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普陀区 > 裘正义,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是劳春燕老公吗

裘正义,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是劳春燕老公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5 01:56:18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1,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是劳春燕老公吗

不是。裘正义,现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上海市报业协会副会长。
她是国内民营企业排名第七位的上海复星集团的老总郭广昌的妻子。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是劳春燕老公吗

2,劳春燕老公图片

这位知友,劳春燕的丈夫叫裘正义。

劳春燕老公图片

3,关于新闻采访的论文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或主张新闻学吸取传播学来完善自身,或倡导用传播学来取代新闻学,或批评传播学统治了新闻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缺乏深入的体认。本文在回顾有关讨论演进轨迹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是大众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促进彼此间的互动与吸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必人为轩轾,制造“你死我活”的无谓争论。 [关键词]:新闻学 传播学 学科关系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逐渐呈现在国人的学术视域中。这是因为,要阐述什么是传播学,就牵涉到与新闻学的关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断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1] 显然,这样的比较已涉及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学科建设问题。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2] 从此,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特别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6年,喻权域《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调研随记》写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期间,作者利用会议空隙“与来自各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学者专家,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结果,“接触过的所有学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3] 作者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开展调研,且强调“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显然包含了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界已经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观点。 检索有关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中期确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一文中写道,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新闻学这一传统概念和术语同其所研究的众多媒介对象、庞杂的传播实践相比,就像恐龙蛋同其破壳而出迅速为庞然大物的恐龙一样,极不相衬、极不适应。”因此,“当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在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确定无疑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研究及时转入到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为主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4] 尽管明安香没用“取代”一词,但文章内容特别是结论确乎有“以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意味。1995年,邵培仁在《新闻传播学》一书中则明确提出:传统新闻学“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5] 。因此,“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这实在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历史的必然,并不以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左右它、阻挡它。”[6] 其后,邵培仁在一篇论文中又重申:“用新闻传播取代新闻报道、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7] 邵培仁的说法是“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不过他又说“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将其观点概括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似乎不成问题。与邵培仁的主观设想不同,裘正义则从事实上判定传播学已开始取代新闻学。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学科的发展即意味着否定。传播学通过自身的研究已部分地取代了新闻学。”[8]

关于新闻采访的论文

4,走一路睡一路 央视主播劳春燕的老公是谁

劳春燕老公裘正义,1982年浙江省文科高考状元,现任新民报副总编辑。婚后夫妇两育有一子阿宝。曾传劳春燕与上海复星集团的老总郭广昌是夫妻。其实不然,他老婆王津元是天津人,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5,裘正义是哪年结婚

1990年。裘正义是1990年与劳春燕结婚,裘正义和劳春燕一样都是高考状元,裘正义也是上海市报业协会副会长,两个人的生活很幸福,有两子一女。

6,劳春燕写真 央视女主播劳春燕去世 劳春燕是怎么去世的 劳春燕简历

劳春燕老公裘正义,1982年浙江省文科高考状元,现任新民报副总编辑。婚后夫妇两育有一子阿宝。 曾传劳春燕与上海复星集团的老总郭广昌是夫妻。其实不然,他老婆王津元是天津人,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7,劳春燕央视14年0失误隐婚多年丈夫到底身份

00:00 / 04:49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8,央视劳春燕的老公是谁

劳春燕老公裘正义,1982年浙江省文科高考状元,现任新民报副总编辑。=====================================【请采纳】
没有

9,劳春燕第二任丈夫是谁

劳春燕的丈夫是新民晚报时任副总编裘正义,和劳春燕一样也是高考状元,婚后夫妇俩育有一子阿宝。劳春燕,1972年11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记者、编辑。1994年,担任上海电视台新闻资讯节目《今日报道》的主持人,由此开始主持道路。1995年,开始主持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透视》。1998年,担任上海卫视(东方卫视)深度报道栏目《星期视点》的主编、主持人。回答于 2021-10-30赞同41都说陈皮价格贵,买正宗新会陈皮究竟多少钱?大多数人都买亏了小红家陈皮广告终于降价了!正宗和田玉籽料,10月4日只要市场价10%,满意再付款!吉田和田玉广告央视女主持人劳春燕去世原因揭秘 劳春燕个人资料及老公是谁劳春燕没有去世,还活着,她老公是裘正义。简介:劳春燕,1972年11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记者、编辑 。1994年,担任上海电视台新闻资讯节目《今日报道》的主持人,由此开始主持道路。1995年,开始主持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推出的新闻评论栏目《新闻透视》 。1998年,担任上海卫视(东方卫视)深度报道栏目《星期视点》的主编、主持人。1999年,参与的深度报道《415韩航空难调查》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2003年1月,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6年起,担任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资讯节目《中国法治报道》的主持人;同年,还主持了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新闻服务类节目《大家看法》。2009年,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时事评论栏目《今日关注》。2012年,前往墨西哥和俄罗斯分别报道G20峰会和APEC会议。2013年,开始主持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播出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焦点访谈》 。2014年,获得2013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奖 。2019年,参与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直播》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新闻直播一等奖 。sky沈温言 回答于 2021-12-031点赞1.6万浏览央视主持人劳春燕老公是谁央视主持人劳春燕老公是裘正义。裘正义,1982年高考的浙江省文科状元,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高级编辑,现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上海市报业协会副会长。曾赴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进修;曾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新民晚报新闻编辑部副主任、新民周刊副主编。出版、发表学术论著逾百万字,先后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二等奖。劳春燕人物经历2020年8月29日,开始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的军事专题报道栏目《军情时间到》。2020年9月28日,与朱广权搭档主持《直播黄河》特别报道第十一场;11月22日,与沙晨一同担任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晚间播报节目《24小时》的主播。2021年1月25日,主持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等同步直播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特别报道;3月20日,担任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的主持人。

10,急急急实事求是与新闻学专业结合的短篇论文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或主张新闻学吸取传播学来完善自身,或倡导用传播学来取代新闻学,或批评传播学统治了新闻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缺乏深入的体认。本文在回顾有关讨论演进轨迹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是大众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促进彼此间的互动与吸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必人为轩轾,制造“你死我活”的无谓争论。 [关键词]:新闻学 传播学 学科关系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逐渐呈现在国人的学术视域中。这是因为,要阐述什么是传播学,就牵涉到与新闻学的关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断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1] 显然,这样的比较已涉及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学科建设问题。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2] 从此,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特别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6年,喻权域《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调研随记》写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期间,作者利用会议空隙“与来自各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学者专家,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结果,“接触过的所有学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3] 作者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开展调研,且强调“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显然包含了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界已经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观点。 检索有关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中期确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一文中写道,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新闻学这一传统概念和术语同其所研究的众多媒介对象、庞杂的传播实践相比,就像恐龙蛋同其破壳而出迅速为庞然大物的恐龙一样,极不相衬、极不适应。”因此,“当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在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确定无疑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研究及时转入到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为主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4] 尽管明安香没用“取代”一词,但文章内容特别是结论确乎有“以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意味。1995年,邵培仁在《新闻传播学》一书中则明确提出:传统新闻学“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5] 。因此,“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这实在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历史的必然,并不以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左右它、阻挡它。”[6] 其后,邵培仁在一篇论文中又重申:“用新闻传播取代新闻报道、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7] 邵培仁的说法是“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不过他又说“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将其观点概括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似乎不成问题。与邵培仁的主观设想不同,裘正义则从事实上判定传播学已开始取代新闻学。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学科的发展即意味着否定。传播学通过自身的研究已部分地取代了新闻学。”[8]

11,主持人劳春燕怀孕后坚持上班跟丈夫分居多年风光背后有心酸百度知

在央视众多的女主持人中,劳春燕绝对是低调又有实力的一位, 只因主持的都是严肃的时政节目,知名度不如董卿、周涛和李思思等人, 但她无论是才情、长相还是主持功底,都属于拔尖之列, 劳春燕曾以市状元、省第四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她从东方卫视一路打拼到央视, 主持了《新闻1 1》《焦点访谈》等多档热门栏目。2006年,劳春燕主持法制频道的热门栏目《中国法治报道》, 打破了该频道一直以来被男主持人主导的场面, 她曾在2003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2013年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但这些成就绝不是劳春燕平白无故得来的, 在她风光无限的背后,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辛酸, 怀孕仍坚持上班,与丈夫分居两地十几年,孩子一出生就从身边送走, 知名女主持人劳春燕,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奋斗史呢? 01 1972年,劳春燕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足家庭, 父亲是当时少有的大学生,也是市电视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 体面的家境让劳春燕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而在她的教育上,秉持着存真求实态度工作的父亲也一向要求严格, 在课外总是让她阅读一些人文书籍,了解 社会 和 历史 ,陶冶她的高尚情操。劳春燕自己也是个勤奋爱学的孩子, 在同龄的孩子都喜欢追逐打闹的时候,她唯独爱读书, 从小到大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是学校里人人称赞的尖子生, 而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劳春燕也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中学开始,她便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地学习新闻知识, 并且决定要在将来也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中学毕业时,劳春燕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绍兴一中, 这所省重点学校曾培养出2位北大校长,17位院士, 更是有不计其数的优秀毕业生分布在各行各业, 劳春燕在这样尖子生云集的环境里,依然保持着靠前的学习成绩, 而且她也不是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劳春燕热心于各种校园活动,在文艺表演中更是展现了出众的口才。学校教导主任非常欣赏劳春燕,认为她适合去做外交官, 于是亲自写了满满三页纸的推荐信, 希望不来绍兴招生的外交学院可以为劳春燕破个例, 遗憾的是,最终劳春燕没有被破格录取, 但这也没有令她沮丧,她感激了老师并说道:“谢谢您的推荐信,其实当不上外交官也没关系,因为我更希望未来能当个主持人”。 劳春燕没有忘记自己从小到大的梦想,得知复旦大学的新闻学排名全国第一, 她便把“复旦”两个字偷偷写到了本子上激励自己, 高考时,刻苦学习的劳春燕收获了回报, 她以绍兴市第一名、浙江省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进入大学后,劳春燕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她时刻鞭策自己,在大学的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充实。紧张忙碌的大学生活里, 劳春燕一边努力地在课堂上储备专业知识,一边阅读了上千本的书籍, 她没有落下任何一堂课,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每天都在教学楼和图书馆之间穿梭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 她参演过学校的话剧,在校刊《复旦人》上发表过文章, 还通过了层层选拔,成为了复旦大学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的主持人。 这是劳春燕第一次接触真正的主持工作, 她感到既有被人认可的成就感,也对这份工作生出了更多的向往, 因为这份工作,劳春燕还得到了每个月12元的生活补贴, 这对于当时一份排骨只需要4毛钱的物价,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这让劳春燕更加有了动力,积极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主持能力。劳春燕的大学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原本是四年制的大学,她在第三年就修满了所有学分, 最终被学校允许提前一年毕业,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可以肯定的是,劳春燕在此刻就已经领先了大部分同学一大截, 但在面临毕业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上,她也犯起了难。 负责毕业分配的老师告诉劳春燕, 她可以选择去高校任职,也可以去政府机关当公务员,还可以去出版社, 劳春燕看着这些选项,心里不由得打起了鼓, 她想起自己来到这所校园的初衷,就是为了像父亲一样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加上自己大学三年以来的历练,她对主持人这个职业跃跃欲试, 最终她选择了留在上海,进入了上海电视台工作。02 虽然距离她梦寐以求的主播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她也深知,这正是自己打好基础和向前辈汲取经验的好机会, 她从小到大的拼搏进取精神再次发挥了作用, 她没有像其他初入职场的新人一样抱有幻想,而是选择脚踏实地努力, 劳春燕对待工作的态度无比认真,无论是天赋还是努力都远超同辈, 在完成编辑工作之余,她每天都练习发声和播音的基本功,从未懈怠。 仅仅几个月时间,劳春燕的出色表现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 她被升任为《今日报道》的主持人,正式开启了主持生涯, 这是一档需要专业素养的新闻直播节目,劳春燕非常重视这次的机会, 虽然是主持首秀,但她毫不怯场、落落大方,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1995年,劳春燕毫不意外地再次获得升任, 在新闻评论栏目《新闻透视》中担任责任主编和主播, 同时主持两档节目对于劳春燕来说是个挑战, 但她依然应对得游刃有余,将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1998年,劳春燕担任深度报道栏目《星期视点》的主编、主持人, 她已经从懵懵懂懂的新人,变成了电视台里独当一面的知名主持人, 她参与的一则报道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上海新闻奖一等奖, 此时的劳春燕,已经是上海电视台的台柱子, 无论在同事还是领导眼里都十分优秀,未来大有可为, 但劳春燕没有骄傲浮躁,她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为主持的都是经济新闻类节目, 她常常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后,“挑灯夜读”自学经济知识。 2001年,为了提升自己在经济学领域的专业性, 已经阔别校园7年的劳春燕再次考入复旦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 她一边努力完成学业,一边继续着在上海电视台的主持工作, 尽管一天的行程都被塞得满满当当,但劳春燕从来不叫苦喊累,反而觉得很充实, 2003年,劳春燕从母校取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她的事业也更上一个台阶。 回到电视台后,劳春燕担任了人物访谈节目《人在上海》的制片人、主持人, 因为自己也在上海工作了多年,她对于“沪漂”的生活非常有感触, 劳春燕改变了这档节目对以往的主持风格,不再端着稿子念, 她亲切而大方地连线访谈对象,还会加入一些和观众的互动, 让这档节目更具有温度,收视率也大大提升。 2003年,劳春燕出任《人在上海》系列丛书的主编, 她将在主持节目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收获了不错的反响, 更是让自己的主持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不久之后,东方卫视成立了, 劳春燕在上海电视台的成绩有目共睹,因此也被调到了东方卫视中主持多档重要的节目, 比如《东方夜新闻》《东方封面》和《今日新观察》, 在节目中,她主动担当制片人、编辑和主播的位置,全方位地磨炼自己的采编播能力, 在东方卫视期间,她主持了连宋大陆行、神六载人航空等多个 历史 性的新闻直播, 每当有重大新闻事件出现,台领导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劳春燕, 可见她的出色主持能力已经得到了一致的认可。2004年,劳春燕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和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2005年的中国电视主持人年度颁奖晚会上,还获得了“中国最佳新闻主播奖”, 手里握着分量极重的奖杯,劳春燕感到非常欣慰:“多年的耕耘有了收获”。 在事业上春风得意,爱情也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在东方卫视期间,劳春燕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裘正义。 03 不同于在工作中的严谨和端庄,劳春燕在生活中是一个“接地气”的人, 她没有主持人的架子,也会在晚上跑步健身、和朋友们嗦粉吃宵夜, 而这样优秀又有烟火气的劳春燕,身边自然也不乏追求者, 但劳春燕一直是个追求完美的人, 无论是在事业上精益求精,在对待感情也一样,没有合适的人就不会轻易交付真心, 而出现在她生命中的这个人,也有着其他人无法取代的地方。 裘正义同样毕业于复旦大学,在新闻行业工作,而且也是浙江人, 比劳春燕大8岁,不仅也是她的老乡,还是校友兼同行, 优秀的人就像两块磁铁,只要遇到了便会相互吸引。 裘正义和劳春燕的成长路径非常相似,从小就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1982年的高考中,他以浙江省状元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并且在复旦大学一路读到了博士毕业。 毕业之后,裘正义曾留校任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之后又到了新民晚报工作,能力强硬的他不久就升到了副总编辑的位置, 同时也担任上海报业的副会长,发表过的作品更是获奖无数。 劳春燕和裘正义相识在一次工作中, 因为台里安排的任务,劳春燕来到了裘正义在新民晚报的办公室, 两个人相见恨晚,第一次见面就找到了知己的感觉, 知性大方的劳春燕,更是给裘正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之后因为工作关系,两人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 而他们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出奇一致, 相互欣赏、志同道合的两人很快对彼此产生了好感, 他们的关系也从知己上升为了恋人,不久后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一个是知名主持人,一个是优秀的总编, 劳春燕和裘正义的结合令很多人感到羡慕。 工作中,他们在多次合作和交谈中默契十足, 生活中,他们举案齐眉,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家里也总是堆满了书籍, 每到夜晚,他们都会一起窝在书房里,双双拿起书本阅读, 时不时畅所欲言聊聊对书中的见解和看法, 读到兴起之处,也会合上书本谈谈心得体会, 这样温馨融洽的场景,成了劳春燕和丈夫相处的日常, 也许在他人看来有些枯燥无趣的时光, 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再惬意不过的生活乐趣。 但劳春燕没有因为婚姻而停下事业的脚步, 2006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法治报道》公开招聘女主持人, 劳春燕得知后立刻赶到了北京参加面试, 有着多年主持经验、主持功底醇厚的劳春燕击败了众多竞争者, 成功脱颖而出,收到了央视的录取通知书。 欣喜若狂的劳春燕立刻将好消息告诉了丈夫和父母, 并且决定要离开东方卫视,前往央视发展。 裘正义听到后也为妻子感到高兴,但也提出了担忧:“我们年纪都不小了,是时候考虑生个孩子了,但你要去北京发展的话,我们就得两地分居”。 而劳春燕的父母更是强烈地反对, 劝她道:“你在上海过得多好啊,为什么要去北京从头开始,再说你才刚结婚,难道不想要这个家庭了?”, 这些话对于劳春燕来说的确不假, 刚刚组建家庭的她还没有过几年稳定的婚姻生活, 而且央视人才济济,即使是在东方卫视站稳脚跟的劳春燕去了也很难有一席之地。 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央视,一边是家人的担忧, 劳春燕选择了听从内心,她对他们说道:“我想趁着年轻去拼搏一把,不想给以后的自己留下遗憾”。 看着劳春燕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同样身为新闻工作者的丈夫理解了她, 尽管自己心中也有许多不舍,但还是和她一起劝说了父母同意, 他选择了鼓励妻子去攀爬央视这个新闻行业的金字塔,并且为她感到骄傲。 因此,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其实也有一个男人, 而裘正义就是那个支持劳春燕进步的男人。 34岁的劳春燕独自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迎接她的是一切未知, 因为工作还在交接中,她没有得到央视安排的宿舍,只能自己租房子住, 出租屋的条件自然是不敢恭维,时不时有小强来光顾, 劳春燕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灯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蟑螂, 而且北京气候干燥,身为南方人的她经常嘴唇干裂,甚至流鼻血, 她每天也要挤地铁上下班,又是还因为加班错过了末班车, 但初到北京的种种不适应,也丝毫没能影响她在工作的出色表现。 她主持的《中国法治报道》收视率节节升高, 节目中,劳春燕干练犀利的语言风格,沉稳大气的台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劳春燕在央视的工作非常忙碌,而丈夫在北京也有自己的事业, 两个人能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几乎一年才能见到三四次面, 裘正义体谅劳春燕在北京独自打拼的艰辛,只有要机会就会来找她, 而每次团聚,他们总是匆匆说不到几句话又要告别了, 短暂的相处时间,却让这对夫妻更加珍惜彼此。 2009年,劳春燕获得了央视领导的肯定,打算将她的工作重心转到国际频道。 而就在转岗交接的关键时候,她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由于常年劳累,劳春燕的妊娠反应非常大,经常呕吐、吃不下饭, 而身边没人照顾,只能回到出租屋后自己照顾自己, 丈夫得知后非常心疼,想要放下工作赶来北京照顾她, 但劳春燕却体谅丈夫的不易:“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别担心”, 而为了不让父母操劳,劳春燕在电话中也总是报喜不报忧。 劳春燕怀孕7个月时,依然努力克服了妊娠反应,挺着大肚子坚持在岗位上, 怀孕9个月时,劳春燕在北京生下了儿子“阿宝”, 赶来北京的丈夫和父母喜出望外,但看着瘦削的劳春燕也格外心疼, 等到儿子过了母乳期后,她就把儿子送回上海,交给丈夫和父母照顾, 骨肉分离时总是不舍,但劳春燕在事业和家庭中还是选择了前者, 忍着对家人和孩子的思念,继续奋斗在央视主播的岗位上。 之后几年里,先后主持了《焦点访谈》和《军情时间到》。 有了孩子后,劳春燕多了一份对家庭的牵挂, 一有空就会询问丈夫家中的情况, 而丈夫每次视频时都会给她报平安:“家里一切都好,你安心工作”, 每当她想念孩子时,丈夫也会抽空带阿宝去北京看她,从未有过抱怨, 这样的分居生活,劳春燕足足过了7年。 04 2016年,到了阿宝上小学的年纪, 劳春燕才把他接来了北京读书, 夫妻俩也在北京买了房子安家,丈夫也时不时来北京定居一段时间, 遗憾的是,裘正义的工作重心仍在上海,他们一年到头也还是聚少离多, 但距离和时间没有让他们之间产生间隙, 他们没有像许多分居两地的夫妇一样一拍两散, 而是在相互的谅解和支持中,感情变得更加亲密。 时至今日,劳春燕依然活跃在央视中, 今年担任了特别栏目《三星堆新发现》的主持人,是备受大家喜爱和认可的知名主播, 许多人羡慕劳春燕一路走来的风光无限,羡慕她的成功和地位, 但却不知道,这是她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换来的, 和丈夫分居两地十几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以及数不清的坚持和努力, 才是劳春燕能获得这份成功的真正原因, 同时也少不了丈夫裘正义在背后的支持和理解。

12,写一篇新闻学硕士论文具体的提纲内容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或主张新闻学吸取传播学来完善自身,或倡导用传播学来取代新闻学,或批评传播学统治了新闻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缺乏深入的体认。本文在回顾有关讨论演进轨迹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是大众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促进彼此间的互动与吸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必人为轩轾,制造“你死我活”的无谓争论。 [关键词]:新闻学 传播学 学科关系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逐渐呈现在国人的学术视域中。这是因为,要阐述什么是传播学,就牵涉到与新闻学的关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断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1] 显然,这样的比较已涉及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学科建设问题。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2] 从此,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特别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6年,喻权域《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调研随记》写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期间,作者利用会议空隙“与来自各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学者专家,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结果,“接触过的所有学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3] 作者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开展调研,且强调“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显然包含了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界已经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观点。 检索有关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中期确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一文中写道,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新闻学这一传统概念和术语同其所研究的众多媒介对象、庞杂的传播实践相比,就像恐龙蛋同其破壳而出迅速为庞然大物的恐龙一样,极不相衬、极不适应。”因此,“当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在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确定无疑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研究及时转入到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为主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4] 尽管明安香没用“取代”一词,但文章内容特别是结论确乎有“以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意味。1995年,邵培仁在《新闻传播学》一书中则明确提出:传统新闻学“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5] 。因此,“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这实在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历史的必然,并不以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左右它、阻挡它。”[6] 其后,邵培仁在一篇论文中又重申:“用新闻传播取代新闻报道、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7] 邵培仁的说法是“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不过他又说“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将其观点概括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似乎不成问题。与邵培仁的主观设想不同,裘正义则从事实上判定传播学已开始取代新闻学。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学科的发展即意味着否定。传播学通过自身的研究已部分地取代了新闻学。”[8] 文秘杂烩网 http://www.rrrwm.com

13,新闻学论文怎么样写

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或主张新闻学吸取传播学来完善自身,或倡导用传播学来取代新闻学,或批评传播学统治了新闻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缺乏深入的体认。本文在回顾有关讨论演进轨迹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是大众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促进彼此间的互动与吸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必人为轩轾,制造“你死我活”的无谓争论。 [关键词]:新闻学 传播学 学科关系 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逐渐呈现在国人的学术视域中。这是因为,要阐述什么是传播学,就牵涉到与新闻学的关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断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点。”[1] 显然,这样的比较已涉及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学科建设问题。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2] 从此,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特别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6年,喻权域《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调研随记》写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期间,作者利用会议空隙“与来自各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学者专家,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结果,“接触过的所有学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3] 作者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开展调研,且强调“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显然包含了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界已经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观点。 检索有关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中期确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一文中写道,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新闻学这一传统概念和术语同其所研究的众多媒介对象、庞杂的传播实践相比,就像恐龙蛋同其破壳而出迅速为庞然大物的恐龙一样,极不相衬、极不适应。”因此,“当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在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确定无疑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研究及时转入到以传播学、大众传播学为主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4] 尽管明安香没用“取代”一词,但文章内容特别是结论确乎有“以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意味。1995年,邵培仁在《新闻传播学》一书中则明确提出:传统新闻学“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即将成为一门绝望的学问”,“给新闻学植入新的基因,注入新的血液,引进新的方法,是新闻学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5] 。因此,“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这实在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趋势,历史的必然,并不以那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左右它、阻挡它。”[6] 其后,邵培仁在一篇论文中又重申:“用新闻传播取代新闻报道、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乃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7] 邵培仁的说法是“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不过他又说“再以传播学替换新闻传播学”,将其观点概括为“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似乎不成问题。与邵培仁的主观设想不同,裘正义则从事实上判定传播学已开始取代新闻学。他在一次研讨会上说:“学科的发展即意味着否定。传播学通过自身的研究已部分地取代了新闻学。”[8]
文章TAG:裘正义正义央视主持

最近更新

  • 鱼胶种类,吃鱼胶注意什么?一般来自淡滨尼亚

    黄唇鱼胶也是比较好的选择,目前比较常见的是红嘴鱼胶,也可以选择吃黄唇鱼胶,鱼胶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胶原蛋白,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其他的鱼胶炖好后直接融化,但这样的鱼胶一般不正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

  • 形容阴天的句子,形容天气阴的句子

    形容天气阴的句子2,描写阴天的句子3,描写阴天的句段落4,形容阴天的句子1,形容天气阴的句子形容天气阴的句子阴天,站在高处,去触碰那触手可及的灰色。高处的天空,才是完整的天空。教室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

  • 干漆,干漆怎么烧?看这里!

    取干漆,放在火上烧或掰成小块,放入锅中炸至黑烟尽,取出,放凉,2.取擦干净的干漆,打碎成小块,放入煅烧锅至锅的容量,你是说Zhi干漆怎么构造,直干漆的构造方法如下:1,区分方法如下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

  • 当代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从何而来?

    3.有一批作家同时跨越了这两个时代,两个时代都有重要作品发表,下面将根据他的作品发表的时间进行详细分析,1,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前者算作现代文学,后者算作当代文学,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

  • 如何炸汤圆,汤圆粘上五个小孔防止爆炸时爆炸

    在元宵(汤圆)上粘上四五个小孔,不要太深,以免煎的时候露出馅料,就把它粘到馅料里就可以了,这样可以防止元宵(汤圆)如果“汤圆”是生的,可以先用蛋清糊“汤圆”,然后在锅里煎,n爆炸的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

  • 描写月亮的诗句,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描写月亮的古诗句2,描写月亮的古诗句3,有关月亮的诗句有哪些4,关于月亮得诗句1,描写月亮的古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2,描写月亮的古诗句有关描写月亮的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

  • 上海市唐山路5868弄38号,上海市 上海伊洛燃气工程有限公司 在哪

    上海市上海伊洛燃气工程有限公司在哪2,唐山路1039弄属于什么街道3,上海市长宁区社会保障中心的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请给出正确的4,江苏大仓海天禅寺怎么去从上海市唐山路去怎么乘车5,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

  • 上海市嘉定区入园积分规则,上海市嘉定区下属镇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小学2015年有那些要求

    上海市嘉定区下属镇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小学2015年有那些要求2,嘉定幼儿园入学要达到多少积分3,外地户籍在上海嘉定上幼儿园4,2022年嘉定区博翔幼儿园入园分数线5,求问2018 ......

    普陀区 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