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徐汇区 > 上海市史上最严条例,上海实行最严交规执行时间

上海市史上最严条例,上海实行最严交规执行时间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02 08:48:26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上海实行最严交规执行时间

今天就开始了。3月25日,新修订《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今天(25日)正式施行。这部新《条例》也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新增的20余种违法行为。今天上海共查处了2万余起交通违法。
我老公开车没有闯过黄灯。

上海实行最严交规执行时间

2,垃圾分类正式实施 史上最严措施出台

垃圾分类正式实施 史上最严措施出台 作为垃圾分类先行者的上海,在7月1日正式迎来了“强制时代”,上海全市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类将依规开启法治“长跑”。新规源于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同时,按照住建部的要求,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也就是说,你的城市正在上线的路上。 “史上最严”分类新规落地 《条例》不仅涉及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处置全流程,还首次明确对生活垃圾全流程进行分类,确立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和相应法律责任等。 具体来看,旅店、餐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 不仅是管理对象全覆盖,在区域管理范围内上海也实现了无缝衔接。也就是说今后不止是上海市民每天都要面临“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在上海的游客、外国人扔错垃圾一样会被罚。 目前上海全市已完成超过1.25万个分类投放点改造,完成率达到72%以上。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之后,上海市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含水率可从58.34%降至13.89%。而在这之前,如果不对垃圾进行压缩粉碎处理,12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15天就能堆出一栋421米高的金茂大厦。 垃圾不分类 城市两行泪 不仅在上海,在20多年倡导工作后,全国多地也将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结果,当前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仍不足40%。其实,超大城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历程,可追溯到2000年。彼时,北上广深就被列为首批国家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各种垃圾却依然“难分难解”。 与之相对应的是,则是愈发严峻的城镇垃圾处置能力。根据测算,国人平均每天产生垃圾约1.2公斤,且垃圾总量每年持续增长。目前,国内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主要是卫生填埋和焚烧,而这两个手段的处理能力都在接近饱和。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中城市,三分之二城市都已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四分之一城市已没有堆放垃圾的合适场所。北、上、广等大城市则全面超出负荷。 拒绝垃圾“围城”,需要更多踏实落地的行动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6个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性法规或规章,26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立法计划。从各地积极推进的节奏看,这次垃圾分类是“动真格”的。 垃圾分类 催生新兴产业 按照现有规定,扔垃圾需要定时定点,上班族们往往下班后已经错过了时间,垃圾还要留到第二天。夏天闷热潮湿,干垃圾还好,很多湿垃圾根本没法放很久。甚至有些人宁愿付费来让别人提供垃圾分类或代丢垃圾服务。 一些网友顶着被垃圾分类弄崩溃的神经,脑洞大开,打算开始围绕垃圾分类创业,比如智能楼道系统入户,刷脸就能扔垃圾;拍照识别,智能垃圾分类APP;也早有平台开始出台相应的垃圾分类游戏或者小程序,提升垃圾分类的准确性。 最新的创业消息:网约代收垃圾APP已经火了! 网约代收垃圾用户平均七天下一单。关于新兴职业网约代收垃圾,回收中转站的负责人称,他们现在线上的回收业务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目前还未盈利,以废纸箱为例,一吨废纸箱的市场价格在1000元左右,回收和分拣的综合成本超过800元,但随着规模的扩大,这种情况有望好转。在一些网上服务平台,类似上门回收的.App应用,入驻数量增长较快。而用户的反复下单率很高,平均七天下一次单。 “眼前的湿不是湿,你说的干是什么干。”自从上海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后,在上海生活工作的人么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这到底是什么垃圾?类似的疑问很快会出现在你的身上了!快学习起来!

垃圾分类正式实施 史上最严措施出台

3,上海垃圾分类要多久时间实施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意味着经过一个月的预热后,上海进入生活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开始了。 不只是上海。国家住建部日前宣布,包括杭州、宁波在内的46个城市将在2020年底前,作为先行先试的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上海垃圾分类要多久时间实施

4,史上最严非机动车新规5月1日起实施这些行为统统禁止否则严惩百度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规定驾驶和乘坐电动自行车时,均应佩戴安全头盔;驾驶非机动车时,不得实施以手持方式拨打接听电话、浏览电子设备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本市公安机关将加强执法工作,继续重点查处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等易致祸违法行为。还有哪些要点?详见↓ 为贯彻落实好《条例》,公安部门将重点推进和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针对增设条款,强化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 为加强本市非机动车执法管理、确保非机动车运行安全,《条例》提供了更加全面、更加明确、更加有力的法律依据。主要的新增变化包括: 一是规定驾驶和乘坐电动自行车时,均应佩戴安全头盔; 二是规定驾驶非机动车时,不得实施以手持方式拨打接听电话、浏览电子设备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 三是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不得连续多次、长时间鸣喇叭; 四是规定驾驶电动自行车在夜间应当开启照明装置; 五是规定驾驶非机动车不得牵引动物,不得拖挂载人载物装置等等。 此外,《条例》还明确,使用电动自行车从事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时,应当驾驶悬挂专用号牌的车辆。对此,公安机关将结合日常执法管理工作,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和安全驾驶意识。加强执法工作,体现力度和温度 《条例》聚焦非机动车安全问题,旨在预防和减少非机动车安全事故。公安机关将以《条例》规定为抓手,继续重点查处非机动车“闯红灯”“逆向行驶”等易致祸违法行为,通过“严执法”来“除隐患”。 同时,对于违反《条例》新增规定的,将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释法说理,用足用好宣传教育手段,引导群众自觉尊法学法用法守法。推动多方参与,构建非机动车安全协同共治格局 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涉及诸多环节和领域,需要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条例》规定,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条例》,并负责非机动车的登记和通行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非机动车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消防救援机构负责非机动车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停放、充电的监督管理;交通、道路运输部门负责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交通、道路运输、邮政、商务、市场监管部门分别负责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落实非机动车安全管理责任的指导和监督。 此外,《条例》还明确了行业的引导义务、细化了企业的主体责任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努力推动“政府主导、行业配合、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非机动车安全协同共治格局。 市公安部门将密切与市场监管、交通、道路运输、邮政管理、商务、消防救援、城管执法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确保《条例》各项规定落地见效。 公安交警部门将坚持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群众,认真做好《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同时,《条例》的执行,也需要广大非机动车驾驶人和使用者自觉学法、尊法、守法。希望市民朋友们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严格遵守《条例》规定,共同努力,使上海成为一座出行更安全、道路更有序、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条例》要点一起来复习一遍↓热点问答 问:此次《条例》中规定了“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员应当佩戴安全头盔”,请问为何要增设这一条规定,接下来公安机关将如何推进落实此项工作? 答:佩戴安全头盔,可以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有效减轻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 《条例》实施后,公安机关将积极开展相关宣传告知和执法管理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告知。接下来还将持续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知法、尊法、守法,在骑乘电动自行车时自觉佩戴安全头盔。同时,继续深入单位、社区、工地、学校等,广而告之开展佩戴安全头盔的宣传提示工作。二是严格规范执法。公安机关将依据《条例》规定,严格查处骑乘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安全头盔的违法行为。 三是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安机关将会同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市银保监局、保险行业等联合开展“买电动自行车送头盔”等活动,为推动骑乘电动自行车佩戴安全头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问:《条例》要求快递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将车辆、驾驶人等与交通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接入公安机关非机动车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这方面的情况能否再作些介绍? 答:《条例》第三十二条明确,“使用电动自行车从事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的快递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应当将车辆、驾驶人信息和违法车辆配送时间、路线等与交通安全管理相关的信息接入公安机关非机动车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为持续推进快递、外卖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治理,树立重点行业创新治理标杆,公安机关积极探索信息化监管新模式,牵头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了快递、外卖非机动车监管平台,推动快递、外卖企业将车辆、驾驶人等信息全量接入,并依托平台加强对快递、外卖企业履行交通安全主体责任的监管。 公安机关将通过推进快递、外卖非机动车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督促企业全量接入车辆、驾驶人信息,实现数据联通、骑手违法信息及时推送,并不断提升平台使用的便捷性及服务能力,方便骑手线上办理违法处理等交管业务。 问:《条例》实施后,非机动车通行环境提升方面有哪些考虑?此外,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管理上有哪些新尝试? 答:为贯彻落实《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认真研究实施方案。在优化提升非机动车通行环境方面—— 一是推进本市慢行交通规划建设。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开展了《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编制工作,重点从目标定位、指标体系、建设标准、实施策略、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要求,重点指导各区慢行交通的规划建设以及促进慢行交通提升工作。目前,《导则》正在编制过程中,计划于5月形成初稿,征询各部门及专家意见后,完成《导则》最终成果。 二是完善非机动车道设施和标志标线设置。市交通委、市道路运输局将根据《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积极会同公安交警部门指导各区持续推进慢行交通改善,重点推进完善非机动车道设施和标志标线设置工作: 首先,推进提升非机动车道网络通达性。在合理评估非机动车通行需求的基础上,会同公安交警部门优化路权分配,对非机动车疏禁结合,城市道路主次干道空间有条件的研究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道,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非机动车道的建设管理,推动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衔接,推动形成系统、连续的非机动车通行网络; 其次,优化设置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在交通枢纽挖掘非机动车停放资源,与住建部门协同推进在重点商圈、广场、社区等划设共享非机动车停放点位,同时对于违规划设、不能确保行人通行空间的非机动车停放点予以整治清理; 此外,还要优化非机动车标志标线设置。在具备条件的道路实行机非分道行驶,在人行道进出口、建筑前区分界处设置禁车柱,防止非机动车高速驶入人行道造成安全隐患。 在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方面,一是研究健全完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调控管理机制、服务质量评价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以来,市交通委联合公安交警部门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实行电子注册管理,在此基础上,市道路运输局今年研究起草了《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备案管理规定(试行)》(草案),细化规定了在本市初次投放或者新增投放车辆以及回收车辆的备案管理要求。 同时,市道路运输局正在对2019年联合公安、城管部门印发实施的《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服务考核办法》进行全面评估修订,进一步聚焦车辆备案、运维、投放停放、清理整治等重点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的车辆投放数量进行动态调整。 以上两个文件拟于近期发布实施。 二是研究完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运行保障机制,研究起草《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信息服务平台数据质量评价规范》(草案),提升平台覆盖“新增投放、清理回收、车辆更新、动态运行”等功能,为建立市、区、街镇三级治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形成《评价规范》草案,拟于近期实施。 三是积极落实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的执法监管。针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未按规定备案、投放运营或者回收车辆,或者未按要求向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信息服务平台传输信息数据四类违法行为,对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市交通委及交通执法总队将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情节和裁量幅度进行细化,确保执法监管落实落地。 问:请问《条例》中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方面的消防安全此作了哪些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怎么处理,有何法律后果? 答:《条例》中明确了以下内容: 一是明令“禁止电动自行车在建筑物首层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及其两侧影响通行的区域、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区域停放、充电”。 同时明确了具体违法行为查处程序“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管理者和物业服务企业、业主自行管理机构等应当予以劝阻、制止;对不听劝阻、制止的,应当向城管执法部门或者负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二是增设了电动自行车在人员密集场所室内区域违规停放、充电的法律责任和执法主体,规定“电动自行车在人员密集场所室内区域违规停放、充电的,由消防救援机构对人员密集场所责令改正,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问:《条例》明确政府应加大投入,推进已建成住宅小区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场所及充电设施建设。请问目前推进的进展,有什么具体成效?答: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有两个方面: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规范建设标准。各区在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消防安全隐患难题,原因是不少老旧小区非机动车库建造年代较早,当时的设计用途并非用于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及充电场所,很多都未设有自动喷淋、排烟等消防设施,使得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及充电存在安全隐患。 基于老旧小区既有非机动车库的实际,市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本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方案》,以及相关配套的《建设导则》和《智能化建设参考要点》,针对地下车库、半地下车库、封闭式地面车库和敞开式地面车棚等四类非机动车停放场所,本着“因地制宜、便民实用、合理规范、安全保障”的原则,指导各区加快建设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和充电场所;有条件的小区还通过增设门禁人脸识别、充电区域视频监控、发生异常实时报警等智能化装置,实现停车场所无人值守,住宅小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持续推进建设,减少安全隐患。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4200余个住宅小区新增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有效缓解部分老旧小区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难题,市民群众“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今年,“为500个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作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级相关部门已经印发了年度《建设方案》,指导各区加大财政投入,在做好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做好配套消防设施建设;对于老旧小区无地面集中停放场所的,将按照“因地制宜、便民实用”的原则推进建设露天零散充电桩或充电柜。鼓励有条件的街镇实现住宅小区全覆盖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

5,上海新版交规什么时候开始执行

上海新交规最新消息:上海新交规将于2017年3月25日正式实行,换句话来说,距离号称史上最严的交通管理条例的正式实行还剩下1天。值得一提的是相较老版交规,新交规中85%以上条款都是新的,修订了不少当下行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3月25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与1997年的原条例相比,这一版的《条例》85%以上条款都是新的,且不少是驾驶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可见条例的修订也是与时俱进的。比如说像低头族们时刻不离身的手机,见缝插针都忍不住要看几眼微信,在开车过程中,类似行为的危险性显而易见;再比如说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家庭周末出游也变的再正常不过了,而很多时候做父母的都会忽略掉未成年人的安全问题,比如像副驾驶席位上安全带问题以及儿童安全座椅问题都在最新的交通管理条例里得到了保障。  不过,伴随着一系列新交规的发布,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新的传言。比如像新车以后只能申请4张临牌,但是不能上中环,也有说打电话一定会被扣分,但是发微信则不会等等,为了不让各位老司机陷入误区,还是得对相关交规内容划个重点。沪牌有多难拍,想必让所有有过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经历的车主心有戚戚焉,买了车上不了牌,每月一次的等待着实煎熬,本来还有临牌可以坚持一阵子,没想到在新条例中,对临牌申请的次数也作出了规定。《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尚未注册登记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应当取得公安机关核发的临时行驶车号牌。公安机关核发临时行驶车号牌,不得超过2次;每张临时行驶车号牌的有效期限不得超过15日。而根据现行规定,每辆未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最多可申领3张临牌,每张临牌的有效期最多为30天。整体而言,其实对于所谓的“最严交规”,不仅是北京以及即将实施的上海,此前苏州、南京等地也都有实行,根本目的还是对于不规范的交通乱象予以遏制,并加大处罚力度,使得驾车安全得到进一笔保障,像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这样的安全隐患能够通过这样的途径扼杀,一起来看一下其他相关规定。虽说此举是为了倡导先拍牌,后购车,控制住机动车保有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但是对于千军万马的拍牌大军来说,却是个噩耗。  《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浏览电子设备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根据现有规定,驾驶时接听拨打手持电话的,将被处以记2分、罚200元的处罚。为了驾驶安全,低头族们还是忍一时之痛,专心开车就暂时忘掉自己心爱的手机好了。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也没关系,上海已有百余套电子警察可以自动抓拍,多收几次罚单,印象肯定足够深刻。  条例将和信用体系挂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相关信息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施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依法被处以暂扣机动车驾驶证、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拘留等行政处罚的;由他人替代记分、替代他人记分或者介绍替代记分的;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一年内有五次以上道路交通违法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 

6,2016年你关心的上海楼市政策都在这里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关键词:史上最严楼市新政“沪九条”(3月25日)政策内容:1、从严执行住房限购政策提高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年限,将自购房之日起计算的前3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2年以上,调整为自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2、实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拥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对拥有1套住房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3、加大住房用地供应力度加快住房用地出让前期工作,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应,提高商品住房用地的中小套型比例,中心城区不低于70%,郊区不低于60%(供需矛盾突出的郊区,供应比例提高到70%)。4、强化市场监管和开展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预销售管理,防止捂盘惜售。进一步加强交易管理,将住房限购审核从房产登记环节前置至交易备案环节。规范房产中介行为,强化房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网上签约管理。建立二手房交易资金第三方监管制度。加强房屋抵押管理、房屋租赁管理和房屋产权管理。5、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积极开展郊区城镇旧区改造。加快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提升旧住房安全性能和使用功能。加快在拆基地收尾平地和出让的进度,继续推进旧区改造征收安置房建设,全力确保房源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所需土地的供应。关键词:“沪六条”(10月9日)政策内容:1.进一步加大商品住房用地供应力度;2.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用地交易资金来源监管;3.进一步加强新建商品住房预销售管理;4.严厉查处房地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5.全面实行存量住房交易资金监管制度;6.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上海楼市成交量从九月开始3连跌,直到11月28日,上海出台新政。如果说2016年年初的政策在不断刺激市场需求,那么下半年的楼市政策就是在急速制冷。关键词:叫停“接力贷”“合力贷”(11月3日)11月3日,为切实贯彻落实上海市房地产调控要求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住房信贷工作会议精神,有效发挥行业自律在房地产金融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了《关于切实落实上海市房地产调控精神促进房地产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决议》,进一步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落实上海市房地产调控政策,维护房地产金融市场秩序。全面叫停接力贷、合力贷,并严禁前妻、前夫参与还贷。关键词:首套房首付比例最低35%(11月29日)政策内容:2016年11月29日起,居民家庭购买首套住房申请商业贷款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35%。在上海市已拥有1套住房的、或在本市无住房但有住房贷款记录的居民家庭申请商业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新政出台实施的首周,据搜狐焦点统计:11.28-12.4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1310套,去化面积150539平方米,环比上涨28.2%;全市成交均价为44746元/平方米,环比下降7%。上周总计752套新房入市。上海新房去化量三连跌。2016年楼市政策起起伏伏跌跌荡荡,整个就是百转千回,你受益还是受害了呢?(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12-25,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点击查看更全面,更及时,更准确的新房信息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海市史上上海市史上最严条例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