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钱大昕,钱大昕代表作

钱大昕,钱大昕代表作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5 22:03:41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1,廿二史考异是谁的作品

《廿二史考异》是清代钱大昕的作品。《廿二史考异》又称《二十二史考异》,中国训诂书。100卷。系统地考证二十二部正史及其注释的史实、文字、训诂,订正了很多讹误。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少詹事、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丁忧后不复出仕,专心著述。先后担任南京钟山书院、松江娄东书院、苏州紫阳书院院长。居苏州尤久,年七十七卒。《廿二史考异》全书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又将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从《后汉书》分出,别立为《续汉书》二卷,所以总目实际列出二十三史。明代官修《元史》,错讹极多,编目混乱,特别是忽略了对元代氏族的研究,使得今人对于元代色目人的了解极少。针对此,钱大昕搜罗百家之言,费时近三十年,仿《唐书》宰相世系表作《元史氏族表》,成为今日元史研究必不可缺的工具书。此外,还取元人著述分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元史艺文志》,也是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史学著作,合而为《廿二史考异》,成就超过了同时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氏学问淄博,考辨严谨,言必成理,事必举证,不仅以文书互校,以杂著考史,还以金石文字校史。钱大昕为乾嘉学派的重要人物,他治学范围颇广,精于经史、音韵、训诂、制度、地理等许多方面的考证,以学术为己任,为官不忘治学,辞官回乡后读书更勤,因此,“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治一史而无史不窥”,除奉召之作外,著作等身。特别是在史学方面,钱大昕对于元史的研究有开山之功。

廿二史考异是谁的作品

2,钱大昕代表作

钱大昕(1728-1804年),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今上海嘉定人,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特赐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乾隆四十年(1775年)居丧回乡,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两千人。钱大昕生前即为饮誉海内的学者,在经学、史学、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与纪晓岚合称“南钱北纪”,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作品28部。作为乾嘉史学主要代表人物,钱大昕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巨大,被公推为“一代儒宗”,王国维誉之为清代三百年学术的三位“开创者”之一(另两位为顾炎武、戴震)

钱大昕代表作

3,钱大昕的生平简介

钱大昕生于雍正六年正月七日(1728年2月16日),死于嘉庆九年十月二十日(1804年11月2日)。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弘历南巡,因献赋获赐举人,官内阁中书。十九年,中进士。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三十四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参与编修《热河志》,与纪昀并称“南钱北纪”。又与修《音韵述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及《天球图》诸书。后为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四十年,居丧归里,引疾不仕。嘉庆初,仁宗亲政,廷臣致书劝出,皆婉言报谢。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人。晚年自称潜研老人。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虽主张从训诂以求义理,但不专治一经,亦不墨守汉儒家法。 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同时主张把史学与经学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以治经方法治史。 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撰成《二十二史考异》,纠举疏漏,校订讹误,驳正舛错,优于同时其他考史著作。其治史范围广于同时诸家。于正史、杂史而外,兼及舆地、金石、典制、天文、历算以及音韵等。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甚深,元史尤为专精。他曾打算重修《元史》,未成。著有《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宋学士年表》、《元史氏族表》、《元史艺文志》、《元诗记事》、《三史拾遗》、《诸史拾遗》及《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除史学外,于所涉诸学,多有创获。《三统术衍》、《四史朔闰考》为其研治天文历算学的代表作,深为同时学者推重。“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更是其在音韵学上的卓见。钱大昕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赞钱氏为“一代儒宗”。大昕并非知古而不知今的考据学者,他往往以考史论学的形式,隐寓对清廷弊政的不满。所着《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多所反映。乾嘉时期,首重经学,大昕力倡治史,既博且精,对转变一时学术趋向影响甚大。一生着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藏书印有:“竹汀”(朱文方印)、“孱守斋”(朱文方印)、“钱印大昕”(白文方印)、“大昕私印”(白文方印)。钱大昕的自铭砚:钱大昕有洮河老坑自铭砚一台,上铭: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落款乾隆三十七年盛夏。并有阴刻“及之”印鉴。 现嘉定外冈镇西有钱氏宗祠,外冈秦徐村有钱大昕墓。钱大昕墓极其简朴,一碑、一案而已。墓道两旁,各有一对石兽与石马,石兽的下方,刻有“嘉庆二十有五年十月”。墓碑不是原先的,竖立着的是已故上海图书馆馆长、国学大家顾廷龙先生一九八四年题写的墓碑。

钱大昕的生平简介

4,钱大昕默坐观弈文言文翻译

《钱大昕默坐观弈》讲的是一个人在看棋的相关故事,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去看看相关的翻译吧! 原文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多次输棋,我讥笑他失算,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非常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便整天默默地坐着罢了。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解析 以弈为喻,并不少见,如“世事如棋”、“常恨人生不如棋”等等,孟子也曾以弈为喻,指出“不专心致志不得也。”但是钱大昕的《弈喻》一文或许更能引起读者深入的思索。 本文第一自然段生动间洁地叙述了一次观弈、对弈的经历。观弈时,予对客是“嗤其失算”、“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已”;对弈时都是数子失先——局半苦思冥想先竞局惨败。最后落得个“极甚,不能出一言。为什么观弈和对弈时,对自己和客人的棋技判断差距如此之大呢?这引起了作者的深思。“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默坐”正是作者弈败后冷静反思的表现。 由此引出第二段发人深省的议论。以“弈”喻“学”,提出学者应辩证客观地看问题,要象下棋一样,多从对方的角度看乎,冷静地思考问题。本段首先列举“今后学者”不正确的治学态度。“多訾(非议、毁谤)古人之失”,“乐称今人失”“多訾”“乐称”形象地刻划了那些“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的学者的浮躁情态。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看问题应当“易地以处,乎心而度”。 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应如何看待别人之失,批判了那种“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错误作风。 寓意 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观人之失易,观已失难,应当“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客观实物的哲理。全文依事取警,抽象事理,短小精悍,议论风生。能改我们以许多教益。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以下围棋作为比喻,阐述了"人贵有自知之明, 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严以律己,待人以宽"的道理。 钱大昕观棋对我们的教训是:为人要谦虚,不要太自以为是,到时出丑的就是自己了。
文章TAG:钱大昕钱大昕代表代表作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