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浦东新区 > 内山书店,内山书店最早在鲁迅哪篇文章

内山书店,内山书店最早在鲁迅哪篇文章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19 21:39:23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内山书店最早在鲁迅哪篇文章

内山书店出现在《一面》文章中
朋友

内山书店最早在鲁迅哪篇文章

2,内山书店的介绍

内山书店是鲁迅晚年在上海的重要活动场所。现四川北路2050号,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1929年选现址。鲁迅常来内山书店购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书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1998年9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虹口区文化局、鲁迅纪念馆在此隆重举“内山书店纪念式揭幕仪式”。

内山书店的介绍

3,内山老板与鲁迅先生

内山完造:内山书店的老板,和鲁迅是朋友关系。“内山完造(1885年—1959年),日本岗山人,内山书店老板,鲁迅先生的挚友,中国人民老朋友。自起汉名郭其山.”

内山老板与鲁迅先生

4,内山书店的展厅陈列

内山书店一楼是工商银行营业部,进入营业大厅,可看见左侧立有一张铜牌,上写:内山书店陈列馆请上二楼。这样的布局,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银行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而进入二楼内山书店参观,是完全免费的。 位于二楼的内山书店共有两个展厅,一个100平方米,另一个约50平方米。内山完造与妻子内山美喜子、内山完造与鲁迅的巨幅生活照片,置放在大展厅的显眼处。展厅陈列了由灰色砖墙仿制的当年内山书店在石库门建筑“魏盛里”开张时的情景,而通透的玻璃柜则布有大量鲁迅与内山交往的图片、信件、书籍等。此外,不少内山完造出版写作的书籍,如《花甲录》、《上海汉语》、《上海风语》、《上海夜》等也在书店中向公众展出。颇具现代感的陈列展厅给人以温馨的感觉,木地板中央部位,放置有几把藤椅,可让参观的客人阅读和休息。

5,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在那里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句子赏析

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当时的累以及我对内山书店有感情
你好!在这里每一句都是动态的,都在牵着读者的视线向前走。作者把内山书店当作一个休憩身心的场所。如有疑问,请追问。

6,内山书店的简介

内山书店由日侨内山美喜、内山完造创办,1917年开设于虹口北四川路魏盛里(现四川北路1881弄)。1929年迁至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山阴路)11号。主要经售日文书籍,最初经销日本觉醒社出版的基督教的书籍,后来扩大到南山堂等出版的医学书籍,也经销同仁堂出版的译成汉文的医学书。鲁迅在购书中结识了内山夫妇,结为挚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进步书籍被查禁,该店是销售进步书籍的主要场所,又是中共和进步人士的重要联系地点。方志敏在南昌狱中的书信文稿,就是通过书店送到鲁迅手中转达中央的。 1981年内山书店被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四川北路2050号二楼被辟为内山书店陈列室,陈列由上海鲁迅纪念馆设计制作,对外免费开放。在阿累作品《一面》曾经提到内山书店。

7,一面的段意

第一部分: 1—29段,讲了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面的过程以及发生的事情。 第二部分:30—31段,讲了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对我的鼓舞和影响。
课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29段,讲了我与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见面的过程以及发生的事情。第二部分:30—31段,讲了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对我的鼓舞和影响。

8,内山书店的发行销售

鲁迅第一次到内山书店是在1927年10月3日。据《鲁迅日记》记述,这天鲁迅是与许广平一同去的,共买书四种四本,花费十元二角。自此以后,鲁迅常常光顾内山书店,并购买了大量书刊。又据《鲁迅日记》披露,从1928年到1935年,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五百多次,买书一千多册。内山书店对于鲁迅而言,兼具“书店”和“沙龙”两种文化空间的特色。内山书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给鲁迅提供了各种书籍、期刊等新型文字媒介,还在于它本身也起到了媒介作用,鲁迅通过这个空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共同体,并与外界进行交流,成就了其犀利的思想。内山书店还发行当时被禁售的鲁迅著作《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并代售鲁迅自费出版的《铁流》等6种文学读物。在内山书店中,书籍都敞开陈列,读者可以随手翻阅,店堂里摆着长椅和桌子,读者可以坐在那里看书。内山书店不管金额大小,对中国读者实行赊卖方式。为方便读者购书,书店编印有“新书介绍”供应读者。为此,受到读者欢迎,营业颇盛。在白色恐怖严重时及一二八淞沪抗战时,鲁迅和郭沫若都曾到该店避难。抗日战争结束,书店于1945年10月23日由国民政府接收而停业。上海人民为了纪念内山完造和他从事书店的业绩,于1981年9月在内山书店原址立石纪念:“此店为日本友好人士内山完造所设。鲁迅先生常来店买书、会客,并一度在此躲避国民党追捕,特勒石留念”。 鲁迅到上海后的第三天就到该书店购书,与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相识并结下了友谊.内山书店与鲁迅和其他左翼文化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通过大量销售左翼进步书籍,举办文艺漫谈会等形式,推进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

9,一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我因为躲雨而去到内山书店买书,偶遇了鲁迅先生一面,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32年秋天的一个中午,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的售票员阿累到单位交接班。因为时间还没有到,得等半个小时左右,阿累于是来到附近的一家书店——内山书店看书。不久,阿累看中了一本书,但是由于囊中羞涩,久久拿着此书不愿意离去。这个情景,被正在内山书店躲避追捕的鲁迅先生看到。鲁迅先生热心帮助了他,使得阿累用一块钱买了《铁流》,同时还得到了鲁迅送给他的自己翻译的《毁灭》。

10,内山书店与鲁迅的日本人朋友圈

鲁迅一生,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二十一岁赴日,到五十六岁辞世,与日本人的交往基本没断。据学者王锡荣先生的研究,“现存二十四年日记,没有一年不提到与日本人交往的。一生交往的日本人,仅日记记载的,就有二百零九人”。鲁迅生命最后两天的记录,也许是对他与日本关系的最好注脚: 鲁迅与内山完造和改造社社长山本实彦在上海新月亭合影(1936年2月11日) 就是说,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和去世后最初的时间,除了妻儿之外,守候在侧的是几位日本人。这个事实透出了一种张力。对此,日本学者伊藤虎丸说: 或许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却发生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业已开始,战争的全面爆发也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的时候。1931年,发生了满洲事变;1932年又发生了第一次上海事变,当时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已极度恶化,发生在上海市区的袭击日本人的事件也已屡见不鲜。(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 1933年初夏,鲁迅与内山完造,摄于内山寓所前 乍看上去,鲁迅的朋友圈,与现实颇有违和感,且越是到后来,越显得不合时宜。但任何人的朋友圈,都不是一朝一夕、一厢情愿的建构。鲁迅的朋友圈,既是作家从青年到晚年人生蜕变、人格淬炼的反映,很大程度上,也是大时代种种因缘际会、大浪淘沙的结果,客观上折射出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日关系的流变。 壹 从留学时期(1902—1909),到绍杭时期(1909—1912),鲁迅的朋友圈基本以中国人为主,有限的日人多为教员和同事,真正社交意义上的日人朋友还无从谈起。值得一提的是1908年4月,鲁迅和周作人、许寿裳等乡党搬到西片町十番地吕字七号。因系五人同住,故取名“伍舍”。那个宅子原先的租客竟然是夏目漱石,这成了鲁迅与漱石最初的“接点”。在伍舍赁居期间,五人合雇了一个帮工的下女,名叫羽太信子,后来成了周作人的夫人。但鲁迅拢共住了大半年,便回国了。鲁迅一撤,伍舍也就散了伙。 厦广时期(1926—1927),鲁迅除了与盐谷温、辛岛骁等友人继续保持通信外,与日友的物理接触极少,目前确知者,似乎只有山上正义一人。山上是日本新闻联合通信社的特派员,当时正在翻译《阿Q正传》,“颇为难译”,遂向鲁迅当面请教。“谈话中,鲁迅说好久没吃日本饽饽了,他们就一起去沙面的日本店里买了,在珠江畔的一棵老榕树下边吃边聊。”(王锡荣语) 鲁迅日人朋友圈的急速扩大,是上海时期(1927—1936),这也是鲁迅人生的最后九年,与中日关系史上剑拔弩张、战云密布的时期刚好重合。导致鲁迅日人朋友圈“井喷”的最大媒介,不是别的,正是内山书店。拙译《花甲录》今年付梓后,我在一场出版活动上说,内山书店最著名的书客,当属鲁迅——他把书店当成了自家的客厅和便利店。客厅就不必说了,著名的内山“漫谈会”,鲁迅是当然的主角,甚至有专属坐席。日本便利店的功能之一,是代缴各种公共服务费。尽管彼 时尚 无“便利店”的称谓,但从功能上说,内山书店的确承担了类似角色。有资料表明,有时候,连鲁迅寓所的房租和水电煤费,都由内山书店代缴,再从书金中销账。 《花甲録》内山完造著 刘柠译 九州出版社2021年版 位于北四川上的内山书店 贰 据统计,在鲁迅结识的日本友人中,经内山引荐者,多达一百六十人以上。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内山书店就是这样的一种场域:有的没的,文化人得空会去泡一下。倒也未必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淘到心仪的书,自是一种斩获,邂逅某个人,也未始不是一桩乐事,有时二者甚至可得兼。《鲁迅日记》1928年2月23日载: 晚往内山书店,买《文学と革命》一本……遇盐谷节山,见赠《三国志平话》一部,杂剧《西游记》五部,又交辛岛骁君所赠小说、词曲影片七十四叶,赠以《唐宋传奇集》一部。 内山完造(1885-1959) 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使鲁迅的生活骤变,也是作家平生离战火最近的一次体验。当时,鲁迅已迁居拉摩斯公寓,左前方即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鲁宅“突陷火线中,血刃塞途,飞丸入室,真有命在旦夕之慨”。事变发生的当天上午,内山派店员镰田诚一向鲁迅传话,说有人从公寓楼里向司令部方向打枪,为避免嫌疑,望鲁迅全家转移到书店暂避。于是,“遂暂蜷伏于书店楼上”,挨了个把星期。直到2月6日,“始得内山设法”,作家又“携妇孺走入英租界”内的内山书店支店。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漂流,海婴忽生疹子”。此番避难,是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第三次避难,也是最长的一次,共计四十九天。3月19日,“上午俱回旧寓。午后访镰田君兄弟,赠以牛肉二罐,威士忌酒一瓶”。(《鲁迅日记》1932年3月19日)鲁迅对镰田兄弟的谢忱,不止在日记中,后在《〈且介亭杂文〉后记》中也有所流露。鲁迅日人朋友圈的构成,各色人等,不拘阶层,其实我个人更看重作家与镰田兄弟那种文人之外普通人的交游,窃以为从中更见人的真性情——此乃后话。 叁 “一·二八”一役,是鲁迅上海时代的拐点,他从此步入暮年,心态上也有了不小的变化。国内外形势越来越复杂,白色恐怖加剧,中日关系前途堪忧。左翼文化界“兄弟阋墙”,内讧不断,有些进步文艺领导者对鲁迅也抱有成见。与此同时,一些小报大泼秽水,污蔑内山完造是“日本奸细”,甚至说鲁迅也有汉奸嫌疑。对此,鲁迅一方面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为友人辩护,但内心也开始滋生某种倦怠感。在这种情况下,感到话不投机的日人也越来越多。1935年6月,东洋文坛领袖长与善郎来上海,在内山的招宴上见到鲁迅,两人聊了很多。可长与回国后,却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访问记,把鲁迅描绘得阴暗不堪,说他在马路上“看到了一口很气派的樟木棺材,便突然萌发了想躺进去的念头”。这完全是断章取义,令鲁迅颇感无奈。 鲁迅在千爱里避难时,与内山完造(左一)等日本友人合影 与日本作家交往隔阂日深,以至于鲁迅“觉得日本作者与中国作者之间的意见,暂 时尚 难沟通,第一是处境与生活都不相同”。结论是:“和(日本)名流的会见,也还是停止为妙。”可虽说如此,内山老板的面子不能不给,该出台时还是得出台。不过,心气已不如前了。1936年5月,鲁迅在内山书店见武者小路实笃。按说这位白桦派的“始作俑者”和新村运动的理论核心,是二周早年都很器重的作家兼画家,鲁迅还曾翻译过他的小说《一个青年的梦》,评价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医许多中国旧思想上的痼疾”,但初次见面,鲁迅却给对方以某种距离感,“话不多,很和气”(武者小路语)。 鲁迅1931年书赠内山完造(“邬其山”为完造日文名的谐音)诗 与各路名流相比,鲁迅在与一般阶层的百姓交往时,显得心态更松弛,表情也更舒适,如牙医、商人、裁缝师等。其实在鲁迅眼中,“老板”(内山完造)也基本属于这一类,只是他家大业大, 社会 关系比较复杂,是日侨中的侨领,在事功上也与鲁迅多有交集。与镰田兄弟的友谊,是鲁迅非常看重的人与人之间的“绊”(日语,纽带、连带之意)。兄弟俩都是内山书店的职员,哥哥镰田寿先到书店工作,担任会计,同时负责邮购、订购、催款,还编辑一种可在店内免费索取的小册子《文交》。《文交》的刊名由鲁迅挥毫,取“文化交流”之意。弟弟镰田诚一是一名美术青年,为人质朴憨厚,关键时刻把店中事务,包括对鲁迅一家的照顾托付给他,内山老板很踏实。《鲁迅日记》中对镰田寿的记述,多达二十三次,包括业务委托、互赠礼品和宴请等。鲁迅编瞿秋白译作《海上述林》,在上海排字打好纸型后,是由镰田寿送到日本,在岩波书店印行的。鲁迅还主动请蔡元培为镰田寿手书一条幅(“风声江浦千帆晓,月落山城一笛秋”),至今保存在日本。日版《支那小说史》出版后,鲁迅只有五部样书,即签赠给镰田寿一部,这部鲁迅签赠本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弟弟镰田诚一在鲁迅几次搬家和逃难时,对鲁迅一家多有帮助,鲁迅“十分感愧”,也不止一次在出版物中表达。目睹“一·二八”战事中,诚一一边尽心地关照自己和家人,一边参加自警团,在后方协助侵略军后勤的情况,使鲁迅痛惜军国主义教育对一代日本青年心灵的荼毒,从爱护青年的进化论观点出发,不断地给予启发和影响,使诚一意识到问题,并做了真诚反省。后诚一结核病复发,回国疗养,临行前特意去鲁迅家中告别。1934年5月,诚一不治而殁。鲁迅获知讣报后,在日记中记道: 午后闻镰田诚一君于昨日病故,忆前年相助之谊,为之黯然。 诚一留下遗嘱:“墓小些亦可,但请把墓的方向朝上海。”誊录在上等和纸上的《镰田诚一墓记》,是鲁迅第一次为日本人题写墓志铭。一年后,镰田寿拜访鲁迅,并赠予诚一遗作——油画静物《菊花》,后陈列于上海鲁迅故居底层会客室的书橱上。 以镰田兄弟为代表的日本庶民的真挚友情,即使不是晚年鲁迅终于没有离开日租界的最大理由,应该也是重要的考量要素之一,是一种 情感 上的“绊”。王锡荣先生认为:“鲁迅在与一些日本人的接触中,他们之间也出现了一些隔阂和误解,使他觉得很无聊。鲁迅几次想离开这一带,搬到法租界去,甚至连房都看好了,但因各种原因,终于没有搬成。”(《那些与鲁迅交往的日本人》) 肆 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即使到了鲁迅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对内山完造的信任也未曾动摇。其实不仅是内山,鲁迅身边不乏彼此相知的日本朋友。在鲁迅晚年的朋友圈中,笔者个人比较看重同盟通信社上海支局长松本重治的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松本重治在其回忆录《上海时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中,深情回忆了与鲁迅的数次接触。 本文开头提到的鲁迅最后一次泡内山书店,并与日医奥田杏花就时局交换了一番看法那次,松本也在场。当天(1936年10月17日),蒋介石在杭州召开了军事会议。松本应该是刚刚发完新闻稿,就赶到内山书店,加入了几个日本人簇拥着鲁迅的谈话,并在回忆录中记下了奥田医生与鲁迅的一段对话: “鲁迅先生,您认为日中关系究竟怎样才会趋于平稳?” “会渐渐恶化,发生大的骚动。” “您认为会渐渐恶化的根据是什么?” “我以为,世上存在着强者和弱者两类人。这两者怎么也不会成为好朋友,动不动就会吵架。因此,只要弱者不变强,吵架就不会停止。也就是说,只要中国的军备不如日本强的话,无法实现日中亲善或协调。势力相等的两方即使吵架,不过是受点伤而已。这很没意思,于是乎就亲善。”鲁迅这样答道,然后点燃了最喜欢的香烟,深深地吸了一口。 “现在暂且不谈大局,我们在说现在的日中谈判问题。” “现在的谈判也会渐渐恶化。不知道日本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中国在想什么……两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在一起谈判,这是最危险的。我这样认为。这好比在黑暗中牵牛。” ……最后,鲁迅先生把右手的食指顶在额头上,用深沉的声音清楚地说道:“这可能是我的直觉,但是看样子会发生冲突。”(《上海时代》) 过去一些年,在谈到鲁迅时,一向有种声音(如李敖),说鲁迅只骂中国人,不骂日本人,平生不曾对日本撂过狠话云云。但松本在回忆录中记载,鲁迅在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月,曾对前来上海的经济学者山崎靖纯明确透露过他的信念: 为了解放我们被压迫民族的同胞们,即使祖国中华民国变成沙漠,我们也决不停止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上海时代》) 松本回忆录中涉鲁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崇鲁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天(21日)下午4点左右,我去了万国殡仪馆。大约500平方米的会场中央北侧有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方形帐篷,里面的高台上放着一具棺材。此时入棺仪式已经结束。我走进帐篷,面对鲁迅先生的遗体,行了三跪九拜之礼。走出帐篷,我向会场四周的墙壁望去,墙上挂满了朋友以及有关团体送来的各种各样的挽辞、挽联……充满了朋友们对故人的友情、尊敬以及痛惜之情。没有比这更美、更肃穆的形式了……那种感动让我终生难忘。(《上海时代》)(责编:孙小宁)

11,急急急急急急一面下列对课文标题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B,D
1、理解标题与主体的含义。文章的标题与主体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1)、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2)、有的文章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3)、有的文章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2、小说的标题往往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善于透过表象,展开联想,就是由此及彼,抓住客观事物、现象间的各种联系和微秒的类似,从而发掘出任务的精神美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3、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文章的标题不是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而文章的点题句又是理解标题含义的钥匙。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倍功半之效。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一个根本原则就是要对文本仔细琢磨,抓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主旨来思考,切不可脱离文本,脱离主旨,只从字面上去死抠。

12,1一面写的是发生在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见到鲁迅

我是最快回答的哟:从上到下来填空:内山书店;二;“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六;瘦;欢迎追问。下面为参考资料。————————————————————by:http://wenwen.sogou.com/z/q772868106.htm【该符号为我的标注】以下是原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以上是我的全部回答欢迎追问。
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心进步青年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的感情。文章的最大特点是抓住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特征。
文章TAG:内山书店内山书店书店最早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