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嘉定区 > 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还是三藏说的

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还是三藏说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12 19:45:57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还是三藏说的

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说的,唐三藏仅仅是把它从古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文。 大乘佛法目标是成佛,是自度度人,乃至普度众生;小乘佛法目标是阿罗汉,是自度。 无明就是无始以来的烦恼。我们说,人本具佛性,烦恼本来是没有的,只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而使佛性不能显现,从而烦恼不断。所以,从人的本来面貌看,无明是没有的,这就是无无明。既然无明本来没有,所以也就没有无明的消失,即无无明尽。 老死是人迷失了本性,即佛性,才堕入轮回,从而有了生死。和上文的意思一样,人本来没有生死(即老死),所以也就无所谓老死,和老死尽。 十法界是指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个众生法界)和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法界里的佛,还不是我们常说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一真法界的究竟佛。
大乘小乘,是佛为度不同根性的众生所说,大乘自利利他,小乘自度。
释迦摩尼佛说的。

大乘佛法是释迦牟尼还是三藏说的

2,什么是大乘佛法

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 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
阿弥陀佛

什么是大乘佛法

3,什么是大乘佛教

自利利他菩萨们的学校
是佛教中的其中一个宗派....大乘是梵文Mahayana的译文。Maha(摩诃)是大的意思,Yana则是乘,也就是交通工具,是印度佛教对教法的习惯称呼,按字面翻译就是大教法。从基本信仰上来讲,大乘佛教不象小乘佛教那样认为现世界只能有释迦牟尼一个佛,普通人通过修证只能达到出离轮迴,至于涅槃的阿罗汉果位;而是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释迦牟尼也并非实体的佛,而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现在佛在人间的应化之身,是向世人揭示证悟之道的一个「模板」。世人只要按照释迦牟尼的教诲去修证,就能够达到佛果。在修证上来说大乘佛教视只求自身了生死、脱轮迴、离烦恼的小乘为「自了汉」,认为这只是最低浅的认识;大乘认为要想成就佛果的话,不但要有自度的决心,更要有度人的决心。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必须是一方面通过思辩、禅修获取无上的智慧;一方面以利乐众生的慈悲心行种种助人、度人的善行,也就是所谓的「悲智双运」。只有这样才能证得最后得无上果位,成为佛。在理论上来说,大乘佛教也否认小乘佛教「我无法有」的观点,而认为「我法无」。也就是说,佛法本身也是不具自性的缘合物,法的本性也是空的,但是在法性本空这个问题的解释上,大乘佛教内部的中观论派和唯识论派也有比较大的差异。
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导一切生就是大乘佛教
大乘: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

什么是大乘佛教

4,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是什么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bu......zhi.....dao.....嘿嘿
大乘法与小乘法没有分别是修学者的心态问题明白吗,菩提心是成佛之本,有了这个心还分什么大乘发小乘法!请您研究研究
法无区别,心有区别。
想法 理念上 有不同 小乘把戒律放在第一位 干什么事情 都不能破戒 这是根本 大乘 相对 宽松一些 在戒律的基础上 还重视饶益有情 就是 如果破戒了 但这破戒 完全是为了他人利益而破 是没有问题的 再就是 修行依据的经典 有所不同 小乘以 阿含经等等为主 在中国 小乘发展不兴盛 主要是有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说 代替了小乘
大乘能成佛,小乘不能!小乘只管自救,大乘管救一切生灵!大乘圆满无碍,小乘还有些固执!
文章TAG: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佛法释迦牟尼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