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市独有的重大民俗节日,成都春节有什么节日习俗

成都市独有的重大民俗节日,成都春节有什么节日习俗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1-24 09:02:07 编辑:成都生活 手机版

1,成都春节有什么节日习俗

逛灯会,逛庙会,登高···

成都春节有什么节日习俗

2,成都地方的过节习俗

如今,成都也差不多是个社会大熔炉了。传统的习俗在年轻人眼里也没那么向往了

成都地方的过节习俗

3,成都的传统民族风俗

洛带的水龙节
成都以休闲为主,特色 1.茶馆 大街小巷你都会不经意的发现一两个。有高端奢侈的,也平淡朴实。。 2.火锅 凡是来过的外地客人都会映像深刻。那味道“硬是要得!”呵呵

成都的传统民族风俗

4,成都有哪些风俗

打麻将,喝垻垻茶,切农家乐,逛春熙路,看美女,吃摊摊,挤公交,吃火锅……
休闲啊,一切休闲的成都人都喜欢
汉民族的风俗
打麻将,喝垻垻茶,切农家乐,逛春熙路,看美女,吃摊摊,挤公交,吃火锅……

5,成都民俗有哪些

茶馆文化 这个事成都最大的民俗文化。 它代表了成都整个的生活习性,生活状态,以及成都人的性格特色。 这个也是成都致力保护的文化。 当然还有客家文化。 但是个人认为客家文化并不能代表成都。
根据成都民俗正月初一这天摸到喜神就能一年鸿运高照、万事顺意。于是每到正月初一一大早,人们便携家带口、成群结队汇集在武侯祠内的“喜神方”,争相摸喜神、沾喜气,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万事如意、家道兴隆、财运亨通。平时的话茶馆文化 这个事成都最大的民俗文化。 它代表了成都整个的生活习性,生活状态,以及成都人的性格特色。 这个也是成都致力保护的文化。 当然还有客家文化。 但是个人认为客家文化并不能代表成都。

6,成都过春节的习俗

四川:“羌年节”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汶川、理县以及松潘部分地区。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7,老成都节日习俗的作文

过年的含义就是阴历旧年结束,新年开始,人们从旧年过渡到新年的意思。从年末的最后一天除夕到年头元旦的初一、初二、初三这四天叫过年。过年并不是节日,因为节日只一天,它是一个节期。俗话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连同除夕,过年先后有四天时间,后来人们把过年叫过春节。 过去过年,人们很有讲究,有很多禁忌和习俗,这些禁忌和习俗也可以说是“年文化”。到了阴历腊月二十四,这天叫过小年,离过大年只有五、六天时间,实际上是进入了过年的前期准备,出外的人要开始回家团聚;在家的人要开始备年货:备鸡肉鱼鸭,买糖果点心,购鞭炮蜡烛,晒饭米炒米泡,熬糖切麻叶;有的长辈还准备给小孩压岁钱的新票子;有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教不懂事的娃娃说吉利话,唯恐过年时小孩说话犯禁。岁末除夕,也叫大年三十,这天各家各户都要吃团年饭。吃团年饭,意味着一家人的团圆。但是,已嫁的姑娘因某种原因住在娘家是不能同桌吃团年饭的,她只能独自坐在灶门口吃。开始吃团年饭前,还要对已故的长辈“叫饭”——叫他们的称呼都来“吃饭”,待时过一刻,象征他们吃完了,就叫他们“起身”。这时,全家人就开始吃团年饭,吃团年饭就标志着开始过年!过年的禁忌很多,特别忌说“鬼”、“死”、“杀”等不吉利的字眼,忌打破碗、碟等。如果小孩言语犯忌,大人应立即说:“童言无忌”来化灾;如若不慎打碎碗、碟、杯等,则应赶紧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者“打破碗,时运转”的言语来补救,如此等等,以求转“凶”为“吉”。吃团年饭后,待天快黑之前,父亲要带着儿子到祖宗坟地,点长明灯、烧烟把进行祭祝。晚上,小孩们提灯笼,来回在屋里走动,照亮房间的角落暗处,意在赶强盗,驱疫鬼。正月初一,也称大年。除旧迎新,清晨出行。正月初一,凌晨出行时,全家人起床穿新衣、点烛焚香敬神;燃烧“发宝柴”出行。发宝柴即用芦苇、麻梗或者高梁梗、棉梗等长型桔杆扎成2米长的圆柱型柴把,在大门口禾场的地上打根桩,把发宝柴插在桩上竖着燃烧。这时,千家万户先后出行,鞭炮震耳,火光映天,真是一派壮观的景象。正月初一出行,人们送旧迎新,进入了新的一年!出行过后,家里的小孩给大人,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天亮后,孩子到叔父、伯父家拜年;成年人则到左邻右舍去拜年。如果附近先一年有人过了世的,有的乡亲拿着鞭去那家“烧清香”,表示对故人的怀念。给人拜年,要按照辈份高低、年岁大小,有的抱拳作揖、有的点头鞠躬,对其在新的一年里添福添寿、平安健康,财运、官运等方面祝福。拜年,按照亲属关系有严格地辈份和等辈年纪大小的先后顺序。自家的顺序是大年初一的当天:先父母,后伯父伯母,再叔父叔母(即婶娘)。如果是孙子拜年,那当然是先祖父祖母,再父亲母亲以此类推。拜年,也有内亲外戚、近房远房的先后次序。正月初二,到外祖父、舅父家拜年;正月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正月初四,主要是走姑父、姨父或远房亲戚家。沔阳(仙桃的前称)过去有“拜年不拜初五六,就是有酒也没肉”之说。意思是说,到了正月初五六,年已经过了。人们虽然在正月初三焚香点烛敬了神,燃放鞭炮送了年,标志着年的节期已经过完了,但是沔阳素有“正半年”之说,即正月有半个月过年,人们过年的意识还没有完全消除。有的接春客,有的探亲访友,过年的气氛一直延伸到正月初十左右。有的地方,有的年份甚至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的旧俗,有的随着时代的进化被摒弃了,有的则沿袭自今。
文章TAG:成都市独有的重大民俗节日成都成都市都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