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邯郸之战推迟多少年,邯郸之战推迟秦统一30年

邯郸之战推迟多少年,邯郸之战推迟秦统一30年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8-01 11:25:24 编辑:四川头条 手机版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邯郸之战,邯郸之战是发生在长平之战后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的一场多国混战,本来指挥完长平之战的秦国大将白起打算趁此机会长驱直入一举灭掉赵国。公元前259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长平之战的余威被范雎浪费,邯郸之战,又导致范雎“由是得罪”要是范雎知道结局是这样的,恐怕打死他都不会阻止白起当时围攻邯郸。

1、邯郸之战推迟秦统一30年,你赞成吗?

邯郸之战推迟秦统一30年,你赞成吗

个人不赞成这个说法,邯郸之战对秦国并没有造成伤筋动骨的伤害,伤亡30万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对于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受的损失,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我们可以结合此战前后秦国的表现来加以分析,我们都知道,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全歼赵军主力45万人,但秦军自身也损失惨重,当事人白起曾在两年后说:“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伤过半,国内空”,当时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拒绝秦昭襄王让自己去邯郸前线替代王陵。

结合当时的情形推测,他的这一论断可信度颇高,毕竟这是与国君之间的交流,不可能信口开河,而据史学界的一致估算,长平之战中秦军能将赵军包围,加上后来秦王征调了1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赶赴前线,当时秦军的总数量应该不下于六十万;按照这一概念,那秦国在长平受伤、丧命的应接近30万?我们打个对折,就当15万好了。而在公元前259年底发起的邯郸之战中,对于秦军的处境,各类史料记载如下:《资治通鉴》中说到,“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将二万人降赵”,主将王龁率领秦军主力撤退,偏将郑安平(范雎的亲信)率2万人投降;《史记·秦本纪》则更详细:“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

”即王龁攻打邯郸未遂,撤退到汾城驻军两个多月;《史记·赵世家》中的说法也差不多:“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秦围邯郸乃解”,秦人解围而去。可见,秦军的主力当时应当是解围而撤了,如果真是损失了30万,那几乎是丧失了秦军的主力,接下来不大可能发起什么攻势才对;但实际上,其后的秦军仍旧继续对外猛攻,并且仍旧占据优势:王龁休整了两个月后,立即对魏赵联军发起了主动进攻: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

攻汾城,即从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即:王龁攻打魏军,斩首六千,魏、楚联军两万多人被追至黄河中淹死;紧接着攻打汾城、拔取宁新中,并将宁新中改名为安阳。公元前256年,秦国将军摎伐韩,占领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其后攻打赵国,夺得二十多个县,斩首九万,其后,西周天子计划纠结各诸侯国攻秦,却被将军摎先下手为强,西周灭亡,权利的象征物:九鼎也被秦国缴获。

到了公元前543年,各诸侯国被秦昭襄王打到害怕:“天下来宾,魏后,秦使摎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即:各诸侯国都来表示归顺,魏国动作最慢,直接被将军摎暴揍,韩王亲自入朝觐见秦王;魏国则表示交出政权,一切听命于秦。结论:秦军邯郸之战虽败,但主力并未被伤及,接下来秦昭襄王继续延续他兼并天下的霸业,

真正耽搁了秦国进程的,是接下来连续两位君主早亡、第三位年幼: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继位;第二年,秦孝文王去世,秦庄襄王(即嬴异人)继位;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了驾鹤西归,时年十三岁的嬴政继位,大权被吕不韦把控。这段时间的频繁权力更迭,才是延缓秦国步伐的主因,但各国并没有得到太久的喘息机会,十年后,成年的嬴政收回了权力,“奋六世之余烈”,一个更加恐怖的秦王让各国压根失去了反抗的机会。

2、邯郸之战,李牧为何不救邯郸?

邯郸之战,李牧为何不救邯郸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邯郸之战,邯郸之战是发生在长平之战后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的一场多国混战,本来指挥完长平之战的秦国大将白起打算趁此机会长驱直入一举灭掉赵国,没想到,秦国名相范雎嫉妒白起的战功,竟以将士疲劳需要休整为由提议让赵国割让六座城池来请和,而当时的秦国统治者秦昭襄王也觉得长平之战秦军损失严重于是就准了范雎的提议。

文章TAG:邯郸推迟之战统一邯郸之战推迟多少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