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大邑鹤鸣山,道教发源地

大邑鹤鸣山,道教发源地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9-08 23:06:45 编辑:成都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道教发源地

道教发源地是鹤鸣山,鹤鸣山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鹤鸣山又称“鹄鸣山”,系邛崃山脉东麓青城山区的南侧支峰,与道教著名胜地青城山天师洞相距仅三十公里。这里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景区内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道教起源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鹤鸣山

道教发源地

2,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哪里

中国道教发源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许多地方都说自己是道教的发源地,有五个地方的呼声最高,分别是龙虎山、瓦屋山、青城山、北武当山和鹤鸣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瓦屋山易俗乡至今保留着天师道遗俗,许多民宅张贴符灵和天师画像,家家户户都在屋檐挂鱼雕,专家称之为天师道的活化石。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东汉以来,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鹤鸣山,在四川省大邑县境内,离成都市约65公里。据《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等重要历史资料记载,大邑鹤鸣山是汉末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系我国北方道教圣地之一。据对现存的《永宁州志》考证,北武当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处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圣地,山顶建有玄天大殿。至于唐之前何时而建,尚待稽考。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哪里

3,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道教首创之地是大邑鹤鸣山。大邑鹤鸣山,一作鹄鸣山。汉属益州郡江原县地,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大邑县西北二十五里的鹄鸣镇三丰村境内。属岷山山脉,海拔约九百米,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形似鹤,或曰山藏石鹤、山栖仙鹤得名。上应氐宿,有大洞二十四,应二十四气,小洞七十二,应七十二侯,兼有访仙岩,天谷洞(天师洞)龙津、仙泉诸胜。是老君降临、张陵受道、建立道教的发源地。道教首创之地是大邑鹤鸣山的相关历史文献1、晋陈寿《三国志·张鲁传》第八卷第二六三页: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来,故世称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2、晋葛洪《神仙传》: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生,博通五经,得黄帝九鼎丹法。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著道书廿四篇。3、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元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焉传》,中华书局出版,第七五卷,第二四三五页:(张)鲁,字公祺,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五斗米,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鲁遂自号师君。

道教首创之地是哪里

4,中国道教三大发源地是哪里

中国道教三大发源地是鹤鸣山、瓦屋山、青城山。1、鹤鸣山鹤鸣山位于四川大邑县,因山形似鹤而得名,这里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所在地,自创立以来,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都先后来此修炼。张道陵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也标志着道教正式创立,鹤鸣山也因此成为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朝圣地,被称为道教祖庭。此地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引来文人骚客无数。鹤鸣山拥有雕梁画栋、玉宫蓬宇的辉煌气势,且园林花木品种繁多,后因年久失修,文物遭到严重毁坏,仅存留迎仙桥、解元亭、三官庙等明代古建筑。2、瓦屋山香港和台湾三地的专家学者对四川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考察后宣称,瓦屋山是中国道教最重要的发祥地,且极可能是发源地。从道家哲学看,峨眉山(佛教)是阳山,前山,向上,知天气;瓦屋山(道教)是阴山,后山,向下,接地气。瓦峨一阴一阳,天地映射,形成共振关系,力场似双核椭圆,天然太极,这是大自然的杰作,非人所能。道教初创于洪雅瓦屋山,成型于大邑鹤鸣山,兴盛于都江堰青城山,几乎没有必要争论。源头在黄帝和老子。3、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历代天师的发展,逐渐扩及全国。青城山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上清宫、祖师殿、老君阁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5,鹤鸣山的地方简介

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在张道陵创教之前,鹤鸣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希夷)、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等都在此修道。一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明成祖朱棣曾亲手书写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到鹤鸣山迎请仙道张三丰,后来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迎仙阁。唐求、杜光庭、文与可、陆游、杨升庵等诸多名流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 相传,张天师在鹤鸣山修道传教时,恰逢地方瘟疫肆虐,生灵涂炭,十室九空。为拯救苍生于水火,天师将自创金丹术和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加以整合,研制出袪病健体的神秘草药配方。张天师将药浸于酒中送于百姓,瘟疫得以袪除。百姓病除之后感觉身轻体健,精神焕发强于从前。因药入酒,酒带药行,药促酒力,使酒醇香甘怡,沁人心脾且功效神妙,百姓感念天师施救苍生之恩,赞誉此药酒为“妙沁神酒”,即当今著名妙沁药酒。 鹤鸣山景区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主要的景点有三宫庙、文昌宫、太清宫、解元亭、八卦亭、迎仙阁以及建设中的“道源圣城”等。鹤鸣山中还有二十四个山洞,明代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说“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洞口约阔三尺,深不可测。每过一气,则一洞窍开,余皆不见”。故称为二十四洞。鹤鸣山道观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批准为道教开放点。“中国道教文化节”也在鹤鸣山设立了会场。
文章TAG:大邑鹤鸣山大邑鹤鸣山道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