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冷冰川,求一篇关于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冷冰川,求一篇关于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11 00:45:31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1,求一篇关于美术作品春的审美感受

著名画家冷冰川的画

求一篇关于美术作品春的审美感受

2,大陆型冰川的介绍

大陆型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又称冷冰川(cold glacier),是在大陆性气侯条件下成冰过程以渗浸冻结成冰作用为主发育的冰川。

大陆型冰川的介绍

3,本人2手电脑准备出手请懂行的帮忙估个价

哪位仁兄能帮忙估个价,拿电脑城能卖多少,大概就行了,谢谢 600 你注意 拿电脑城卖 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700~800
LZ还是别报太大的希望,这个东西淘汰的太快了,我认为这个现在能卖到500块已经很不错了 你要是在电脑城买个二手的可就不止这个价了,总之一句话,买就贵,转手卖就卖不上价.
500左右

本人2手电脑准备出手请懂行的帮忙估个价

4,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00:00 / 01:12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5,珠穆朗玛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高度比北坡要低

你问的是为什么珠穆朗玛南坡雪线为什么比北坡要低吗? 山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称为雪线。降雪是积雪冰川的补给来源,气温是影响积雪冰川消耗(蒸发和消融)的主要因素。在雪线以上,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在雪线以下,补给量小于消耗量;而雪线处,从平均状况来看,补给量与消耗量大致相等;雪线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冰雪的补给量与消耗量间的动态平衡。如果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则雪线下移,反之雪钱上升。 气温高,冰雪的蒸发量和消融量大,雪线上升,反之雪线下降。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雪线一般也是会逐渐降低;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雪线高度通常也较高。受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雪线有上升趋势。 降雪量大,冰雪和冰川的补给量大,雪线高度降低,反之雪线上升。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雪线的高度一般也会逐渐升高。迎风坡的降雪量比背风坡多,雪线的高度也常比背风坡低。 某些山地的雪线高度由于受气温和降雪量两大因素综合影响,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南坡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高,降雪量小,冬季气温低,降雪多,因而夏季雪线高于冬季。 珠穆朗玛峰南坡为阳坡,从气温考虑,南坡雪线应比北坡高。从降水考虑,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雪线应比北坡低。由于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由此可见,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两大主要因素。 海洋性冰川(又称暖冰川)主要发育在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区,而大陆性冰川(又称冷冰川)主要发育在干燥少雨的大陆性气候区。海洋性冰川由于冰体的温度较高,补给量大,冰体的运动速度快(年运动100米或更大),雪线分布低,冰舌能够伸人森林。大陆性冰川由于温度低,补给少,冰川运动缓慢(年运动约 30--50米),冰舌高居森林之上。 南坡既为阳坡,又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气温高,降雪量大,因而南坡为海洋性冰川。北坡正好相反,为大陆性冰川。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6,冷冰川的简介

著名插画家,装饰画大师冷冰川(1961.2—)江苏南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荷兰国立米纳瓦设计绘画艺术学院。西班牙巴塞罗纳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在读。  1977年高中毕业进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至今。1986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进修。曾在南京博物院、中央民族文化宫、中国美术馆举办联展,南京艺术学院个展。作品曾获第八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设计一等奖,首届“中华杯”民间艺术大奖赛优秀设计奖等。

7,冰川的地质作用要求详细

冰蚀作用冰川活动破坏组成冰床的岩石和地形的作用,又称刨蚀作用。冰蚀包括掘蚀和磨蚀两种作用方式,而几乎没有溶蚀作用。冰床附近的冰体因受挤压,融点降低融化成水,渗入下伏冰床的裂隙或孔隙中,水体因压力降低而冻结。随冰体和融水的反复融化和冻结,它们的体积反复收缩和膨胀,致使组成冰床的基岩或土体发生崩解。崩解的碎屑(包括原来的碎屑)又会被再冻结,并入冰川中,并随冰川迁移。以后新鲜冰床继续重复遭受上述作用,不断加深拓宽,这种作用称为掘蚀。发育于降水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下的温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发育于降水量小的大陆性气候下蹦冷冰川(大陆性冰川),掘蚀作用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前者的温度以接近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充沛,掘蚀作用特别强烈;后者的温度以低于融点为特点,其底部融水贫乏,掘蚀作用极弱。此外,冰川在运动途中,因自身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所挟带的岩屑对冰床进行研磨,使基岩床面和岩屑都遭受磨损,这种作用称为磨蚀。因温冰川的掘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其底部挟带的岩屑较多,此外,它可沿冰床滑动,所以温冰川的磨蚀作用比冷冰川强烈。冰蚀作用可以塑造出一系列特殊地貌。在山岳冰川地区最常见的冰蚀地貌有:横剖面呈U型的冰川谷,状如围椅的冰斗,金字塔形的角峰,山脊薄如刀刃的刃脊(图1),光滑平整并具有多组刻痕的冰溜面,以及状似伏于地面的羊背的羊背石等。
地下水的流动以缓慢渗透为主地质作用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包括侵蚀,搬运,沉积三方面冰川由于受上层冰的压力和重力作用而运动冰川的搬运方式全为机械搬运,分为推运和载运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基本特征:海底地形:开阔、平坦,有相对隆起的沙坝和浅滩,有相对低洼的沟谷(影响:三角洲、风暴、海流)。水动力:以波浪和海流为主,静水低能。沉积物:粉砂和泥为主,砂少。砂岩的成熟度高。常见海绿石。沉积构造:水平层理为主,可发育交错层理,丘状层理是浅海陆棚沉积所特。缺乏曝露标志。 化石特征:化石丰富,保存完整,生物遗体有时可富集成介壳层,潜穴和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对岩石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成分及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地震的空间活动规律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与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上时间无活动规律

8,冰川类型的定义

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两种。(1)海洋性冰川,又称暖冰川,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2000~3000mm地区附近,冰川的形成以暖渗浸再结晶成冰过程为特征,冰川的温度接近压力熔点,液态水可以从冰川表面分布到底部。由于海洋性冰川补给量大,冰川运动速度快,一般为100m/a,最快达500m/a,冰川尾端常伸入到森林带。这种类型冰川侵蚀力量强,可形成典型的冰川地貌。 (2)大陆性冰川,又称冷冰川,发育在降水较少的大陆性气候区,粒雪线在年降水1000mm以下的区域。冰川上部活动层厚度约0.5~1m,夏季温度可曾至0摄氏度,冰川主体的温度经常保持在-5~-10摄氏度,当融水向下渗入到低温的冰体中时,迅速形成附加冰,成为冷渗透再结晶成冰过程。由于大陆性冰川温度低,补给量小,冰川运动速度缓慢,约为30~50m/a。 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划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它面积广,厚度大。如冰川表面中心形状凸起形成盾行的,叫冰盾;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更大的大陆冰体,叫冰盖。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大冰盖。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山。我国西部的现代冰川均属于这种类型。山岳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 冰斗冰川冰体主要部分在雪线附近的凹地(冰斗)内,溢出部分(冰川舌)十分短小。它主要分布在降雪较少的高山地区。 悬冰川是发育在山坡上的一种短小的冰川,或是冰斗冰川的补给量增大,冰雪向冰斗以外的山坡溢出,形成短小的冰舌悬挂在山坡上,称悬冰川。 山谷冰川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后,使注入山谷。山谷冰川可分为单式和复式两类。前者是由一个粒雪盆中流出的一条冰川所组成;后者是由两个以上粒雪盆中流出的冰川汇合而成。 平顶冰川是发育在起伏和缓高地上的冰面平坦如薄饼的冰川。冰川的周围伸出许多冰舌。如冰川规模很大,覆盖了整个山顶或山区大部分,又称冰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约斯塔达尔冰帽长90km,宽10~12km,面积达1076km2,在冰帽的东南部伸出许多冰舌。冰岛东南部的伐特纳冰帽规模更大,面积达8410km2。我国西部高山地区,常在古夷平面上发育平顶冰川,如祁连山西南部最大的平顶冰川面积达50多玩平方公里。 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口到达山麓地带后,各冰川汇合而成为面积比较广阔的冰源。它是介于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之间的过渡类型。阿拉斯加在太平洋沿岸就有许多山麓冰川,最著名的是马拉斯平冰川,它由12条冰川汇合而成,面积达2682km2,冰川最后处达615m,冰川覆盖在一个封闭的低洼地上这个洼地比海平面低300m。马拉斯平冰川目前处于退缩阶段,冰面多表碛。

9,地球上除了南极和北极还哪里有冰盖冰原

比如珠穆朗玛峰
南极啊
格陵兰岛,加拿大、冰岛、挪威、芬兰和俄罗斯北部,5000米以上的高山。
冰原是指两极地区覆盖在大面积陆地上的大量冰雪,表面平坦。现在仅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才有大面积的冰原。格陵兰冰原将全岛覆盖,仅在狭窄的边缘有少量岩石露出。因为动、植物贫乏,故有人将格陵兰的冰原称为“冷荒漠”。南极洲冰原不但将全陆地覆盖,而且有些地方扩大至海上。冰原的厚度有些地方可达数千米。冰盖:覆盖着广大地区的极厚的冰层。一般指大陆冰川。南极和格陵兰为两个大冰盖。 冰盖是一块巨型的圆顶状冰,覆盖少于5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一般常见于高原地区)。覆盖面积超过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 冰盖并不拘泥于地理特征,比如并不一定要在山峰的顶端,但是他们的圆顶一般以山丘的最高点为中心。冰会从最高点向边缘移动。这种现象被叫做ice divide。 瓦特纳冰原是冰岛上一个冰盖的例子。 冰盖是指长期覆盖在陆地上的面积大于5万平方千米的冰体。又称大陆冰川,简称冰盖。 不光南极有冰盖,地球上目前尚存的有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南极冰盖始于渐新世末。至少在距今500万年前就达到目前规模。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最大厚度达4000多米。冰盖的总体积约245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总量的70%。冰盖外围发育有面积约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缘冰,主要有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在内陆冰盖的补给和推动下,冰架边缘不断崩坍出大量的平顶冰山。 南极冰盖由东、西两部分合成,以横断南极山脉为界。 南极冰盖属于冷冰川。特点是温度低、积累量和消融量小、成冰作用缓长,如高原站(南纬79°15′,东经40°30′)成冰过程需3500年,因此相对比较稳定。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干寒的地区,高原内部的年平均气温低达-55℃,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冰面终年不化,成冰过程极慢。冰盖边缘的年平均温度为-10~-15℃,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10℃和-40℃,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夏季(11月~翌年2月)雪冰消融强烈,消融带的海拔高度在1000~1400米以下,雪线高度界于0~100米之间。因此,南极冰盖内陆是典型的极地大陆性冰川,沿海地带和南极半岛则具有极地海洋性冰川特性。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和冷源,其形成与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60米左右。 格陵兰冰盖形成于第四纪,在距今约18000年时冰盖面积比今面积大7倍,并与当时北美冰盖相连接。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为21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冰盖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1500米,最大厚度达3200米,占世界冰量的7%~9%。它由南北两个穹形冰盖连结而成,冰盖边缘一直覆盖到海边,有许多冰川的冰舌伸向海面,在若干峡湾中形成许多冰山。西格陵兰的一些冰川,如雅各布港·伊斯伯依冰川,每年流动速度达7000米,是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冰盖中部西侧的冰层表面每年以0.1米的速率在增厚,而东侧则稍有变薄。冰盖西海岸的消融区冰面每年变薄约0.2米。 格陵兰冰盖显示更强的极地海洋性冰川性质。冰盖西南部沿海的年平均气温高达1℃,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7.8℃和9.7℃,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很大。冰盖内部的情况显著不同,年平均气温约-30℃,2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7.2℃和-12.2℃,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气温低、降水少,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较小,成冰过程缓慢,如世纪营地(北纬77°11′,西经61°10′)成冰过程需125年。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最盛时期,除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外,还形成北美的劳伦泰德冰盖、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及南美的科迪勒依冰盖。另外,冰盖底下是水 冰原底下是陆地

10,冰川有哪些类型

冰川也可以称作冰河,它是由“冰”所构成的“河川”。江河水有一泻千里的力量,可是,冰川在一年的时间里根本就只能移动几十米或者是上百米的距离,那么冰川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众所周知,水可以结成冰,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在摄氏零度以下才可以。如果想要形成流动的冰川,就必须得有源源不断的水进行补充才可以。所以,一定的降雪量和严寒的气候,是冰川发育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冰川的分类冰川的运动速度非常缓慢,平均流速每天也不过几厘米而已,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数米。在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冰川每年的流速基本上没有超过30~100米的。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格陵兰岛上的一些冰川是世界上运动速度最快的,最高的记录可以达到每年1700米。冰川的流速有时也非常古怪,当它发展、积蓄能量到达一定值,又经过长期的缓慢运动后,就会突然向前推进,像突然爆发一样,这种冰川就叫做波动冰川,气候的变化无法干扰它的运动规律,最近几年,世界各地都出现过这种冰川。冰川可以分为大陆冰川、山岳冰川两种类型,是根据冰川的形状、规模以及所处的纬度位置决定的。大陆冰川是指那些处在极地地区,终年积雪不化,纬度高而且地面积雪厚达一二千米并且不受任何地形的约束、规模非常大的冰块。除此之外,那些处在中、低纬度高山雪线以上所形成的冰川则成为山岳冰川。在中国现代的冰川中,都是山岳冰川中国在世界中,是山岳冰川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山岳冰川被下伏地形所制约,所处的高山地形又非常复杂,因此冰川的形态变化非常大。中国的山岳冰川有的像树枝、有的像漏斗、有的又像一根舌头。有的看起来气势磅礴,就像大海的波涛被凝固了一般;有的又在幽谷中静卧,就像酣睡的群羊;有的会像水晶雕成的林园。中国境内的冰川形态极为丰富,数量众多,总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型。1.在山岳冰川中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冰川叫做悬冰川。这种冰川大多分布在山坡斜坡或者山脊斜坡等相对低凹的地方,它名字的就是因为它悬挂在斜坡上得来的。悬冰川的规模一般都很小,超过1平方公里的非常少。气候的变化对于悬冰川的影响较大,它对此的反应也比较灵敏,这就注定了悬冰川的产生和消亡都非常突然和容易。2.发育在谷源或是谷坡上这种带有圈椅状的凹地里的冰川叫做冰斗冰川,这种冰川一般都没有形成明显的冰舌,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粒雪盆。这类冰川的大小不等、悬殊较大。小的还不到1平方公里,大的却能超过10平方公里。在出口处通常会有突起的冰坎,有的冰川里还会伸出较为短小的冰舌。3.处在河流源头、上游拥有较为宽阔的补给区,而且伴有长长的冰舌一直溢流到山谷底部的冰川叫做山谷冰川。山谷冰川的形成代表着山岳冰川的逐渐成熟,它拥有所有山岳冰川的特征,在山岳冰川中式规模最大的一种。4.处在一些高山顶部或者浑圆且平坦的古老夷平面地区的冰川叫做平顶冰川。平顶的隆升通常会升到雪线以上的高度,之后冰雪就会在上面形成堆积进而发育成平顶冰川。它是山岳冰川中位数最少的一类,规模的大、小悬殊非常大。小的布道1平方公里,大的却有上百平方公里。平顶冰川很典型的形状像一只圆面包,边缘处会有短小的冰舌流出。在中国的西部高原和高山古夷平面上经常会发育这种冰川。中国最大的平顶冰川在祁连山西南部,它的面积可达到50多平方公里。冰川随着变化产生了几种的过渡类型,比如:冰斗——悬冰川,这种冰川就介于悬冰川和冰斗冰川之中;冰斗——山谷冰川,顾名思义,它是处在冰斗冰川和山谷冰川之间。如果按照气候条件、物理性质以及周围环境等综合指标来分,山岳冰川又被人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两大类。海洋性冰川又叫做暖冰川,它主要的分布地点是被海洋湿润气流所控制或者影响的地区。在它附近气温比较高、降水丰富。冰川对降水补给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消融的也非常快。所以,冰川水分循环速度很大。平均每年的流速可以达到100~300米。它受地质、地貌作用比较强烈、地形发育容易受到侵蚀。大陆性冰川也叫做冷冰川,通常分布在大陆内部气候干燥的地区。雪线附近的气温比较低,降水也很少,冰川就依靠低温和严寒所提供的冷储条件来生存。由于补给少,所以消融不算强烈,冰川水分循环速度也不大,每年的流速在30~100米以下。地质、地貌的作用非常微弱。在一些较大的冰川冰坎下会发育有奇形怪状的冰塔林。

11,什么是冰盖

你是说格陵兰冰盖吧。。。 形成于第四纪,在距今约18000年时冰盖面积比今面积大7 倍,并与当时北美冰盖相连接。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为 218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冰盖面积约 180 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 1500 米,最大厚度达 3200 米,占世界冰量的7%~9%。它由南北两个穹形冰盖连结而成,冰盖边缘一直覆盖到海边,有许多冰川的冰舌伸向海面 ,在若干峡湾中形成许多冰山 。西格陵兰的一些冰川,如雅各布港·伊斯伯依冰川,每年流动速度达7000米,是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冰盖中部西侧的冰层表面每年以 0.1 米的速率在增厚,而东侧则稍有变薄。冰盖西海岸的消融区冰面每年变薄约0.2米。 格陵兰冰盖显示更强的极地海洋性冰川性质。冰盖西南部沿海的年平均气温高达 1 ℃ ,1 月和 7 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 -7.8 ℃ 和9.7℃,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很大 。冰盖内部的情况显著不同 ,年平均气温约-30 ℃ ,2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7.2 ℃和 - 12.2℃ ,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气温低、 降水少, 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较小,成冰过程缓慢,如世纪营地 (北纬77°11′,西经 61°10′)成冰过程需125年。
冰盖是指长期覆盖在陆地上的面积大于5万平方千米的冰体。又称大陆冰川,简称冰盖。不光南极有冰盖,地球上目前尚存的有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南极冰盖始于渐新世末。至少在距今500万年前就达到目前规模。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最大厚度达4000多米。冰盖的总体积约245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总量的70%。冰盖外围发育有面积约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缘冰,主要有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在内陆冰盖的补给和推动下,冰架边缘不断崩坍出大量的平顶冰山。南极冰盖由东、西两部分合成,以横断南极山脉为界。南极冰盖属于冷冰川。特点是温度低、积累量和消融量小、成冰作用缓长,如高原站(南纬79°15′,东经40°30′)成冰过程需3500年,因此相对比较稳定。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干寒的地区,高原内部的年平均气温低达-55℃,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冰面终年不化,成冰过程极慢。冰盖边缘的年平均温度为-10~-15℃,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10℃和-40℃,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夏季(11月~翌年2月)雪冰消融强烈,消融带的海拔高度在1000~1400米以下,雪线高度界于0~100米之间。因此,南极冰盖内陆是典型的极地大陆性冰川,沿海地带和南极半岛则具有极地海洋性冰川特性。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和冷源,其形成与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60米左右。格陵兰冰盖形成于第四纪,在距今约18000年时冰盖面积比今面积大7倍,并与当时北美冰盖相连接。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为21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冰盖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1500米,最大厚度达3200米,占世界冰量的7%~9%。它由南北两个穹形冰盖连结而成,冰盖边缘一直覆盖到海边,有许多冰川的冰舌伸向海面,在若干峡湾中形成许多冰山。西格陵兰的一些冰川,如雅各布港·伊斯伯依冰川,每年流动速度达7000米,是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冰盖中部西侧的冰层表面每年以0.1米的速率在增厚,而东侧则稍有变薄。冰盖西海岸的消融区冰面每年变薄约0.2米。格陵兰冰盖显示更强的极地海洋性冰川性质。冰盖西南部沿海的年平均气温高达1℃,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7.8℃和9.7℃,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很大。冰盖内部的情况显著不同,年平均气温约-30℃,2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7.2℃和-12.2℃,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气温低、降水少,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较小,成冰过程缓慢,如世纪营地(北纬77°11′,西经61°10′)成冰过程需125年。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最盛时期,除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外,还形成北美的劳伦泰德冰盖、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及南美的科迪勒依冰盖。
几千米的冰

12,冰盖的形成时间是多少啊

冰川学说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有数次冷暖变化,冰川作用随之重复发生。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冰盖掩盖地球,称为冰期;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大规模消退,叫做间冰期。   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里,我们的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到4.7亿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第四纪冰川期之后的大冰期,自然就是第五纪冰川期了。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两百万年。 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份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河期的发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谜。虽然科学家已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的变化,与冰河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却能引起地球上气候极大的变化,这令科学家十分困惑。 大约是人类刚出现在地球舞台的两百万年前,地质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纪冰河期”同时揭开序幕,全球各地气温开始下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欧洲、北美洲和格陵兰,都被北极一路延伸过来的大冰盖所复盖。这段期间,欧洲共发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国大陆则发生了四次冰河期。至于台湾,目前只确定雪山地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发生过冰河。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雪山冰期”。
南极冰盖 [编辑本段] 南极冰盖始于渐新世末。至少在距今500万年前就达到目前规模。冰盖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圈内,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最大厚度达 4000 多米。冰盖的总体积约 2450 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 90%,淡水总量的70%。冰盖外围发育有面积约为 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陆缘冰,主要有罗斯冰架、菲尔希纳冰架和埃默里冰架等。在内陆冰盖的补给和推动下, 冰架边缘不断崩坍出大量的平顶冰山。 南极冰盖由东、 西两部分合成,以横断南极山脉为界 。南极冰盖属于冷冰川。特点是温度低、积累量和消融量小、成冰作用缓长, 如高 原站( 南纬 79°15′,东经 40°30′)成冰过程需3500年,因此相对比较稳定。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干寒的地区,高原内部的年平均气温低达-55℃ ,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冰面终年不化,成冰过程极慢。冰盖边缘的年平均温度为-10~-15℃,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10℃和-40℃,年降水量 200~500 毫米,夏季( 11月~翌年2月)雪冰消融强烈,消融带的海拔高度在1000~ 1400米以下,雪线高度界于0~100米之间。因此,南极冰盖内陆是典型的极地大陆性冰川,沿海地带和南极半岛则具有极地海洋性冰川特性。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和冷源,其形成与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60米左右。 格陵兰冰盖 [编辑本段] 形成于第四纪,在距今约18000年时冰盖面积比今面积大7 倍,并与当时北美冰盖相连接。格陵兰岛大部分位于北极圈内,全岛面积为 218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冰盖面积约 180 万平方千米,平均厚度约 1500 米,最大厚度达 3200 米,占世界冰量的7%~9%。它由南北两个穹形冰盖连结而成,冰盖边缘一直覆盖到海边,有许多冰川的冰舌伸向海面 ,在若干峡湾中形成许多冰山 。西格陵兰的一些冰川,如雅各布港·伊斯伯依冰川,每年流动速度达7000米,是世界上流动最快的冰川。冰盖中部西侧的冰层表面每年以 0.1 米的速率在增厚,而东侧则稍有变薄。冰盖西海岸的消融区冰面每年变薄约0.2米。 格陵兰冰盖显示更强的极地海洋性冰川性质。冰盖西南部沿海的年平均气温高达 1 ℃ ,1 月和 7 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 -7.8 ℃ 和9.7℃,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很大 。冰盖内部的情况显著不同 ,年平均气温约-30 ℃ ,2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7.2 ℃和 - 12.2℃ ,年降水量仅200毫米,气温低、 降水少, 雪冰积累量和消融量较小,成冰过程缓慢,如世纪营地 (北纬77°11′,西经 61°10′)成冰过程需125年。
南极冰盖已经存在1500万年了。北极冰盖形成时间应晚于300万年。
18000多年 .
文章TAG:冷冰川冷冰川一篇关于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