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金山区 > 上海市区过黄浦江规划,上海总体规划的17座黄浦江隧道是哪17座

上海市区过黄浦江规划,上海总体规划的17座黄浦江隧道是哪17座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7-06 00:21:19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上海总体规划的17座黄浦江隧道是哪17座

准确的应该是“17处黄浦江越江通道”。 按照上海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之前,上海将形成17处黄浦江越江通道,总共94条车道。 分别为: 南浦大桥 杨浦大桥 徐浦大桥 卢浦大桥 外环隧道 大连路隧道 翔殷路隧道 上中路隧道 军工路隧道 西藏路隧道 长江路隧道 龙耀路隧道 人民路隧道 新建路隧道 复兴东路隧道 打浦路隧道 (双线) 延安东路隧道(双线)

上海总体规划的17座黄浦江隧道是哪17座

2,上海沿黄浦江规划地铁是几号线

上海地铁23号线起自闵行开发区,终于上海体育场,途经闵行区和徐汇区,沿线站点:

上海沿黄浦江规划地铁是几号线

3,帮我介绍一下黄浦江两岸开发

  黄浦江自淀山湖流经上海市区,至吴淞口汇入长江,水道全长114公里,流域面积5100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苏州河、淀浦河、太浦河和蕴藻浜等。   2002年1月10日,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2002年4月17日,市政府批准了《黄浦江两岸地区规划优化方案》。2002年5月22日,市政府又发文将黄浦两岸规划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向北、向南延伸,形成北至吴淞口的北延伸段、南至徐浦大桥的南延伸段。同时,在核心区以外,划定必要的协调区。   目前,黄浦江两岸规划控制范围从吴淞口到徐浦大桥,河道长度约42.5公里,两侧岸线长度约85公里,包括核心区和协调区在内,规划控制面积约73.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自五洲大道至卢浦大桥为中心段,规划控制面积为22.6平方公里,岸线长度约20公里;五洲大道至吴淞口为北延伸段,卢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为南延伸段。上述规划控制范围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卢湾和徐汇七个行政区。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确定了三步走的次序,首先是四个重点地区,包括北外滩——上海船厂地区、杨浦大桥地区、十六铺——东昌路地区和南浦大桥地区(含世博会选址地区);第二步是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的非重点地区;第三步是南、北延伸段。

帮我介绍一下黄浦江两岸开发

4,上海2035主城区范围

上海2035总规划中表明上海主城区包括外环线以内的上海市中心、川沙片区、莘庄片区、虹桥片区和宝山片区,总面积为1161平方公里。2035规划在于优化本市空间格局,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一主、两轴、四翼”,即:主城区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以虹桥、川沙、宝山、闵行为“四翼”的主城片区的支撑,提升主城区功能能级,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上海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常住人口以2500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至2050年,常住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疏解中心城过密人口,提高新城、新市镇的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和城市空间绩效。新城人口密度达到1.2万人/平方公里以上,新市镇人口密度达到1.0万人/平方公里以上。发挥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推动90分钟通勤范围内。

5,上海还有那些越江工程正在规划或建造中

黄浦江畔,正上演一幅前所未有的热闹场景:军工路、新建路、人民路、西藏南路、打浦路复线、上中路等6条越江隧道同时在建,明年还将开工建设长江路和龙耀路隧道,全市新建的越江隧道数将达到8条。记者昨天获悉,申城将采用全新的集约化管理手段,确保越江隧道工程建设又好又快。 这8条隧道,在结构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3类:新建路、人民路、西藏南路、打浦路复线隧道,类似于目前已经建成的延安东路、大连路等隧道,内径为10.36米;前3条设双管单层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时速为40公里,打浦路复线隧道按照2车道规模建设,与原有隧道一起形成双向4车道。军工路和上中路隧道是中环线的组成部分,均设置双层双向8车道,直接和中环线对接;它们采用直径为14.5米的超大型盾构掘进机施工,相当于5层楼房的高度,设计通车时速也将达80公里,满足中环线全线快速路的通车标准。规划中的长江路隧道,则有望设双管单层双向6车道,开创一种全新的隧道结构形式。 此番“八龙竞渡”,不再像以往那样,每条隧道成立一个项目指挥部,分头设计施工,而是由上海城投公司全资成立的上海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统一实施8条隧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现政府投资主体地位。 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将使新建的隧道更符合老百姓的利益与需求。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公司组织沪上3家设计公司及上海一些隧道资深专家,同时展开8条隧道的设计研究,在涉及百姓利益的细节上不断比选优化方案,最终优中选精。针对“如何不让隧道成过江车流瓶颈”问题,设计师们想出了将近江交通和区域交通相结合的优化方案。世博会专用越江隧道———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在浦东段分别设置了两个出口,进世博会地区的车流可以由雪野路、南环路出口匝道分流,其余车流可继续行驶,穿过浦东南路至高科西路出口出隧道,从而避免车辆集中在近江区域发生拥堵; 同样,新建路隧道在浦西设置了唐山路进出口匝道,以服务北外滩地区,主线则过周家嘴路接海伦路,服务区域交通并缓解周家嘴路的交通压力。为了将隧道建设对百姓生活和出行的影响降至最低,设计师们也是绞尽脑汁。人民路隧道浦西出口,仅工作井选址优化一项,就减少拆迁面积2.2万平方米。隧道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还全部实施仿真研究,尽可能做到施工少占路,交通少改道。 8条隧道“一盘棋”,凸显“资源节约型”。江底8条隧道的建设,不仅将统一监控、通风、照明、交通标志标线、消防给排水等五大系统的节能设计施工标准,一些节能环保新技术也将大显身手。例如,上中路隧道正在进行无极灯应用研究,西藏南路越江隧道正构思用太阳能光伏板为隧道提供照明;以往各条隧道分开运营,每条隧道至少要配备一个3000—400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供运营、养护、应急车辆停放。如今新建路、人民路隧道“就近”与已经建成的延安路隧道共用一个管理用房,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以前,每条隧道至少配备10%的设备的备品备件,而今8条隧道统一运营管理,备品备件也将大幅度下降。据悉,通过建材集中采购、设计方案优化、管理资源共享等手段,每条隧道的工程造价及运营养护费用可望有较大幅度下降。 目前,已经投入建设的6条隧道进展顺利。据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发展公司总经理韩金华介绍,上中路隧道已经完成南线隧道盾构掘进,将于9月底开始北线掘进;新建路隧道已完成浦东工作井的施工;西藏南路隧道西线盾构开始向浦西方向掘进;人民路隧道则忙着浦东工作井底板浇注;军工路隧道和打浦路复线隧道,正在积极实施工作井施工或前期动拆迁工作。

6,上海轨道交通是怎么通过黄浦江的

地铁隧道啊
江底烂泥里的通道
那个陆家嘴那里不是有隧道
地下道,4号线就是到了海伦路成了地铁站,还有南浦大桥那一站,都在地下
楼主你好!轨道交通通过黄浦江是在黄浦江底挖的盾构隧道! 盾构:打造城市地下空间 有专家曾经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的世纪,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的世纪。这话没错,城市地下空间在加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著名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东南大学戴先中教授表示,有效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最直接的益处是有利于节约城市用地,使地面空间得到松动,以增加绿地,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减轻地面交通的负担,改善城市交通,加强城市防御战争和抗震、救灾等各方面的防护能力。而盾构机则是地下工程中的重要施工机构,在地下空间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盾构掘进速度比传统方法快4-10倍 “盾构又叫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是隧道掘进机的一种。隧道掘进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岩层,称作硬岩掘进机或TBM;另一类用于土层,需要一边挖掘一边形成保护层,也就是盾构。”戴先中告诉记者,这两种掘进机均是集机、电、液、控于一体的大型工程机械,实现了隧道施工的工厂化。尤其是盾构,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城市地铁隧道、市政公用隧道、越江越海交通隧道、水利电力隧道、铁路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中。 为什么盾构如此重要?戴先中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大城市掀起地铁建设的高潮。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外,我国拟建地铁的城市还有杭州、武汉成都、重庆、沈阳、哈尔滨、西安、苏州等,已规划2010年前建设的线路约20条,长度约500公里,盾构机需求量约100台。这是一个约30亿元的市场。”过去修建地铁,主要采取明挖的方法,直接从地面挖掘隧道,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在已经不允许这样做。而盾构具有速度快、质量好、完全、经济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掘进速度也比传统方法快4到10倍。” 他介绍说,2000年至2004年,上海在建4条地铁,北京、广州、天津在建2条,深圳、南京、青岛在建1条,共计13条地铁线路,总长度约300公里,其中约200公里采用60余台盾构掘进施工。除了地铁施工以外,上海黄浦江已建5条过江隧道,在建4条,拟建11条。而位于长江边上的武汉、南京、上海将分别建设6条穿越长江的道路隧道,总长度约30公里,这些工程也必须通过盾构来完成。 “先行号”打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但是,我国正在施工的掘进机设备绝大多数进口,城市地铁、铁道和公路隧道工程所需的大直径盾构,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国外厂商占领。而且今后几十年内我国将成为世界隧道掘进机的主要市场。难道我们一直得依靠别人的技术吗? 戴先中介绍,“为提高我国隧道掘进机技术水平,尽早形成产业,逐步占领我国的掘进机市场,九五末期我国就开始着手规划发展自己的盾构技术。2001年,国家科技部十五863计划机器人主题,在组织国内专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研制开发用于城市地铁隧道的直径6.3米土压盾构机列为重点课题。” 国家“十五”863计划立项的指导思想是:以攻克和掌握土压盾构制造的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制造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并应用于地铁工程标段,为土压盾构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为何要将“土压盾构机”作为攻关的重点?戴先中表示,首先,城市地铁隧道工程建设是应用隧道掘进机最多最广的领域,约占我国正在各类隧道工程建设中所使用隧道掘进机的60%以上,且全部为土压平衡盾构;其次,在各种隧道掘进机中,土压平衡盾构的制造难度较小;另外,在“十五”之前,我国在土压平衡盾构的设计、制造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该项目的承接单位之一———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就曾与国外联合制造盾构13台。 记者了解到,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下半年生产出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样机———“先行号”,同年10月18日便投入到上海轨道一号线西延伸段的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先行号”创造了最高19.2米的日掘进速度,最高383米的月掘进速度,地面沉降控制在+1至-3厘米,隧道轴线控制小于5厘米,停机故障率小于5%,刀盘驱动系统使用寿命预测可达10000小时。各项施工性能和主要技术指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均达到引进的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由此,“洋盾构”在国内地下施工界一统天下的局面将被打破。 土压盾构技术具备规模化制造加工能力 戴先中表示,经过四年努力,该专项6个主要课题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圆满完成了“十五”863计划的总体目标。 他说:“首先,现代的土压盾构技术集中体现了机械制造、液压、传感、自控、信息、材料等综合技术的集成。我国在盾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使土压盾构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第二,盾构的刀盘切削和驱动系统是隧道掘进机核心技术,我们的直径6.34米土压盾构在刀盘切削驱动系统设计上结合了上海软土地层特点和盾构进出洞切削加固土体状况,确定刀盘结构形式、开口率、多种刀具的组合,关键部件大轴承、驱动马达、液压阀件选用可靠成熟的世界名牌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关键部件中心回转接采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刀盘密封设计和构造设计具有高可靠性,体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刀具的综合性能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第三,盾构的监控系统代表了盾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是体现先进性的盾构核心技术。我们的监控系统采用世界最新的PLC控制技术和传感技术、监控画面精致、操作实现方便、数据采集和处理准确、快捷,在盾构测控系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了引进国外盾构的先进水平,还实现了远程施工信息传送。盾构测量导向系统研究在消化吸收德国VMT先进测量导向系统的基础上,采用标靶、全站仪、PLC和计算机集成,已在工程中试用成功。” 此外他还介绍,我国在盾构的管片拼装技术和注浆、密封等辅助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并初步形成盾构的制造、安装、调试的成套工艺技术,具备规模化制造加工的能力。 虽然“十五”期间完成的直径6.3米土压盾构在关键技术指标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戴先中仍直言“我国在掘进机研发与制造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他表示:“从技术来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土压盾构在某些技术上还存在差距,复合盾构和TBM制造的差距则更大;从政策上说,目前尚未妥善解决整机进口免税、零部件进口加税的问题,也为发展我国掘进机产业带来了一些困难。” 他向记者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除了继续研究土压盾构系列化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外,还将开展对复合盾构和TBM的地质适应性和制造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制造样机和进行工程试用为目标,并争取在2015年实现系列化和产业化。
在黄浦江底挖的隧道呀,用一种专门的迹象盾构挖的
文章TAG:上海上海市市区黄浦江上海市区过黄浦江规划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