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徐汇区 > 上海市初三化学视频讲座,谁知道上海初三物理化学名师精讲初中课程全面提优辅导

上海市初三化学视频讲座,谁知道上海初三物理化学名师精讲初中课程全面提优辅导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18 09:06:01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谁知道上海初三物理化学名师精讲初中课程全面提优辅导

上海昂立精品学堂是很好的,老师各方面都是很优秀,辅导效果很好,值得信任。

谁知道上海初三物理化学名师精讲初中课程全面提优辅导

2,全部初中化学教程视频

http://so.ku6.com/v/q%E5%88%9D%E4%B8%89%E5%8C%96%E5%AD%A6%E6%95%99%E7%A8%8B_p1_s12.html 比较齐全,希望能帮你。
http://so.tudou.com/isearch/%E5%88%9D%E4%B8%AD%E5%8C%96%E5%AD%A6/ 试一试
http://www.soku.com/search_video/q_%E5%8C%96%E5%AD%A6%E6%95%99%E5%AD%A6%E8%A7%86%E9%A2%91

全部初中化学教程视频

3,上海初三化学

1.在这一部分内完成了4个类型化学反应的全面介绍.对此,应该把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4类反应的特点作对比,明确它们的主要区别,通过一些具体事实加以分析。 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 (1)这4个类型反应只是无机物之间的基本反应类型,在初中阶段学不到有机物之间的反应。因此,一定不要把这4个反应类型认作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因此,我们认为,不称它们为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而称之为无机反应基本类型更为恰当一些。 (2)不是一切无机反应都可以归并到这4个类型中来,这是因为,很多化学反应是分步进行的,我们当前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往往是若干个步骤的总结果。它们的各个步骤基本上可符合不同的基本类型,而总结果当然就不能划分了.事实上,相当大量的化学反应目前也只能写出这种总结果,即开始参加反应的是什么物质和最后生成的是什么物质,而中间经过什么步骤则远远还未能认识清楚。 2.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只作了最初步、最肤浅的介绍。事实上,当前电解质理论发展得很快,是化学科学中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一定不要把当前学过的这些知识推广到一切酸、碱和盐。例如,按照学过的知识作推广,有可能写出下面的电离方程式: H3PO4=3H++PO43- Cu(OH)2=Cu2++2OH- HgCl2=Hg2++2Cl- 然而,这些写法都是错误的.另外,对电解质范围的界定,在进一步学习中也需要商榷。 电解质溶于水可发生电离,对这个问题也要注意:其一,电解质的溶解和电离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并不是先溶解后电离,更不是先电离后溶解。建议读者对有关教材中氯化钠电离的过程及相关的插图进行一些仔细的研究。其二,“溶于水”这个条件,暂时只能这样认识,在进一步学习中会有所突破。 3.电解质间的复分解反应以及这种类型反应的发生条件是这一部分的核心,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一定要能够掌握。在学习中,还要注意的是:如果只从生成物的状况来认识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的条件是极不全面的,而是应该从生成物的状况和反应物的状况作整体分析。 一般地说,符合下列两种条件的复分解反应基本上是可以发生的反应: (1)在参加复分解反应的化合物都是溶液的情况下,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时,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 (2)如果参加反应的物质有一种是溶液,另一种是很难溶解的化合物,但生成物中有难电离的物质。关于难电离的物质在初中还没有明确指出,这里只能说,水是很难电离的物质之一(因此,水也是一种电解质)。 对这两个条件,我们用了“一般地说”和“基本上”作为限制,这是想表明,事实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比较复杂,有些情况是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完全概括的,由于这种原因,读者应该了解,初中化学中介绍的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是很不完备的,不能将之应用于一切复分解反应。 4.对pH和石蕊、酚酞两种酸碱指示剂,初中阶段学到的也只是极为初步的知识。能使石蕊呈蓝色的溶液一定呈碱性,使石蕊呈红色的溶液一定呈酸性,这是对的;但如果认为碱性溶液都能使石蕊呈蓝色,酸性溶液都会使石蕊呈红色,就不对了。与此相似,对酚酞的认识也应该是这样。对这个问题的具体解释不属于初中化学的范围,但是一定要这样认识。
这个自己就可以很容易的完成的 把课本的目录看看 想到什么记下 查下 最后汇总就行了 我初三时就是这样弄的 中招考试考了37分 班里第一 我建议你自己弄 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学到东西

上海初三化学

4,初三化学

(一)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3、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叫做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4、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的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5、浮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浮浊液,浮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会分层。 在自然界、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里常遇到的浮浊液,如牛奶、石油原油、橡胶的乳胶、油漆等。浮浊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油——水型,以O/W表示。例如:植物油分散到水里,这个分散系是油内水外,用O/W表示。另一类是水——油型,以W/O表示,例如:由地下开采出来的石油里含有少量分散的水,这个分散系是水内油外,用W/O表示。 (二)溶解质 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说明:判断一种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因为温度改变或溶剂量改变都会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也就是说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三是被溶解的物质,即溶质能否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四是某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对该物质而言,但对其他物质则不是饱和溶液,20℃时,NaCl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NaCl了,但还能继续溶解KNO3,即此溶液对于NaCl来说是饱和溶液,但对KNO3来说则是不饱和溶液。 对同一溶质而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发生转化: 溶液的浓与稀是定性地衡量一定量的溶液中的含溶质相对量的多少,含溶质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少的是稀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例如,20℃时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中,由于溶解的Ca(OH)2很少,是稀溶液,60℃时,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是浓溶液,在一定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比其同一温度下KNO3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很多,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注意: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比较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溶质溶解时,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若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二)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溶解度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如下: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计算计算依据: 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ρ) 关于溶液的稀释或蒸发浓缩的计算 计算依据:稀释或浓缩前后溶液 浓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浓溶液的质量+增加溶剂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若用两种质量分数不同(a%、b%)的溶液A、B,配制成中间质量分数的溶液(c%),则 m(A)·a%+m(B)·b%=[m(A)+m(B)] ·c% 液体的体积分数:液态溶质的体积与全部溶液体积之比就是液体的体积分数,例如:用70体积的酒精与30体积的水配制成的酒精溶液,其中酒精的体积分数为70%。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实验步骤: ①计算:计算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溶质的质量后,将其放入烧杯里 ③把水的密度近似地看做1g/cm3,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质量,把量好的水倒入盛有溶质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这样得到的溶液即为所需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给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的数值; (2)给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3)给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5)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表示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 (6)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面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不饱和溶液。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初三化学上海市初三化学视频讲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