曾水向和陈明芳等人来到了两个文明最后血战的地方,这是一座似乎鹰也飞不过的城堡。明代后期是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并且出版了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比如说,在这一时期,工匠们首次尝试把煤炭和活塞风箱联合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温,可以制造更加锋利的武器,这大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那么,明朝军队会不会就依靠这种科技上的优势,攻陷了僰人的山寨呢?根据专家们的鉴定,当时僰人的冶炼技术非常低下,他们刚刚从青铜发展到铁器,对于炉温和原材料的控制,还没有完全掌握清楚。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远古与现代,刀枪与火药,胜负其实早已注定了,无论僰人如何勇猛,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也绝不可能打败装备着大量火器和大炮的明军。就这样明军依靠着科技上的遥遥领先,最终取得了对野蛮落后的僰人的胜利。随着岁月的流逝,所有该忘的事情都已经被忘却,依旧被人们传诵的只有那些僰人的史诗,关于悬棺究竟是怎样放置上去的,还有僰人这个最终消失的部族,又是如何兴起的呢?这些谜题仍悬而未决。

悬棺之谜的僰人悬棺

文章TAG:僰人悬棺僰人悬棺为何置于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