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东汉、三国南阳郡虽然没有南阳县,但南阳郡郡城宛城,就是南阳城,俗称南阳,或简称南阳,光知道弄一些无稽之谈否定南阳郡郡名与郡治互指,否定诸葛亮亲口说的“躬耕于南阳”的南阳不是当时的南阳城。
1、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南阳当时属荆州,现南阳归荆州管吗?
躬耕南阳是诸葛亮叙述,当时南阳属荆州不假,但是当时荆州八九个郡,荆州属省级,和现荆州是两码事,现荆州是原南郡郡治江陵改的,所以现南阳不可能属荆州,说到躬耕南阳为什么争议,是因为习凿齿叙述形成的,把南阳郡和南郡两个地区隔汉水搅在一起,襄阳属南郡,襄阳城西不可能被汉水对岸南阳管,同属荆州,是两个郡,隔汉水而治,躬耕南阳和是否归荆州无关。
2、为什么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郡,没有南阳县,南阳如何有诸葛亮?
现在襄阳市没有一个叫“襄阳县”的,也没有一个叫“襄阳区”的,所以,襄阳市也不能叫襄阳市,襄阳城也不能叫襄阳!我早就说过,襄阳说们抢夺躬耕地老是顾头不顾腚!光知道弄一些无稽之谈否定南阳郡郡名与郡治互指,否定诸葛亮亲口说的“躬耕于南阳”的南阳不是当时的南阳城,可是如果按照他们发明的理论往他们头上一套,他们那一套歪理邪说马上就露馅了。
东汉、三国南阳郡虽然没有南阳县,但南阳郡郡城宛城,就是南阳城,俗称南阳,或简称南阳,就和现在襄阳的情况是一样的。古今一理,一脉相承,再比如古代荆州,所辖七郡,没有一个叫荆州郡的,但它的州城郢和江陵照样叫荆州城。襄阳近邻十堰市,下辖县区中也没有一个叫“十堰”的,为什么也能叫十堰市?例子多得很,不再一一列举!从以上可以看出,襄阳说的说辞是多么的荒谬!其抢夺躬耕地的手段是多么的卑劣!,
3、诸葛亮南阳襄阳之争到底有没有必要?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因为,为平息两地纠纷,中科院历史研究所于1992年1996年两次组织包括两地历史学家在内的170余名历史专家,进行辩论,一致认定,襄阳隆中为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为纪念地。次日,中央电视台也向全国播出,此后数年,襄阳南阳再无纠纷,近几年,由于手机网络兴起,南阳作家群风云再起,希望依靠无知百姓同情,能够翻案。
4、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南阳说”诸葛亮,刘秀在今南阳市,对吗?有何依据?
古南阳郡涵盖今南阳市域,今南阳市领有古南阳郡三分之二辖境,古今”南阳”的中心均为南阳城——宛城;宛城做为古南阳郡城和今南阳市主城,自身就是狭义的“南阳”,史书典籍中南阳与宛城互见的例子不胜枚举。史载“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水南岸的“古隆中”山地从来就不是“南阳”,与“躬耕于南阳”无关,今襄阳汉水以北区域(约2千k㎡左右)和南阳周边其它地市部分辖区两汉时属南阳郡管辖,并不影响今南阳市做为两汉南阳郡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主体。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古今志士文人竞相吟诗作对、怀贤咏志之处,更是官修史志记载的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躬耕南阳”是华夏文明史璀璨印记,”南阳诸葛庐”做为这一文明印记的历史载体,成为汉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片段。按照题主的逻辑,”南阳市不是汉朝的南阳郡”,那现代中国也不是汉朝的中国了,请问:两汉历史为什要纳入中国古代史呢?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诸葛庐”因而名扬天下;汉光武刘秀成长发迹于南阳,南阳因此被史家称为“南都”、“帝乡”,这些均是见诸正史的事实,
市场经济时代的某地域、群体,为一地之私,用伪学术手段给历史重做“定论”,通过制造历史虚无来消解正史,肢解国人文化、价值、信仰,表面上反映的是历史争议,实际上是道德操守问题。极度不自信,才需要苦心孤诣编织“定论”为自家历史包浆,获取虚幻的存在感,探讨历史,共同抗疫;今值清明,国旗为同胞而降,致敬英雄,共悼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