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为了生存,只好硬着头皮去闯。闯关东的山东人最远到过现在俄罗斯境内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别名海参崴),行走在晋东南大地,发现境内很多村庄都是山东人、河南人聚族而居,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1、“闯关东”人人皆知,但山东人、河南人“走山西”为啥鲜有人提及?
行走在晋东南大地,发现境内很多村庄都是山东人、河南人聚族而居。继续深入运城、晋城、长治等地,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的,晋东南沁县一带,1970年代初,常有河南、山东去的人打零工,在当地人心里,好像河南、山东都是穷地方,因为历史上,常有河南、山东的人逃荒过来。今天看来,山东人逃荒,闯关东的多,逃往山西的,主要是鲁西一带如菏泽地区的人口;河南人逃荒,则山西是一个主要的方向,
逃荒到山西的河南人,真是太多了。1942年因为战乱、干旱的原因,河南爆发大饥荒,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根据现有的材料显示,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据详细的统计,在河南12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而大多数关于河南饥荒的中英文叙述都认为,饥荒导致大约300万人死亡,据悉,当初因为战乱灾荒的原因,大量的河南、山东难民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开始逃荒,一路逃到了山西。据很多当事人回忆,他逃来时已经成年,口音没改,讲一口河南话;她的妹妹逃来时未成年,口音改了,讲一口地道的沁县当地土话,狗赖他娘刚来时嫁在外村,有生育,后改嫁本村,生下狗赖。
记得她个子高,身材好,半裹过的脚,容貌也好,年轻时肯定属于漂亮的妇女,生产队期间,某天早晨轮到我家给上地的人送饭,我去她家取饭,等待间隙,她突然往我口袋里塞两个苹果,也不说话。当时,大家都穷,两个苹果可不简单,说明她很善良很喜欢男童,我记得清清楚楚,是红红的沙沙的那种香苹果,个头不是很大,应该是她家树上结的吧。
2、山东、河南都是产粮大省,为何还会出现“河南人逃饥荒”、“山东人闯关东”这类事情?
谢谢邀请回答,山东河南是产糧大省那是经过解放以后半个世纪的努力才成为产粮大省的。以前,从江苏的徐州,到山东的荷泽都是黄河故道,全是沙土,不长庄稼,当时的百姓在种庄稼的时候撒上种子,然后携家帶口到河南讨饭。讨来的残汤剩饭吃个半饱,讨来的各种各样的馍块,晒干了侍奉老人,儿童等出不来讨饭的人。走投无路的人,年轻力壮的人,携家嘴口闯关东,
河南到山东江苏讨饭主要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连年自然灾害,蒋介石扎开黄河花园口。当时是水,旱,蝗,汤四大灾害,当时,共产党到博爱县开展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饿死的死尸,道路上,屋内外,到处都是死体。许多人到江苏山东逃荒,江苏徐州,山东荷泽,河南的兰攷,原延封不来河南讨饭是在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国家提昌科学种田,大力改造盐碱地,科学施肥之后的事。
3、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那时的人们很简单,为摆脱贫困,为了吃饱肚子,所以才闯关东。原因是山东地少人多,又总闹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所以才冒死闯关东。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虽有酷寒、猛兽,危险重重。山东人为了生存,只好硬着头皮去闯,也正是勤劳的山东人,给东北带来了生机,推动了东北的农耕文明。对手工业,制造业及商贸业都有了很大的推动,
4、为什么闯关东的山东人口音都变成东北腔,但大连却保持着烟台话?
胶东半岛的方言本身就是胶辽官话,胶是指胶东半岛,辽当然是指辽东半岛,大连处于辽东半岛,明朝时期特别是戚继光抗倭期间辽东隶属登州管辖,无论民间还是官方往来频繁,胶东话自然为官话广泛使用于两地,也是由于辽东归胶东管辖大批胶东人移民到辽东,有的是家族迁移,也有整个村落迁移,同时大批胶东官兵也因为屯兵原因扎根于辽东,从海路闯关东的胶东人第一落脚点也是大连抚顺周边,导致大连人大部分祖籍胶东,这种迁移一直持续到解放后,两边气候地理位置的相似性加上血脉、文化、风俗、饮食的相似导致语言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