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静安区 >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史,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史,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2 21:09:37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旅游理论的建设亟待完善。本文论述了旅游文化的内涵、特征,并初步 探讨了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旅游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的 历史相始终;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中有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 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与此相适应,旅游文化的研究也正在向纵深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亟 待建设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旅游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有重要意义。 一 旅游,在我国先秦典籍中称为“观光”。《易经?观卦》中“观国之光”的 爻辞,就是观瞻一个国家或地区优美的风景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旅游”一词, 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 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 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它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个部分, 是一个人生命系统的开放和拓展,它能导致人们性格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 上说,旅游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相始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 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 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就是西周时穆王西游的故事。据《穆天子传》载,这位意气风发的君王,对当时 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邦羡慕不已,于是率领大批随从,驾八骏,跋山涉水,直达其 向往胜地??西王母之邦,并与西王母作了愉快的会谈。虽然至今仍有人怀疑《 穆天子传》的史料真实性,但也不能断然否认周穆王的这次西游。此外,在《淮 南子》、《山海经》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记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周围未 知环境的探寻和求索的强烈愿望。是早期人类渴望旅游的复杂思维活动的写照。 近现代意义的旅游,肇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 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由于现代化喷气式飞机的应用和国际航线的增加,世界范围内的旅游获 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一个经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低估 的作用。 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 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作为旅游的灵 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 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 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 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经济是旅游得以发展的前提,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旅游虽然不以从事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却以经济形式 表现出来,旅游者为达到和实现他的目的,对旅游过程中的行、吃、住、游、购、 娱各方面在经济上作必要的花费,而且社会也必须为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地相互影 响而成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可以说,旅游是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 社会活动。发展旅游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上海市为例,自1 979年至1994年的16年间,累计接待入境游客1157万人次。旅游外 汇收入215亿万元人民币。1995年,上海旅游业创利达87亿元外汇人民 币,在上海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把旅游活动说成是单纯的 经济活动,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 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旅游者来说,经济 在旅游活动中起保障作用,仅仅是物质条件,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因 此,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旅游。 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 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 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 旅游文化最早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形成之后,就相对独立于社会文 化的各个领域,显露出自己的个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有自己 特定的内容。它覆盖和包罗了与旅游业相关的一切文化事业,文化研究和文化环 境。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 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 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 撞、熔汇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 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 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满汉全席、孔府家宴是食文化;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酒文化;曲阜仿古马车游是行文化;建在树上的 “空中旅馆”是住文化;仿唐歌舞是艺术文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观看杂技表 演是娱乐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 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第三,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 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因此,旅游组织者对旅游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开发水平,往往成为旅游活动成败的 关键。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旅游理论的建设亟待完善。本文论述了旅游文化的内涵、特征,并初步 探讨了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认为,旅游活动的历史与人类的 历史相始终;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中有巨大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 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与此相适应,旅游文化的研究也正在向纵深发展,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亟 待建设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旅游文化的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有重要意义。 一 旅游,在我国先秦典籍中称为“观光”。《易经?观卦》中“观国之光”的 爻辞,就是观瞻一个国家或地区优美的风景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旅游”一词, 最早见于南朝梁沈约的《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从沈诗 看,旅游在当时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览的意思了。从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 间中有目的的活动??到异地他乡去旅行游览。它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个部分, 是一个人生命系统的开放和拓展,它能导致人们性格的补充和完善。从这个意义 上说,旅游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相始终。远古时代,人们为了争取最佳生存空间, 采取了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们在崇拜远方心理的驱使下,怀着对异地 的憧憬,不知不觉迈出了旅游的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就是西周时穆王西游的故事。据《穆天子传》载,这位意气风发的君王,对当时 传说中的西王母之邦羡慕不已,于是率领大批随从,驾八骏,跋山涉水,直达其 向往胜地??西王母之邦,并与西王母作了愉快的会谈。虽然至今仍有人怀疑《 穆天子传》的史料真实性,但也不能断然否认周穆王的这次西游。此外,在《淮 南子》、《山海经》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记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周围未 知环境的探寻和求索的强烈愿望。是早期人类渴望旅游的复杂思维活动的写照。 近现代意义的旅游,肇始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此,人类的旅游活动出现了崭 新的面貌,旅游业逐渐成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由于现代化喷气式飞机的应用和国际航线的增加,世界范围内的旅游获 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一个经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低估 的作用。 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 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作为旅游的灵 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生产 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 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 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经济是旅游得以发展的前提,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旅游虽然不以从事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却以经济形式 表现出来,旅游者为达到和实现他的目的,对旅游过程中的行、吃、住、游、购、 娱各方面在经济上作必要的花费,而且社会也必须为这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进行相应的经济活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地相互影 响而成为一个整体。因此,也可以说,旅游是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 社会活动。发展旅游业,能够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上海市为例,自1 979年至1994年的16年间,累计接待入境游客1157万人次。旅游外 汇收入215亿万元人民币。1995年,上海旅游业创利达87亿元外汇人民 币,在上海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把旅游活动说成是单纯的 经济活动,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组织 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旅游者来说,经济 在旅游活动中起保障作用,仅仅是物质条件,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主要目的。因 此,只有文化介入和沟通的旅游,才能摆脱单纯的旅行活动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旅游。 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 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 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 旅游文化最早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形成之后,就相对独立于社会文 化的各个领域,显露出自己的个性,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有自己 特定的内容。它覆盖和包罗了与旅游业相关的一切文化事业,文化研究和文化环 境。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 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地学、旅游教育学、旅游影视艺术 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 撞、熔汇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和专业,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 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如主要体现在行、 吃、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满汉全席、孔府家宴是食文化;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酒文化;曲阜仿古马车游是行文化;建在树上的 “空中旅馆”是住文化;仿唐歌舞是艺术文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观看杂技表 演是娱乐文化。对旅游者来说,旅行游览、食宿、服务、旅游环境的文化氛围直 接影响着他们的旅游活动。第三,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 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因此,旅游组织者对旅游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开发水平,往往成为旅游活动成败的 关键。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3,上海是什么时候发展旅游业的

一、上海国际旅游业的现状 上海国际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1993年上海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24.84万人,其中外国人85.28万人,比上年增长9.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外国人来沪旅游人数变化相反,来沪台胞93年仅为21.5万人,比上年下降25%,按来沪旅游人数多少排列,前四位国家依次是日本39.97万人,增7.3%,美国8.44万人,增9.7%,韩国4.39万人,增48.5%,法国4.22万人,增27.9%。1993年上海旅游外汇收入45.41亿元外汇人民币(合7.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7%。其中涉外饭店宿费14.28亿元,比上年增6.43亿元。民航客运外汇收入10.54亿元,增加6.40亿元,但是旅游商品销售的外汇收入比上年减少32.2%,旅游商品销售的外汇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也由上年的27.6%下降为16%。去年上海涉外宾馆客房全年平均出租率达到77.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到1993年底为止,上海共有涉外饭店101家,客房2.6万余间,其中星级饭店89家,(5星级7家,4星级9家,3星级34家,2星级29家,1星级10家)。上海现有一类旅行社13家,二类旅行社13家,有通晓24种语言并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1480名。旅游涉外定点商店41家,旅游涉外定点餐馆95家,旅游涉外娱乐场所352处(涉外饭店中310处、涉外餐厅中35处、社会涉外娱乐场所7处)。上海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旅游城市。 二、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上海历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数 从1979年到1988年,从1989年到1991年这两段时间内,上海每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数都呈线性增长。1989年上海旅游业跌入低谷,但只经过两年,这两项重要指标均已超过1988年水平,恢复期比当时预料的要短。说明上海对各国旅游者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近年来,上海旅游创汇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入境旅游者人数的增长率。从1990年到1993年,上海每年旅游创汇增长率都超过30%,特别是1992年达到103.8%,1993年达到43.7%,这样的增长率在全国是少见的。另外1989年上海入境旅游者人数下降28.4%,而旅游创汇仅下降21.5%。这说明上海旅游业结构比较合理,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1993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比上年下跌0.4%,这是一个需要十分重视的信号,它提醒我们,上海必须加倍重视旅游市场促销,否则有可能进入入境旅游者人数的徘徊期,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上海历年客房数与客房出租率 上海1993年接待境外旅游者比1979年增长5.8倍,而涉外饭店客房数增长5.7倍,1979年每间客房平均接待47.1名入境旅游者,1993年每间客房平均接待48.0名入境旅游者,这说明近年来上海饭店业的发展与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是基本协调的。 上海客房平均出租率从1989年的最低点52.9%逐年上升,1993年达到77.8%,表明上海的饭店业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与香港饭店业相比,1993年上海每间客房平均接待入境旅游者48人,而香港为208.3人,上海年均客房出租率为77.8%,而香港为82%,表明上海饭店业的潜力还很大。 3.上海各主要客源国(地区)历年来沪人数 日本是上海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日本客人几乎要占来沪外国旅游者的一半左右。但是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日本全年出国旅游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次,来上海的日本人仅占日本出游人数的3%左右,这说明日本市场潜力还很大。 美国客人历来占来沪外国旅游者人数的第二位。美国来华旅游者大多居中上层收入者,消费水平高。美国是世界旅游市场的最大客源发生地,近年来每年出国旅游人数都超过4000万。随着中国恢香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中美经济合作的加强以及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美国来华人数还应有所增长。从长远观点看,美国和日本应同是上海大力开发的一级客源市场。 法、德、英等西欧市场近年恢复较快,1993年已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西欧市场将日趋成熟稳定。但由于西欧与上海交通相对不便,再加上西方经济仍处于不景气状态,西欧来沪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将会放慢。 随着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与这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周边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已成为上海新兴的客源市场。这是一个与中国有着血缘和悠久文化渊源的特殊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值得大力开发的客源市场。这个市场如果开发成功,将有可能成为上海第二个“港澳台”市场。 港澳台市场是上海除了日本以外的最大客源市场,也是近年来稳步发展的传统市场。虽然93年台湾来沪人数有所减少,但客源结构变得更加合理,这已是一个市场逐渐成熟的表现。尽管“千岛湖”事件暂时会影响台胞来沪旅游,但港澳台市场必将仍然稳步向前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海已基本具备了大量接待各国旅游者的能力,上海国际旅游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三、困扰上海国际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几大因素 上海的国际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国内外一些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旅游创汇来讲,1992年上海旅游创汇8.8亿美元,而北京为10.6亿美元,广东为10.8亿美元。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来讲,上海不到1%,而美国的夏威夷达到60~70%。上海国际旅游业要持续高速发展就必须不断打通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困扰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就会出现新的矛盾。七十年代来,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旅馆奇缺,外国旅游者到了上海无处住宿。八十年代中后期,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交通运力不足,外国旅游者进不来、出不去。九十年代初,因扰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4大因素是: 1.旅游景点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许多省市都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把发展旅游业与发展当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兴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旅游新景点,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发展了当地的旅游事业。如广东建了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江苏建了唐城、欧洲城,北京建了世界公园,但是上海却没有一个能与之相比的新景点。因此境外旅游者来上海仍然只能是游外滩、逛豫园、看杂技、观玉佛,几十年贯制。有的外国旅游者说:到中国不到上海就象没有到过中国,而到过上海再去上海就是“傻瓜”。旅游景点建设滞后使上海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中拿不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成为上海扩大招揽客源的主要障碍。旅游景点建设滞后也使境外旅游者在沪人均逗留天数由1980年的人均逗留3.96天,下降到1994年的2.97天。旅游景点建设滞后已成为当前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旅游商品陈旧单一。 上海是中国工业和商业最发达的城市,是中国的购物天堂。但是多年来上海却没有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旅游商品。因此近年来上海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逐年减少。旅游商品收入是旅游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内进行的对外贸易,直接效益高。一些旅游发达城市都把加强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作为发展国际旅游业的重要一环来抓,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创汇中的比重一般都比较高,象香港占到50~60%。旅游商品陈旧单一,已成为影响上海国际旅游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矛盾。 3.交通的瓶颈作用仍然严重制约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设施落后,运力不足仍然严重制约了上海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以民航为例,上海虹桥机场飞机起降约100架次/天,而香港启德机场为1454架次/天,东京成田机场为600架次/天。由于运力不足,境外旅游者无法大批进入上海。同样,国内航线中,上海到黄山,上海到桂林,旅游者也很难通达。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再加上企业经营机制没有转换,短期行为和部门所有制更加剧了交通问题的恶化。http://wenwen.soso.com/z/q22895886.htm

上海是什么时候发展旅游业的

文章TAG: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史上海上海市旅游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