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嘉定区 > 苏州要并入上海市,南京要变直辖市了苏州要并给上海

苏州要并入上海市,南京要变直辖市了苏州要并给上海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4-26 09:07:17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南京要变直辖市了苏州要并给上海

是的。另外,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

南京要变直辖市了苏州要并给上海

2,江苏省东南部的10个县为什么都划给了上海市

在之前的一系列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江苏省与周边山东省、安徽省、浙江省之间的区划调整。今天,我们做一个收尾,聊聊江苏省与邻居上海市之间的区划调整。1958年,在1年时间里,江苏省东南部的10个县,被划入了上海市,形成了上海市外围的主体部分。那么,江苏省的10个县,为何要划入上海市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一下上海地区的历展。13世纪后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朝。元朝统一天下以后,由于疆域面积非常辽阔,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区划,已经无法满足需要。为了管理具体方便,巩固对全国各地的统治,元朝把全国划分成了10个行省,例如江南行省、浙江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但元朝的行省制度还处于初创阶段,各方面规划并不完善,存在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由于对地方上放权太多,元朝统治的末期,出现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情况。1368年,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以后,继承了行省制度,但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认真的说,在明朝统治时期,基本上奠定了内陆各个省份的大体区划。例如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江西省等省份的区划,当时已经基本形成了。明朝在名义上拥有南京和北京两个首都,因此,出现了北直隶和南直隶两个直隶地区。其中,南直隶包括了现在的安徽省、江苏省和上海市,北直隶包括了现在的京津地区和河北省。东北地区的清朝入关以后,在10多年的时间里,确立了自己对各地区的统治。由于清朝的首都确定在北京,北直隶改名为直隶省,南京的地位下降。南京改名为江宁府,南直隶先是改为了江南省,到了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又分成了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明清时期,上海地区隶属于松江府,松江府隶属于江苏省。当时,苏州府和松江府属于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没有之一,两个府每年上缴的赋税,占全国的10%左右。当时,在江苏省东南地区设立了分守苏松道,由于岗位至关重要,在朝廷的眼里,这个官职与各省巡抚的地位相当。至于上海,在那一阶段仅仅是上海县,以传统的农耕为主体。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无力威胁,清朝不得不开放了大量的通商口岸,割让了大片的土地。当时,地理位置极佳的上海,就是通商口岸之一,依靠各方面的优势条件,再加上租界的影响,上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截止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在不到20年时间,上海地区在各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上海市的概念。那个时候,上海地区分成了好几个租界和上海县城,仍旧隶属于松江府管理。在20世纪初期的几年,上海已经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以后,我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动荡局面。由于各地军阀忙着打仗,当时的形势非常混乱。在这一阶段,上海地区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行政地位并不是很高。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政权,终于腾出手来处理上海的区划地位问题。1928年,上海被提升为特别市。那个年代的特别市,地位类似于现在的直辖市,但又不完全一样。当时,上海市的管辖区面积比较小,仅仅包括了上海县和宝山县的部分地区,管辖区面积只有490多平方公里,还不如现在的10%。除了上述地区之外,外围其他地区则仍隶属于江苏省管理。在二三十年代,北方的北平市、天津市的情况,与上海非常类似,管辖区仅仅包括市区。对于青浦县、金山县、嘉定县等地的老人来说,进一次市区称为“进上海。”一转眼到了50年代初期,随着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阶段。起初,由于管理大城市的需要,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传统直辖市以外,武汉广州、南京、沈阳等城市,也都曾经是直辖市。在50年代中期,这些直辖市才逐步撤销。上海市是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之一,但管辖区并不大。截止1952年,上海市的管辖面积,只有610多平方公里。换而言之,基本上就是现代上海的几个核心区。从著名的徐家汇往西出发,走一段距离就是江苏省松江专区的辖区(专区属于五六十年代的行政区划,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但专区的面积比较大,当时的专区面积,相当于现在的两三个地级市)。上海市一直感觉自己的管辖区面积太小,不利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因为城市规划,一旦出了自己的辖区,就需要和周围兄弟省份商量,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上海市曾经要求把嘉定、宝山、上海和川沙4个县划分给自己。因此,当时还出现了“嘉、宝、上、川”的说法。鉴于各方面的考虑,上海市的要求一直没有被通过。时间进入了1958年,鉴于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1958年春天,宝山县、嘉定县和上海县等3个县被划入了上海市管理。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同年11月,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南汇县、松江县、金山县、奉贤县、青浦县等6个县和南通专区的崇明县,总计7个县,被划入了上海市管理。加上同年春天已经划入的3个县,江苏省东南部的10个县,在1年时间内,被划入了上海市。由于自身管理的9个县全部划入了上海市,松江专区被撤销,并入了苏州专区。截止1959年,上海市的管辖区面积,达到了6200多平方公里,比1952年的面积扩大了10倍。10个县陆续被入上海市以后,起初仍旧是各个县的名称。随着上海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各个县陆续改成了区,例如青浦区、嘉定区、金山区、宝山区等等。

江苏省东南部的10个县为什么都划给了上海市呢

3,苏州的户口要迁移上海吗

不建议迁移,对于居住来说,上海并不是个好地方!
买房是符合迁上海户口的条件之一,并不是买了房子就能100%迁上海户口的!

苏州的户口要迁移上海吗

4,为什么会有人希望苏州变成上海的一个区

两会之中浮出了一个提议“南京成为直辖市,无锡成为江苏省省会,苏州则全部并入上海”。当然这只是个提议,现在并没有采纳并实施,但是针对这个提议,我个人还是有一些话要说的。 如果苏州并入上海,江苏这个10万平方米的地域还有多大,本来江苏代表提议苏州成为省会,可是上海代表不同意。上海想并苏州和宁波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凭我对苏州人的了解,苏州根本不屑于被上海并入。为什么? 你看看苏州的GDP, 都是依靠苏南模式自己发展出来的 。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苏州将再一次成为区划调整的牺牲者。苏州将很有可能不复存在,至少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划市将不复存在。 我想成为上海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苏州人来说是不愿意接受的,毕竟苏州的 历史 比起上海来是长多了,上海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苏州的管辖地域。了解苏州和上海的朋友一定能感受到两地的文化差异其实是很大的。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说 :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因为原来江苏是民国首都所在地,加之当时全国工作重心几乎都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大庆,山西大寨…完全没有江苏的发展之地,那时的江苏一穷二白!又不允许民营经济的滋生,江苏人哀声载道!诸多位于江苏的著名高校,也受到种种压制,那些年越来越差。到了改革开放,江苏作为沿海省份本以为能获得国家的重视,孰知那时确定的经济区又完全是中国的最南端,广东、福建还有海南!直到1992年国家决定开发浦东也没有考虑到江苏一点点。 不知外省人有没有听说过苏南模式。江苏最终依靠一生的不服输不放弃获得了重生,顽强的屹立在中国东方经济强省的不倒位置!靠的正是我们的苏南模式,家家户户自办工厂,走节约环保型路线,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相结合… 江苏人是勤劳智慧的,确实又是全国最笨的!江苏经济上来的,成为全国第二了!教育依靠自身的努力重获发展了,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上了新的层次了,综合实力全国第一了! 。 这个说法有些离谱了。 但苏州下辖的昆山划成上海一个区,倒是有不少人猜想。但也非常不现实。 原因在于,上海已经很大了,而且,如青浦和浦东以东还有大面积没有开发和等待改造的区域。自己还没有把锅里的饭做熟,还要把别人桌上的菜端走,这种事说出来丢人。 当然,即便昆山愿意给上海当干儿,也得它亲爹江苏省点头才行。但,昆山出去了,江苏就少了一个第一头衔,肯定不答应。 苏州人当然不愿意成为上海的一个区,但从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苏州越来越靠拢上海,和上海越来越相似。 下面从数据层面展开来说,不是从人文习俗上说。因此说的是经济行为,不是具体的个人行为,不喜勿喷。 1 大都市圈时代,苏州正在努力使自己融入上海,成为上海的一个组成部分。 4月10日,苏州增开了一趟到上海的早通勤高铁。每周一到周五早上6:53从苏州发车,32分钟以后,就抵达上海。 时间再往前推移,2月25日,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未来将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连接。 不仅如此,有部分苏州当地人有这样的观念: 而实际上,金融、 旅游 正是上海的优势产业,苏州人也想做这两个产业,这说明苏州人普遍有一种融入上海的心愿。 这种心愿的迫切程度,在各项经济数据中体现得甚为明显。我们在研究这些数据时,不由得想到一个场景: 苏州就像一位多情女子,在很努力地想嫁给上海这位大哥。所以我们研究所好意地称苏州为一座“温柔之城”。 当然,这只是在大家都看得到的表象层面。 要真正了解一个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我们来说,就要用到“ 城市价值冰山理论 ”。 它说的是, 一个城市的价值,如同一座冰山,能看到的那部分,比如城市的行政地位、GDP、居民收入、房价等等,只是城市的价值体现。 真正决定城市价值的,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城市的产业及人口。 那么,在产业和人口上,苏州是否也在努力向上海这个中心城市靠拢呢? 2 第一,产业。 十年来,上海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46.59%,降至29.78%。 作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蛋黄城市,上海将很多工业发展机会辐射到了上海圈的蛋白城市,如苏州、无锡等地。(“楼神”注:都市圈中心城市称为蛋黄城市,除中心城市以外的圈内外围城市,称蛋白城市) 从上面“楼神”图表中可以看到, 苏州一方面积极承接上海辐射过来的工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向上海靠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可以看到这几年,苏州的第三产业比重,从2008年的34.56%,上升至2018年的50.8%。 其实,苏州早在201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过了50%这条分界线,达到51.2%;只是这几年三产比重始终在50%这个水平上反复挣扎。 作为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七的地级市,苏州已经是全国最牛的地级市了,还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为什么要纠结于三产比重呢? 这是因为, 苏州作为上海圈的蛋白城市,不怎么甘心只做代工厂。似乎,它真正想要的,是成为上海的一部分。 你们可以看看苏州现在的细分产业结构。 2017年,在支柱产业上,苏州已经表现出和上海的一致性。 上海当前的支柱产业是工业(27%)、批发零售业(14%)以及金融业(17%),三个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59%。 而苏州的支柱产业也是工业(44%)、批发零售业(13%)以及金融业(8%),三个产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65%。 苏州做到今天的成绩,是非常不易的。 要知道,十年前,苏州的工业比重是60.4%,批发零售业比重是9.5%,金融业更少,只有3.9%。 当然, 苏州的转型升级,少不了上海的辐射和溢出的效应。 这里,我们可以用区位商来看出这种效应。 区位商,是一个区域经济学里的概念,是指某区域中某行业的占比,和全国该行业占比相除所得的商。区位商大于1,表明该地区专注于该行业;区位商越大,专业化优势越明显。 看下面这张“楼神”图表: 在工业上,上海的区位商不到1,也就是低于全国水平;而上海圈的蛋白城市则达到了1.28,较全国更为专业,这也就说明上海将工业辐射到了周边城市。 这其中,苏州在工业上的区位商比其他蛋白城市更高,达到了1.32,也就说明苏州比其他城市的工业化水平更高。 同时,在批发零售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上,上海的区位商都远高于1,并且将这种专业化溢出到周边的蛋白城市,使得这三个产业也成为了苏州的优势产业。 在金融业上,苏州的区位商刚达到1,也就是刚好能够自给。 这样比较分析下来,你们可以知道,苏州一直在努力成为上海的一部分,一方面倾力承接消化来自上海的辐射和溢出;另一方面,也依靠自身不断地调整和转型。 看来, 在上海都市圈诸多蛋白城市中,苏州有望成为最紧密城市。 3 第二,人口。 事实上,产业结构决定就业人口结构。 从上面“楼神”图表中可以看到,尽管十年过去了,上海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了17.32%,但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还是保持在30%的水平上,只下降了6个百分点左右。 苏州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了15.71%,但就业人口还是保持在60%的水平上,只下降了4.5个百分点。 这就说明,虽然过去十年苏沪两地的产业结构有大幅调整,但 之前的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就不太明显。 另一方面, 因为工业和批发零售业都是大量吸收劳动力的部门,这就决定了其从业人员是以体力工作者为主的 ,而不需要过多脑力工作者。 这里没有苏州的数据,仅以上海为例。 2017年,上海的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达到27.4%,工业就业人口为336万;批发零售业的比重为14.3%,就业人口为240万;金融业比重17.4%,就业人口35.5万。 可以看到,尽管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比批发零售业更高,但就业人口仅是批发零售业的15%。 对工业、批发零售业占比高达56.8%的苏州来说,其就业人口更是呈现出以体力工作者为主的局面。 但这样的就业结构,对于想要积极融入上海的苏州来说,是不理想的。 因为上海脑力工作者在就业总人口中的占比远高于苏州。因此除了调整产业结构,苏州还加大了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力度。 以金融业为例。2016年,苏州金融业从业人口为7.5万;到2017年,这个数字飙升到15万人,增长100%。 此外,为了融入上海,在上海控制人口规模的时候,苏州加大了流动人口的落户力度。 毕竟,城市发展离不开人口。而中国自2010年开始,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就不再增长,因此苏州抢人,势在必行。 不过很多人都被表面上的数据迷惑了。看下面“楼神”图表: 可以看到,苏州的常住人口增量和上海一样,从2011年开始不断下降。 上海毕竟是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还有所反复。苏州则是从2011年开始,常住人口增量就稳定在2-3万人上下。 但,我们不能忽略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量(户籍迁入人口-户籍迁出人口)。 可以看到,苏州这几年,特别是抢人大战开始之后的2016、2017年,户籍人口增量反超上海。 这说明, 苏州为了成为上海的一部分,在城市人口结构上也努力向上海看齐,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人口结构,还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此外,因为上海人口规模太大,苏州这几年都在努力落户人口,为上海圈后续发展储备大量人口。 4 总之,不仅从你能看得到的表面,苏州在积极向上海靠拢,融入上海;在你看不到的层面,如人口和产业上,苏州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成为“上海”。 产业和人口,则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基本价值。当两个城市,从产业到人口变得相近,也就真的近似为同一个城市了。 这样研究下来,苏州真就像一位多情女子,在很努力地想嫁给上海这位大哥,我们研究所称它为“温柔之城”,确有道理。 在当前中国掀起的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中心的新一轮城市化浪潮中,作为上海都市圈的蛋白城市,苏州这么做,无疑是正确的。 来自公众号“楼神” | 人文经济学 苏州的报恩寺和北寺塔是姑苏城名景之一,由三国时东吴孙权为母所建。苏州城己有二千五百多年 历史 ,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 历史 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近现代发展迅速,成为国际名城。上海、苏州相邻,相益得彰,互为增彩!在经济大潮的涌动下,齐心合力、文化、人文、经济、古典园林及青山绿水,必定为上海、苏州加分,更上一层楼!让苏州、上海人都快乐地幸福地迈向小康 社会 !一个苏州小百姓的心愿! 把苏州并入上海,上海肯定愿意,战斗力倍增50%,南京肯定愿意,首位度再无对手,无锡愿意,终于可以与上海接壤,杭州愿意,从此天堂里只有西湖,甚至苏州市民也愿意,至少孩子高考战斗力提升50%。问题是,把一个千年古城,苏南和吴文化的标志给干掉了,请问哪个同志敢背这千古骂名。 苏州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苏州人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往日的荣光,不会短视的成为上海一个区的。 自贸区,国际机场和高铁全国枢纽 ,苏州今年的三板斧无一不是为了摆脱上海的影响,自成体系。 不可能的,上海也吞不下! 苏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苏州, 历史 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苏州,风景优美,富甲天下。苏州,吴侬软语,美女如云。。苏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苏州,评弹苏绣,鱼米之乡。苏州,既有 历史 的厚重,也有现代的 时尚 。苏州,两千多年的 历史 文化名城。苏州,中国人文, 历史 ,经济等领域最璀璨的明珠。把苏州并入上海,除非脑壳进水了。 完全错误的观念。上海人和真正的苏州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不同(上海是三教九流”),无奇不有,苏州是有几千年的文化 历史 底蕴的城市,上海只是有百年的 历史 的城市,上海就像爆发户,苏州就像稳稳妥妥的过自己日子的“小家碧玉”与世无争”……

5,苏州无锡南通嘉兴湖州将并到上海这是真的吗

想想都知道是假的嘛,无锡和湖州两个地方分属两个不同的省份,且没有与上海接壤的,怎么可能啊?不过好像听说他们上海正在研究将南通的启东部分地方划入上海市崇明县管辖,但这现在也只是说说而已!

6,苏州户口目前要去上海上班如果两地都交社保和医保到时候可以合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可以转移接续,累计计算缴费年限,但是重复缴费部分要退账,重复缴费月数要剔除,因此没必要在两地同时缴纳社保。在上海上班,就只交上海的社保即可。社保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目前,外省市城镇户籍人员,在上海工作,单位给交五险;外省市农村户籍人员,从2011年7月起,在5年过渡期内,单位给交三险: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
文章TAG:苏州并入上海上海市苏州要并入上海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