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到四川的湖广籍移民因为当时的政策是自由占地,当然是要选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地落户居住。第二次“湖广迁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称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称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难民蜂拥而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北人入川。
1、两湖填四川。我是四川人,祖籍湖北作为四川人的你,祖籍是哪里的呢?
四川邻水先祖李珍,宋时居湖广省黄州府(湖北黄岗县)儒学正堂衙内安身,后移城内南街娶妻生三子:金德、银德、铜德,金德公迁居麻城县孝感乡,娶朱氏生子活修,活修、妣陈氏生子早富,早富、妣陈氏生子伦纲,伦纲、妣周氏生子万性,万性、妣邱氏生子李仲,李仲、妣陈氏生子李锦,李锦、妣林氏生二子李锡、李钊,李钊、妣杨氏三生二子:李锡、李乐,
钊公、妣杨氏三,随兄锡公在河南开封府桂阁县任所,同享荣华,年幼轻浮,命他管粮仓,私卖仓谷。锡公不知,被众绅告之,上司批捉,钊公逃回原籍后,上司捉拿甚急,乃夫室商议,各自逃生,钊公遍游天下,不知所终,入川祖杨氏三,率子李芝、李乐弟兄,于明已卯(1399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移入四川省邻水县太安乡(今太和乡)太安里二甲李家沟落业定居。
李芝公返归原籍,乐公后裔有移居垫江县等地。老字辈时大学正良万业永兴阳及第登金榜月中定朝纲开基本仁厚传代懿祯祥施泽喜长远发达自隆昌八大房合族字辈四十字敬宗逢泰运睦族致祥光仁孝培基厚诗书沛泽长为仪翔上苑用慧协当阳南楚先根在芬名振古香入川九世祖鸣春公,于嘉庆癸亥岁(1803年)邀集邻水八大房合族,将“兴”字品为“敬”字辈,
2、有人说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为什么?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约600字,阅读需2分)方言是历史文化的突出表现,因此方言相似的地方,毫无疑问,在文化上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与湖北黄冈地区的方言,不仅很多发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语都是通用的。更能说明这两地之间有文化方面你的关联,一个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在历史上,两地有过移民往来。
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北黄冈迁往四川,这就是历史上出名的“湖广迁四川”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在历史上有两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元代末年,战火四起,元军久攻四川不下,因此每攻下一地,就屠城立威。“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造成四川人口锐减。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称雄,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他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称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难民蜂拥而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湖北人入川,
正如当时人记:“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第二次“湖广迁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的说法,大家都不陌生,不过这个说法值得慎思。张献忠这个地方一霸,只能尽可能的维护好地方的人口与发展,像刘皇叔一样爱民,才是割据政权正常的表现,屠蜀而令自己成光杆司令,用脚趾头想都不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清人污蔑张献忠,掩盖其铁蹄蹂躏蜀中之事。
蜀地经此战乱,又一次人口锐减,清初为了发展农业,鼓励周边省份迁入四川,湖广是最大的人口迁出地。有学者根据《光绪广安州新志》中移民记载而统计出:“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正是这一次大规模的“湖广迁四川”,使得四川的方言,带上了湖广的味道,这也正是题中所言:四川方言和湖北黄冈(麻城一带)的方言比较像的重要原因。
3、明末清初发生过“湖广填四川”,四川成都这里的人可能来自哪个地方?
关于客家移民的地理分布简单点说,入川的客家移民尊循的是"先来后到"的原则,如以粤、闽籍的最多,又以客家人为主体,但是,这两地的移民是湖广籍移民人川后,才大批入川的。先到四川的湖广籍移民因为当时的政策是自由占地,当然是要选依山傍水,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地落户居住,后到的粤籍移民一看风水宝地遭占完了,一声叹息,只有採取租佃好田土地耕种,或者向边远山区发展,所以粵籍移民与先到的湖广籍移民相比,多定居在山区、丘陵或者成都平原的浅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