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嘉定区 > 上海市初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初二物理下册重要知识点 沪教版谢谢啊

上海市初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初二物理下册重要知识点 沪教版谢谢啊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3 02:19:01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初二物理下册重要知识点 沪教版谢谢啊

杠杆,机械能,内能,比热容,功和功率的一些公式和定义
vegvergveg
二力平衡,压力和浮力

初二物理下册重要知识点 沪教版谢谢啊

2,上海版初二物理要点知识有总结的要重点

1.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他的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道理做成。2.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就叫做力的示意图。这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力的作用点),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3.在物体学中,把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它的计算公式是(G=mg),其中g=9.8N/kg)。它是表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4.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在技术上,增大底部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定)性。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一定的压力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7.通过力的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所作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用字母(L1)表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阻力臂),用字母(L2)表示。8.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9.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公式是(F1L1=F2L2);或(F2/F1=L1/L2).10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L1>L2),杠杆平衡时,(F1<F2),这是(省力)杠杆。
进这个网站 自己看吧 http://wenku.baidu.com/view/23d5966a561252d380eb6e39.html

上海版初二物理要点知识有总结的要重点

3,20122013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20122013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4,初二物理上册下半学期知识点

初 二 物 理 知 识 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5,八年级下册上海科技版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物理下期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 一.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F点会聚,F点叫作凸透镜的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虚像或实像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u<f 正大 放大 虚像 三.常用透镜 1.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事项:幻灯片就倒着放。 2.照相机 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放大镜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四.眼睛 从成像的角度讲,人的眼睛可以简化为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屏幕。 明视距离:在距眼25cm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最清楚,因此把25cm的距离叫做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 近视眼:明视距离小于25cm,可配戴凹透镜得到矫正。 远视眼:明视距离大于25cm,可配戴凸透镜得到矫正。 眼镜的度数=1/f×100(f必须用m做单位。)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符号:F 力的单位:牛顿;N 3.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用弹簧测力计)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 二.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 g取9.8N/kg,表示:1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9.8N。 三.摩擦力 1.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增大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减小压力; 使接触面变得光滑。 四.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F1>F2) 五.二力平衡 1.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4.受平衡力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不变。 六.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2.物体操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第八章 一.压力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3.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 4.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向下。 二.压强 1.意义: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3.公式:P=F/S;(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4.单位:帕斯卡。Pa 1Pa=1N/m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牛。 5.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减小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增大压力。 6.减小压强的方法: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三.液体内部压强 1.液体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3) 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内部压强计算工式:P= 4.连通器: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连通器的应用:下水道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器等。 四.大气压强 1.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3.1个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01×105Pa 4.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①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海拔2000m以内,每升高12m,大气压约下降133Pa(1mm水银柱)〕 ②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就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就减小。 ③大气压还与天气,温度等条件有关。 5.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
文章TAG:上海市初二物理下学期知识点上海上海市初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