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并不能从中得出战乱中总共死了多少人。秦国要强大,就得以河西为内史郡、以河西为中心地区,所以也得拿下河西之地,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给政府统计人口造成了困难,而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现雏形,唐廷对这些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区比战前少了好多。
1、安史之乱一共死了多少人?
无论如何,安史之乱导致3600万人死亡都是一种极为夸大的说法。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754年,户部奏天下郡321个,县1538个,乡16829个,有9069155户,人口数为52880488;到了764年,户部奏290多万户,人口数1690万,有人据此认为安史之乱中死了3600万人。很显然,这种说法是相当不科学的,
安史之乱从755年的十一月安禄山矫诏起兵一直持续到763年的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共七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从《资治通鉴》中754年和764年的人口对比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安史之乱确实造成大唐人口的锐减,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妻离子散。但并不能从中得出战乱中总共死了多少人,首先,我们也要考虑出生率,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年中,被安史之乱波及的地区出生率应该是很低的,成活率也会下降。
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这就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极速锐减,其次,我们知道,在754年的和平年代,人口数量的调查和记载准确率是很高的,户籍制度和纳税制度都是完善的。但764年却不同,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在一年前结束,但战乱并没有就此结束,战后重建并没有完成,户籍制度也遭到了破坏,很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给政府统计人口造成了困难,而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已现雏形,唐廷对这些地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大唐皇帝的政令能及的地区比战前少了好多。
再一个就是,安史之乱后,战乱还在继续,吐蕃在西边从河陇地区攻进长安,再就是仆固怀恩的反叛,在这些情况下,只能说当时国家掌握的人口数是1690万,但实际的人口数应该是远大于这个数的。再次,战乱中,很多人开始南迁,尤其是河南河北这些战乱重灾区,很多人迁到江淮以南地区。所以,历来人们对安史之乱中死亡人数的统计都是不准确的,
2、秦魏河西争夺战,为何秦国几代人拼了老命也要拿下河西?
秦国要生存,就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要强大,也得拿下河西之地;秦国要争霸,更得拿下河西之地。所以,河西之地,是秦与晋、秦与魏之间的死结,01.河西之地与关中形胜关中形胜,是因为四大秦关,分别是东面的函谷关、南面的武关、西面的大散关和北面的萧关。在这四大秦关里,函谷关最重要,西面的大散关和北面的萧关,因为面对的敌人不够强大,所以战略意义相对较小。
南面的武关,主要防得是楚国,楚国前期的战略重点在中原,楚国后期就没啥战略重点了,所以战略意义算是一般,但是,东面的函谷关的战略意义就大了去了。战国之时,秦国能够挡住关东六国、坐拥关中形胜,主要就是因为函谷关,所以,关中形胜的关键就是函谷关,以及后来的潼关。没有函谷关和潼关,关中就没有形胜,谁想进来、都能进来,谁想揍、谁都能揍,
但是,函谷关要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秦国得占据河西之地。函谷关以北有黄河拦阻,函谷关以南有秦岭封锁,这个时候的函谷关才能算是雄关真如铁,打个比方说,黄河和秦岭是城墙,而函谷关就是城门。而黄河这道城墙的西面,就是河西之地,所以,有河西之地,关中形胜才能成形;无河西之地,关中形胜就没有意义。关中没有形胜的结果,就是秦国只能任人宰割,
今天魏国强大了、肯定要过来收拾一下;明天赵国强大了、也能过来收拾一下;甚至韩国玩大了、都能敲打一下。所以,为了能生存,秦国就得拿下河西之地,这样才能依托黄河与秦岭、形成一个战略通道,即便没有函谷关,也能把军队放在关键的位置上,河西是势,河西高原俯瞰三晋,而函谷关和崤函通道是险,有势才能有险,无势不仅无险,而且险还是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