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嘉定区 > 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各地区环境监测中心有哪些

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上海各地区环境监测中心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22 22:22:03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各地区环境监测中心有哪些

只有一个上海环境检测中心站,下来就是各个区的环境检测站

上海各地区环境监测中心有哪些

2,汪民的重要讲话

汪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动员部署会上要求 精心组织推进大讨论 着力解决重大问题汪民在2009年地科院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积极谋划好地质科技工作发展战略汪民作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动员部署时强调——推动和实现地质找矿工作大发展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提出 构建地质环境工作科学发展新机制汪民在全国地调院院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站长座谈会上强调 建实建强地方公益性地调队伍汪民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指出 不断增强地质调查服务能力汪民在矿评协一届三次理事会上强调 树立忧患意识从严治军部传达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汪民在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上提出 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陆成矿理论汪民在部电视电话会议上通报矿政管理工作情况时指出 2008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资源开发整合工作汪民在北京上海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汇报会上指出 地质工作应主动为城市安全和城市发展服务汪民在龙岩看望地勘职工时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努力实现找矿突破汪民在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视频会商会上指出 努力构建地灾防灾新机制汪民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积极推进国土所规范化建设汪民出席援川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总结会并讲话汪民副部长在芦山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时强调 要做好主汛期与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汪民看望慰问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科研人员时要求 全力以赴做好科技救灾工作汪民在200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尽快拉上地质调查主战场汪民在中国地调局2008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强化内部控制 确保资金安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门联合召开督查动员会,汪民出席会议并讲话汪民在全国铁矿勘查研讨会上强调 以新机制调动铁矿勘查积极性汪民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讲话汪民在海南督察百日行动时强调 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汪民在200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的演讲(2007年11月13日)汪民出席第16期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班并讲话汪民在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五十周年庆祝会上强调 强化创新能力 加快成果转化汪民在勘探所五十周年成果展暨学术交流会上要求 不断推进我国勘探技术迈上新台阶汪民在地勘局长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 主动改革比被动改革好汪民在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项目办公室会议上指出 油气资源评价要围绕国家需要汪民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总结讲话时强调 全力以赴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汪民在中加矿业投资论坛上表示 扩大合作领域 实现共同发展汪民在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第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要求 全面整顿规范矿产资源评估行为汪民:继续推进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汪民:进一步开放国内矿业市场更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合作汪民在全国矿产开发管理培训班上强调 大力加强矿政管理工作首届中国观赏石—矿物晶体国际论坛在京举办 汪民、寿嘉华出席并讲话汪民在甘肃省地矿局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 地质工作者要肩负起重要历史使命第六届国际地质和环境材料分析大会在京召开 汪民讲话汪民在第二届中国矿产勘查论坛座谈会上要求 尽快取得突破性找矿成果汪民在第十四期国土资源管理市长研讨班上强调 必须尊重地质工作规律汪民加强地质工作访国土资源汪民副部长就2006年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工作答记者问汪民在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首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 矿业权评估要完善机制严格管理汪民在促进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 应用循环经济理念 加强矿产资源规划汪民就矿业国际合作提出三点主张汪民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把储量管理纳入矿政管理主流程汪民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论证会上强调 搞好科学论证 力求找矿突破汪民副部长2005年9月21日在新闻通气会上通报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情况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举办 汪民出席并致辞跃向更高层次——汪民就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工作答记者问汪民在全国地质勘查管理座谈会上指出 矿业权管理要依法予以规范汪民在全国煤炭回采率专项检查工作督察汇报会上强调 采取有力措施促回采率提高中国—南非矿业研讨会在京举行 辛瓦纳汪民出席并讲话加强合作,繁荣矿业——在“中国矿业2004”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汪民)

汪民的重要讲话

3,上海嘉定区的环境监测站在哪里

上海市嘉定区环境监测站 单位地址 上海市嘉定区博乐路103号

上海嘉定区的环境监测站在哪里

4,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基本情况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环境地质站)现有从业人员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8人(高级职称者31人,中级职称者80人,初级职称者17人),其他人员22人(见表)。从左至右: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侯小毛、总工程师严学新、党委副书记战伟胜、院长魏子新、副院长陆衍、副院长周甬涛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监测机构及队伍现状表自1990年上海市地质矿产局成立后,上海市环境地质站为其下设的团级单位,长期承担上海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至今;1999年7月,成立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暨上海市环境地质站),承担上海地区地质环境监测、地质调查和研究等工作,隶属上海市地质矿产局,2000年8月~2008年10月隶属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2008年10月至今隶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主要职责是:承担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以及国家和市公益性、基础性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调查和综合研究。为市政府制订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等公益性服务。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负责全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二、监测网点建设情况目前,上海市在地下水环境、地面沉降两大主要方面开展监测工作。(一)地下水监测网建设上海市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始于1961年,至2007年,地下水位监测网络覆盖面积为6340.5km2。地下水位监测点由国家级和市级监测点组成,共有地下水位监测孔352个(国家级64个,市级288个),均处于正常监测状态;地下水质监测孔129个(国家级15个,市级114个),其中轻度淤堵3个,严重淤堵2个。地下水位采用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方法,地下水水温为人工监测。监测工具为万用表、测钟、测绳、自动化监测仪器、普通温度计。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孔、地下水水位、潜水水温采用人工监测每月逢10、20、30日进行;市级地下水监测孔采取人工和自动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人工监测频率为每月3次,自动化监测孔为实时监测。(二)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现有地面沉降监测网控制全市。分别形成由基岩标、分层标、水准点构成和由GPS监测点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其中基岩标和分层标、GPS监测网控制全市,覆盖面积为6340.5km2,基岩标和分层标、GPS监测点监测频率为每年1次,GPS监测站实施实时监测;人工监测的水准网主要分布在城市重点地区——中心城区,控制面积约700km2,监测频率为每年1次。现有各类地面沉降监测点1517个,其中地面沉降监测站21座,基岩标43座、分层标50组、GPS监测点143个,配标地下水位监测孔85个,水准点(Ⅰ)470个,水准点(Ⅱ)705个。三、监测装(设)备配备现状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装(设)备主要包括:地下水自动监测仪48套,其中麦克MPM426型投入式液位变送器46套,美国In-Situ Level Troll500自动水位记录仪2套。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设备共295套,其中步进电机式静力水准仪117套,CCD静力水准仪152套,美国GeoKon4675型液体静力水准仪26套。其他地质灾害监测设备32台,其中GPS接收机16台,水准仪9台,全站仪4台,测距仪3台;各类数据传输处理设备5台;实验室1个。目前,地质环境监测设备质量比较稳定可靠,运行基本正常,数据传输准确及时,数据处理精确先进,实验室测试结果科学可靠。四、信息化建设情况(一)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1.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网。具备对外公布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矿产资源规划、最新城市地质研究成果等功能,地质环境信息的发布,使得公众能及时了解上海地区地质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安全等信息。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现场装置地下水位自动化监测装置同时,通过网站,在宣传地质环境政策法规,树立政府形象,加大公众对地质行业的了解和热爱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已经建立面向公众的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http://www.sigs.com.cn),使所有Internet用户能够访问上海市城市地质信息资源和服务功能。并通过用户授权方式实现不同用户共享数据和差异性服务:普通用户可浏览系统提供的公开性资料;经注册授权的用户可根据权限不同检索、查看甚至下载不同地质数据和资料,使用不同的地质专业服务功能。(二)地质环境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已建各类地质勘查数据库、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数据库、地面沉降监测与管理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各类地质调查成果数据库,具有数据存储、统计、制图等功能;同时建立了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基础数据、图层模式、成果模式的三级管理模式。目前,上海城市地质信息化工作新模式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城市地质数据→城市地质信息→城市地质知识→城市发展价值转换的信息化、网络化、可视化的大型集成三维数字化地质工作环境。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网上海城市地质信息网(http://www.sigs.com.cn)五、主要监测成果和服务1999~2002年,开展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长江三角洲上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掌握了地质环境结构、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地面沉降特征,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地质环境监测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2003~2005年间,与江苏、浙江共同开展“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与监测工作,通过建设长三角地区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统一技术要求,为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监测联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预防信息,地面沉降防治效果显著。2004~2008年,国土资源部与上海市合作的“上海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依托长期的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和勘查成果,对上海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基础和第四纪地质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并在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合理利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地质成果与城市规划紧密联系的重大突破。同时,针对城市生命线安全需求,明确了加强城市生命线地面沉降监测的重要性。2006~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研究工作的开展,可为政府实施区域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减灾防灾提供技术支撑。2007年,“上海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影响研究”,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地下空间开发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六、法制建设1.2006年颁布《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并2006年10月1日实施。2.199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3号令,修正并重新发布《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5,目前在上海做环境检测的地方有哪里呢

在上海可以做环境检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多达百家。具体的可以在上海环保局网站上找到已经在环保局备案的机构,上面有联系电话和地址。

6,全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等级划分与基本灾情

2.1.1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本书所指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根据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或环境造成明显破坏的速度,通常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称为缓变性地质灾害。2.1.2 地质灾害的等级划分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共分为4个等级。其主要依据是:人员伤亡情况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具体分级如下:1)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2)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3)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4)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灾害等级的划分只是以致灾地质体所造成的灾害损失为依据的。它与致灾地质体的规模,比如: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变形岩土体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划分的规模,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巨型滑坡体造成的灾害并不一定就是大型或特大型的。但是致灾地质体的规模与灾害受体(厂矿、市镇和基础设施等)的人口密度、经济价值、人群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措施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型或巨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稀少、没有重要的工程设施,也不一定会造成高等级的地质灾害。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这样的地区毕竟具有高地质灾害风险,或者说具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值得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规划中,在防灾减灾方面给予充分的注意。反之,在中小型致灾地质体分布的地区,如果人口较为集中、工程设施的经济价值较高,也有可能造成中、高等级的地质灾害。因此,在这些地区,对那些中小型致灾地质体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2.1.3 全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灾情2.1.3.1 总体损失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发育、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在我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1995~2003年,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共造成10499人死亡和失踪、65356人受伤、575亿元的财产损失,平均每年死亡和失踪1167人、财产损失64亿元(图2.1,图2.2)。全国有21个省(区、市)82个城市存在较严重的地面沉降。其中,有监测资料的14个城市的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超过6.4万km2。据估算,这14个城市由于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亿元,平均每年27亿元以上。1921~2000年的80年间,仅上海市区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76.6亿元,平均每年2.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943.07亿元,平均每年36.8亿元(据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资料)。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4个省(区、市)已发现地裂缝1232多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7.5亿元以上。图2.1 1995~2003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情况(据2002年和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资料)据全国1999年开展并完成的29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已经查出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4.8万多处,使316万多人和509亿多元财产受到威胁。据粗略估算,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超过16万处,受威胁人口超过1154万人、财产超过2014亿元。图2.2 1995~2003年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据2002年和2003年《中国地质环境公报》资料)2.1.3.2 区域分布情况概述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具有区域性分布规律。就全国来说,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中南地区的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等省,以及华东地区的江西、湖北、福建、江西等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频度最高,危害程度也最为严重;西南、西北地区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的规模往往较大,而东南部地区多发育小规模和浅层的滑坡。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其中又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为严重。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区(带)。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嘉兴-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区,就是地面沉降十分严重且密集分布或断续相连已形成地面沉降区(带)的地区。地面塌陷在岩溶地区和矿山开采地区广泛分布。其中,岩溶塌陷在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岩溶地区广泛分布,且以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5个西部省(区、市)最为严重,这5个省(区、市)内岩溶塌陷的数量可占全国岩溶塌陷总数的78%;矿山开采塌陷则以黑龙江、辽宁等省矿山分布区最严重。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已形成3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2.1.3.3 地质灾害主要成因简述(1)自然条件是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条件区域性和地区性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控制着灾害性地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育的程度和特点。岩土体松散破碎的山地丘陵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具有孕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有利地形地质条件。而其中的降水集中分布区,又往往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地区。暴雨、强降雨或连续降雨是诱发上述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由于降水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总数的65%,而其中由暴雨诱发的又在降水诱发的灾害中占到66%以上。这使得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也大多与年降水量较高、特别是暴雨集中的地区相一致。具有厚度较大的松散沉积物、且其中蕴涵丰富地下水的平原、盆地与河谷地区、岩溶发育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多发区。这是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控制性的又一表现。(2)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灾害的人类活动,突出表现在工程开挖(如修路、切坡建房)、矿山开采、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和石油开采等方面。在山地和丘陵区,修建铁路、公路、房屋等工程,经常采用切坡、削坡等手段整理工程场地,采石、采矿开挖山坡和堆弃尾矿,都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在很多情况下破坏了地面与斜坡的稳定性。这种变化本身,以及在其他有关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足以引发上述灾害。据统计,全国由于上述各种人类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占全国上述灾害总数的50%以上。不合理的地下水抽取、石油开采和矿山地下采空,改变了这些地区的地质结构,是引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的重要原因。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上述人类工程活动的范围和强度正在不断加大,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规划布局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认识不足,使得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增多,形成了地质灾害日益严重的局面。

7,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化学分析做什么

上海市环保局下属的环境监测站的一个分化验室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样品中某物质浓度比如氨氮与之对应的,公众比较熟悉的PM10,就不是化学分析的方法了

8,想知道上海市 上海 pm25检测点在哪

PM2.5值的10个国控点,你离哪个最近?1. 普陀监测站(杏山路317号) 2. 青浦淀山湖站 3. 浦东川沙站(川环南路) 4. 浦东张江站(祖冲之路295号) 5. 浦东监测站(灵山路51号) 6. 杨浦四漂站(平凉路1398号) 7. 虹口凉城站(凉城路854号) 8. 静安监测站(武定西路1480号) 9. 卢湾师专附小站(局门路478号) 10. 徐汇上师大站(桂林路100号) sh.focus.cn/msgview/11740/234672809.html

9,环境监测站是做什么的

1.监测环境污染情况2.对外提供各种监测服务并收费。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主要职能是对全市环境质量包括水和废水、降水、海水、空气、废气、土壤、沉积物、生物群、固体废物、机动车尾气、声学及振动、燃料、光学与辐射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定期向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上级监测站呈报本市环境质量现状;为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与执法提供监测数据;开展社会服务性监测;建立辖区内应急监测网,为辖区内污染事故处理和污染纠纷仲裁提供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工作,进行环境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参加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其他环境科学研究。 设有现场监测室、中心检验室、自动监测室、生物生态室、机动车尾气监测室等职能科室,并设有综合业务室、质量管理室和办公室部门。 说白了如果你找工作刚去就是做化验和搞现场监测的,是属于环保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看当地水平,实验室分析主要是分析水质,从简单的化学方法到价值百万的仪器方法,现场监测主要是监测大气、噪声等等

10,天坑的情况怎么样了

大邑崇州现“天坑” 人为造成   经过省地质工程勘察院4名地质专家反复勘察,“天坑”与地震、天气无关,是一种正常的地质现象   5月27日,大邑新场镇一处水田突然发生地面塌陷,形成“天坑”。三天后,崇州怀远镇的一处水田,同样也发生了地面塌陷,又一个“天坑”诞生了。地震前兆?极端天气?一时间,传言纷纷。   昨日,市地质环境监测站邀请资深地质专家反复勘察这两处“天坑”,得出其形成的初步原因,认定两处“天坑”和天气、地震都没有任何关系。大邑的“天坑”是由于抽取地下水冲走土层砂粒造成的;而崇州“天坑”则是由于附近进行过地震物探勘探,连续爆破使土层变松引起的。   “天坑”处理建议   周围不小于3米的范围内拉上警戒线,竖立警示标志   加强监测,严防附近类似地面塌陷的产生   尽快回填,回填时要避免砂土等透水性较强的土体   回填之前阻挡灌溉水继续流入坑洞中,以免坑洞扩大   记者探访   喷泉过后现“天坑” 数百人参观   在崇州市怀远镇达通村6组,要询问哪块田里有个大坑,几乎人人都知道。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顺着田埂来到大坑处。在一块插有秧苗的水田里,有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坑。周围的田埂上,满是脚印。正在田里施肥的村民老王说,前几天来看大坑的人特别多,有政府人员,还有周围村民,估计有几百人。   老王称,5月30日中午,几个村民正在田里忙活,突然看到这块田里一根水柱冲天而起,差不多有附近电杆那么高。大家觉得很奇怪,跑过去看,就发现田里有一个大坑。田里的水不停地往洞里流,到现在都没停。村里好多人觉得很神奇,纷纷慕名来看,前几天下雨都有很多人来,所以附近田埂上脚印特别多。但是老王却见怪不怪:“这种现象太多了。其他地方还有更怪的呢。”   但村民陈红有些担心,她不敢走下水田到大坑边上去看,只敢站在田埂上,远远地看一看。她反复问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喷泉”和“天坑”。她家的水田离大坑不远,“水漏得快。现在田里灌了水,一两天就现出泥巴了。以前灌水一次要管三五天。”最近这几天,她不敢下水田。“幸好田陷下去那个时候,田里没有人哦,不然可能就有人掉下去了哦。我就怕在旁边的田里走,如果突然又垮了,还难拉上来呢。让胆子大的男人去下田吧。”   大坑所在的水田,是60岁的村民刘秀英家的。她说,大坑里面有多大,谁都不知道。田里的水都流到坑里去了,坑四周的泥也流了进去。她在坑口四周垒起了一圈泥坎,挡住水流。不过,现在她还得每天给田灌水一次,“水消得快”。   坑在水田里,周围也没有竖立警示牌。村民最近都担心调皮的孩子踩进水田里,一不小心掉进坑里。   调查结果   大抽地下水、勘探爆破是祸首   为了弄清“天坑”形成的原因,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特别请了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刘俊贤等4位省内知名地质专家,到2处“天坑”实地考察。   专家勘察发现,两处天坑深度差不多,大邑那处有1.5米,崇州的有1.3米。但这两处“天坑”属于正常地质现象,与地震前兆没有关系。其中,大邑新场镇的“天坑”,是由于常年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砂卵石层中的细粒砂逐渐被地下水带走,这使得砂卵石等颗粒较大物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被架空了。一旦地下水位变化,而5月又是雨季和水田灌溉季节,在地表水不断渗入的情况下,地面因此发生塌陷。其实,此前有拖拉机已经在此处遭遇“陷阱”,但没有引起注意。   至于崇州怀远镇的“天坑”,专家发现,这附近几米内,曾在2007年时经进行过地震物探勘探。当时进行勘探时,施工人员进行过爆破,也使用过钻头钻探。地下卵砾石层的结构疏松了,在一定深度的范围内形成架空。同样由于降雨和水田灌溉的影响,导致“天坑”出现。这个“天坑”产生后,还向外喷出水柱,专家解释,这是由于塌陷后卵砾石层中孔隙体积缩小,地下水流通不畅而导致的。   “其实两处地面塌陷都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地质现象,并不少见。”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出具了初步的建议书,建议坑洞周围不小于3米的范围内都应拉上警戒线,竖立警示标志,防止小孩掉入坑洞。此外,还要加强监测。   专家问答   规范施工行为 避免“天坑”产生   昨日,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刘俊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详细解读“天坑”频现的原因。   问:最近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天坑”,大邑和崇州更是连续产生,有不少市民怀疑是地震前兆,你怎么看?   刘俊贤(以下简称刘):这和地震没有关系,和极端天气也没有关系。雨季是间接性因素。大邑和崇州出现“天坑”的位置经过勘验都不属于断裂带。如果断裂带上出现这种情况,的确值得警惕。但处于非断裂带上发生的地面塌陷,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天坑”的产生是人为造成的,雨水和灌溉水加速了“天坑”产生的速度。   问: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因素引起“天坑”出现?   刘:抽水、放炮都有可能引起地面塌陷。这个不仅出现在农村,城市也有可能发生。工程施工不规范都有地面塌陷的危险。比如说,如果工程施工,降水孔小于一个规定的标准值,就有这种危险。施工附近的地面不仅可能出现塌陷、沉降,也有可能出现裂缝。这次崇州出现的“天坑”,是由于放炮爆破引发的,当年放炮的中心点位离这次塌陷的地面距离仅为2米,“天坑”周围都是有裂缝的,水就顺着裂缝流下去了。   问:如何才能避免“天坑”的频频产生?   答:关键是建设部门应该规范施工行为,比如施工时含砂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施工要提前布置好红线,安全距离是15米,如果离建筑物或重要地段近了,就不应允许动工。   本报记者 赵倩 余文龙   地点 深度 成因 结论   “天坑”1 大邑新场镇 1.5米 常年大量抽取地下水,冲走土层砂粒 正常地质现象   “天坑”2 崇州怀远镇 1.3米 附近地震物探勘探,爆破使土层变松 正常地质现象   相同点 地下卵砾石层被架空,地表水(主要是雨水、灌溉水)不断渗入,地面发生塌陷   鉴定人: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工程师刘俊贤等4位省内知名地质专家
什么是天坑?   天坑(tiankeng)是指具有巨大的容积,陡峭而圈闭的岩壁,深陷的井状或者桶状轮廓等非凡的空间与形态特质,发育在厚度特别巨大、地下水位特别深的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往地面,平均宽度与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的一种特大型喀斯特负地形。   在2001年之前,提及天坑这个词汇,通常特指重庆奉节县的小寨天坑。2005年后,“天坑”这个由中国人定义的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使用“tiankeng”,通行国际。  天坑的成因:  天坑的成因大多分两种,大多是塌陷型(广西乐业天坑群等),罕见的是冲蚀型(重庆武隆后坪冲蚀天坑天坑群等)   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是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的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与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   直至2010年,已经被确认的天坑达78个,其中2/3分布在中国,当然关于天坑的考察、认定和争论尚未停止。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世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中国喀斯特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5%,主要分布于南方的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云南,湖北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区,但喀斯特这个术语诞生于斯洛文尼亚。  天坑的分级原则: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中国的天坑分布在南方喀斯特地区,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峰丛地貌区域。   按天坑分级原则,深度和宽度均超过500米的为超级天坑,全世界仅有三例,全在中国(重庆小寨天坑、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深度和宽度在300米到500米之间的为大型天坑,全世界有16例,中国有9例;深度和宽度在100米到300米之间的为标准天坑。   什么是地陷?   地陷,顾名思义是地面塌陷,地面出现大坑。指地面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的渐进下陷或急剧下沉。其危害也相当严重。 呵呵   地陷的前兆: 1. 井水、泉水的水位突然下降、突然干枯或者变得十分浑浊。 2. 地面鼓起或发生小型跨塌,出现环型裂痕。地下传来土层塌落的声音。 3. 建筑物会倾斜、裂开。湖水、井水中冒气泡、有旋流。 4. 动物惊恐不安,会有异常反应。有些植物也会出现异常现象。城市输水管道或化学污水下渗。
文章TAG:上海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上海上海市地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