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金山区 > 王志平 上海市委党校,王志平的介绍

王志平 上海市委党校,王志平的介绍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22 22:29:52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王志平的介绍

王志平,男,蒙古族,1953年8月出生,吉林省镇赉县人。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从包头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被分至包头市市委组织部,自始步入仕途。1984年至1998年,王志平历任包头市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市监察局副局长、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办公厅党组书记。11998年9月,王志平离开包头,出任呼和浩特市检察院检察长。2000年曾在最高检察院挂职锻炼七个月,任侦查监督厅副厅长。2001年9月起,王志平历任呼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2008年2月5日16时被枪杀于办公室。

王志平的介绍

2,王志平的介绍

王志平,男,1958年1月生,上海市人,管理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工程博士毕业,1998—1999年美国“国际研究与交流协会”(IREX)、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德国经济研究所访问学者,2012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1978年起,20余年时间从事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领导工作。2000年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任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理论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1已主持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重点课题(2010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2009年)、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课题(2008年)、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2005年),上海市软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上海市委党校聚焦课题(2003年、2005年、2009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1999年)等重要课题9项。目前正承担上海市委党校战略聚焦课题(2011年)。1983年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编、译著、合著8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动态》、《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外国经济与管理》、《社会科学》等重要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80多篇,先后有17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王志平的介绍

3,王志平的学涯心路

以下摘自上海市委党校网站:学涯心路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此,我经历了从“不认同”到“认同”,又从“认同”到“不认同”的过程。在读中小学时,甚至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并不认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的“勤”字和“苦”字。那时,自己感觉,最为轻松的事情莫过于读书。我喜欢读闲书,功课么,对付对付就行了。运气也确实不错。每每考试,还都能混个前几名。1980年,作为在职人员,考入上海业余工业大学(现二工大)机械本科专业。恰遇当时学校试行学分制,学有余力者可以加速完成学业。于是,我又撞上了大运。5年半的机械专业本科学业,居然让自己在2年半时间里全部完成,创下了二工大历史上的一个记录。那时,自己确实不“勤”,也不觉得有什么“苦”。1982年完成本科学业后,有9年时间没有作为学生进入课堂。期间,却完成了从科员到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的职业进步。1980年代初,作为共青团干部,发表了两篇稍显另类的文章:《做我们能够做的》和《做我们应该做的》。文章的观点是,共青团的能力及其工作的领域是有限的,只有做有限的、有限地做,共青团工作才会真正有成效。1986年,在全国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浪潮中,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另类文章《职业道德重在建设》。文章的观点是,职业道德主要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建设问题,即建设有利于职业道德存在和发展的制度环境。1992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1996年,再次经过统一考试,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1999年,应美国“国际研究与交流协会”和西弗吉尼亚大学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完成了有关知识经济和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研究。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和毕业证书。从1982年到1999年的17年时间,感觉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分量。这段时间,一边在管理和领导岗位上努力工作,一边勤奋读书、不辍笔耕,把工作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融入文字之中。特别是后期在上海交通大学在职完成硕士、博士学业那段时间,的确可以用“辛勤”加以描述。白天,作为处级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忙着处理公务;晚上,则进入“苦读苦思”的学问天地。1992年,买了第一台电脑(386)和第一架打印机(松下1121)。作为“业余选手”,我的论文《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表现、原因和对策》,获上海市(1996—1997)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人力资源开发者的思维与行为误区》,获上海市(1998—1999)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当时,从事实际工作的我,在“学术圈子”里能获得这样的成绩,不能不说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结果。2000年年底,我进入上海市委党校。此时,我问自己:“原来作为业余选手,自己是以勤为径、以苦作舟而过来的。现在,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来继续我的学涯长旅呢?”我所寻求的方式,是一种更为自由、自在和自乐的方式。有一天,我忽然觉悟,我真正要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方式。什么感觉?是从学涯长旅的过程和结果中体验快乐的感觉!你做的仍然是原来的学问,你依然要花和原来一样的时间,但是你的感觉不一样了。人们容易在“勤”中忘却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人们容易在“苦”中疲惫和埋怨。我找到了问题的关节点,那就是一个“苦”字。我想,我们根本犯不着苦苦地用“苦中有乐”来自我要求和安慰。我们何不直截了当地欢呼:“学海无涯乐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固然有理,但我们也未必一定要排斥“书山有路巧为径”。从一个实际工作者到学者,我在上海市委党校工作已10年有余。这些年,我和过去一样读书、思考、写作,和过去一样承担研究项目、发表研究成果、获奖。但是,我的生活品质不一样了。不是因为环境变了、工作性质变了,而是因为我的想法变了。做学问,是我人生的选择;做学问,是我享乐的方式。如果说“学海无涯乐做舟”,这个“乐”就是你一颗想快乐的心。我轻松,是因为我放松;我享乐,是因为我想乐。学海无涯,享乐有道。末了,必须加上一句——做学问仅仅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绝对不是生活的全部。

王志平的学涯心路

文章TAG:王志平王志平上海上海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