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 > 成都市 > 湖北水总中标成都市尖子山水电站,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湖北水总中标成都市尖子山水电站,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8 17:14:07 编辑:成都生活 手机版

1,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都江堰。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故选C。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2,都江堰和朕国渠哪个水利先筑成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 所以是先有郑国渠
都江堰

都江堰和朕国渠哪个水利先筑成

3,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是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都江堰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世界最早的水利工程是

4,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最好是论文一样的

效用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范围扩展到龙泉山以东,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目前都江堰的运行方式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着不小的差别。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随字用得好好在何处

“随”字画静为动,形象的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绝对没错)
辽阔无际的原野。连上两句是说,蜀地的高山峻岭,随着平原郊野的伸展而消失了;一洋派奔腾的江水,出峡后在辽阔的原野上静静地流着。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门户。②楚国: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古楚国之地。③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了;江水汹涌地奔流着进入无边无际的旷野。④江中的月影好像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云彩的兴起与变化,在空中结成了海市蜃楼。③怜,爱。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后在荆门外所作,描写了荆门一带山尽原出、江流壮阔的雄伟景象。表现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时兴致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诗境浅说》:“太白天才超绝,用笔若风樯阵马,一片神行。……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唯收句见送别本义。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6,李太守修建的水利工程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门外的玉垒山下,古称湔堰。都江堰北面有一岷江的支流叫白沙河,古称湔水,湔堰因此而得名。三国时,诸葛亮在都安县(即原灌县导江铺)设堰官,继续保护、维修古堰、发展农业,故将湔堰改称都安堰。又因流经郫县地区的岷江称郫江,所以,宋代时又将都安堰改为今日的都江堰。都江堰自古至今发挥了排洪、灌溉的巨大作用,灌溉面积现已达一千万亩。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50年的秦昭王时期,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这项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被称为“离堆”。 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称为“陆海”、“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人民受益不浅。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技术上的高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发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省,却效果显著。
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的农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并且一直造福至今。

7,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四大工程,即长城、都江堰、灵渠和大运河
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 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东有仲山,嵯峨地形特点是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这一地形,使干渠沿北山南麓居于最高地带向东伸展,分支灌溉。 郑国渠首的两个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为了便于引水分先后期开凿。郑国渠是我国战国时期继西门豹治邺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后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从规划、设计、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创。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北方六国之后,又与公元前211年对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的百越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秦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惟独在两广地区苦战三年,毫无建树,原来是因为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运输补给供应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证交通补给成了这场战争的成败关键。秦始皇运筹帷幄,命令史禄劈山凿渠。史禄通过精确计算终于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奇迹般的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使援兵和补给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推动了战事的发展,最终把岭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地划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都江堰 位于都江堰市区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前后创建的一座运用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无坝引水建筑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选择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岷江出山口与成都扇形平原顶端结合部作堰址,凿开玉垒山伸同江心的余脉,形成坚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宝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弯道江心作鱼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引水口之间构作飞沙堰泄洪道,自动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巧妙配合,联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都江堰创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广大地域。这种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长城、都江堰、灵渠和大运河
文章TAG:湖北水总中标成都市尖子山水电站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