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嘉定区 > 上海市功能区分析,上海主城区体系

上海市功能区分析,上海主城区体系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25 03:26:32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上海主城区体系

法律分析: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扩大生态空间、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条件,提升主城区功能等级,完善新城综合功能,促进新市镇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要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在上海市域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覆盖全域。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主城区体系

2,上海哪个区发展潜力大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 科技 创新中心,上海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其2018年的GDP达到了3268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上海陆地面积约6340平方公里,下辖有16个区。上海哪个区发展潜力最大?我认为当属浦东新区。浦东新区是上海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其陆地面积约1210.4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第二大区。浦东新区经济发达,是上海经济实力最强的区。以2017年数据为例,浦东新区GDP达到了9651.39亿元,高居上海各区之首,是第二名闵行区的4倍多。2018年浦东新区GDP成功突破万亿大关,是我国首个GDP破万亿的新区。浦东新区有上海最多的知名建筑,比如傲立在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还有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这些知名建筑都坐落在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地区。上世纪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当中浓重的一笔,浦东新区目前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在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上海浦东新区占有重要地位。要说哪个区最有发展,这要整体来看,不能只是片面看哪个区。 目前上海各区情况比较分明,处于市中心的黄埔徐汇等区趋于饱和,又受地方拥挤地量不足的限制,几乎不会有快速的改变,但毕竟是市中心,是上海的心脏,无论哪个区的发展都只会为中心加分。 浦东新区是上海最先发展起来的区域,地域较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但是上海不能只是把浦东新区发展成巨婴而造成整体的不平衡,所以浦东新区的发展也会放缓。 这样,上海的一些副中心将是上海成就世界级城市的动力。所以上海把宝山,青浦,嘉定松江等各区域按照各自特点分工发展。目前看来,作为上海后花园的青浦区潜力比较大,大虹桥和长三角一体化都是国家战略,而且青浦水源较好,土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又连接江浙,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比较受限制的就是交通问题还有待改进,去市区还是不太方便。 闵行区发展比较成熟,位置也优越,又离市区比较近,交通方便,设施完备,所以闵行区也不会进行太大的改造。 嘉定区和松江区也会加快发展的步伐,以达到各外围区的平衡。 至于金山区和崇明区发展的空间有限,金山区环境污染比较厉害,崇明区离上海较远,也会限制其发展。 总体来说,上海必定还会走以中心为主,以副中心重点镇为辅,加快几个翅膀的发展。 目前上海市共辖16个市辖区,分别是浦东新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 浦东新区最高首长的行政级别是副部级 其他区的最高首长的行政级别相当于正厅级 浦东新区行政面积1210平方千米,仅次于崇明区的1411千米; 浦东新区面积占全市1/5,常住人口占全市1/4,GDP占全市1/3,进出口总额占全市2/3,是上海、中国乃至亚洲的金融中心,浦东又以金融为核心,以第三产业为基础,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从行政级别、面积、经济规模、产业支持,浦东新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上海持续发展的龙头 从目前来看应该是浦东新区。因为浦东新区有如下几个优势: 1.政策优势:浦东新区首先是经济开发区,而且是中国首批自由贸易区。可以说是中国政策倾斜最大的地方。在中国发展政策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2.对外通道优势:上海的海陆空对外通道浦东占其二,在火车东站建成后将形成海陆空全方位的对外连通体系。同时浦东机场做为中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机场、洋山港-中国最大集装箱港将与铁道体系形成空铁联动和海铁联动的格局。优势明显。 3.产业布局及规模优势:浦东新区在布局之初就是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结构合理,高 科技 行业占比高,三大三新增速快于新区平均水平。甚至于第一产业-农业也有南汇水蜜桃这样的明星产品。尽管有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但在整个上海来说是很小的。 4.土地优势:浦东新区是上海面积第二大,仅次于崇明。还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储备,这是发展的基础。(这其实也是深圳的劣势)甚至可以向海借地! 5.人力资源优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早就是 历史 了,现在的浦西一张床不是不要浦东一间房,是换不起。现在浦东人口是上海第一大,同时也有足够的住宅用地资源。发展空间足够多。 以上这5点是浦东发展的基础,也是上海绝大多数其他区所不具备的。就是从现在的名义GDP增速也是上海靠前的。 因闸北区于2015年并入静安区,2016年崇明县撤县设区,目前上海市下辖16个区 。按历来较为普遍的市郊划分标准,上海市各区中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和杨浦7区为中心城区,除浦东新区外的其余8区为郊区,浦东新区因其特殊性,本文未将其归入中心城区或郊区。 1、根据《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划分为都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优化区、新型城市化地区和综合发展生态区。其中,都市发展新区指浦东新区,定位为全市“四个中心”及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和国家改革示范区;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和闵行区,主要目标是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新型城市化地区包括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在重点工业区优化提升产业能级;综合发展生态区即崇明区,以休闲、生态居住为特色。2、从经济增速看,上海市下辖16个区中,2018年经济增速高于上海市平均增速(6.6%)的区有6个,按增速降序排列分别为浦东新区(7.9%)、长宁区(7.6%)、金山区(7.4%)、杨浦区(7.1%)、松江区(7.0%)和静安区(6.9%);黄浦区和徐汇区经济增速和上海市平均增速持平,其余8区经济增速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其中虹口区(5.9%)、崇明区(5.5%)和宝山区(5.1%)增速相对较低,在6%以下。其中,杨浦区、奉贤区、普陀区、金山区和黄浦区增速分别较2017年提升2.0个、1.8个、1.7个、1.4个和0.4个百分点;闵行区和松江区增速较2017年持平;其他区经济增速均较上年下滑,降幅在0.1-2.4个百分点之间,嘉定区增速下滑最为突出。3、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10]看,上海市下辖各区中除崇明区外,其余各区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水平(6.46万元)。16个区中7个区在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13.50万元)以上,降序排列分别为黄浦区、长宁区、浦东新区、静安区、徐汇区、嘉定区和杨浦区;其余各区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其中普陀区、奉贤区、松江区、宝山区和崇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上海市平均水平的60%。整体看,中心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普遍高于郊区,但普陀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12位,属中心城区中最低;嘉定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6位,属郊区中最高。 4、从各区产业定位看,2018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产业地图》,提出构建“一心一环两带多区”的产业总体布局,行业布局上重点聚焦融合性数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其中,“一心”即都市高端服务核心区,包括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等区,重点发展以金融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一环”即中外环融合性数字产业发展环,中外环附近地区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融合性数字产业;“两带”即嘉青松闵、沿江临海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其中嘉青松闵包括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四区、沿江临海包括崇明、宝山、浦东、奉贤、金山五区,重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多区”即产业重点区域,旨在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 综上,浦东新区的发展潜力最大。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陆家嘴CBD、迪士尼 旅游 区闻名全球;浦东新区2018年人口达到560万,GDP总额10460亿元,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2313亿元(占全市18.3%),浦东各项经济数据均在全市各区中遥遥领先。 其他区不敢妄评。我住嘉定,来说说嘉定吧。 一,人文建设。嘉定历来是上海的 科技 城,注重人文发展。这个地方的人民内敛、朴实、有文化底蕴,有 历史 渊源。象之前的陆俨少艺术馆、孔庙,后面又新建有嘉定博物馆、嘉定图书馆、保利大剧院等一系列标杆性文化艺术建筑,说明这个区的建设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于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打造。二,嘉定新城的逼格。嘉定新城是上海重点工程之一,"十米①林,百米一湖"的布局风格,使这个嘉定新城成为"群贤必至,少长咸集"的热点。穿行在嘉定新城的几条南北大动脉,阿克苏路、裕民南路、永盛路,处处绿树成荫遮天蔽日,公检法大楼,保利大剧院,希尔顿大酒店掩隐其间。远香湖潜伏在新城的东北角,横贯南北,东倚沪宜公路,西连阿克苏路,北起白银路,南衔天祝路,湖水清澈,环路静幽,晨练、散步、嬉耍、垂钓,各得其乐。我去过松江新城,临港新城,青浦新城,跟他们车喧马啸人流如织店铺林立的"盛况"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嘉定新城更类似于佘山脚下的神秘墅群,听不见城市的喧嚣,看不到吵闹的市井,宛如一个淡看闲云野鹤的贵妇,或是成熟深沉的中年男子,默不作声地彰显它的魅力和实力。与此同时,嘉定新城新建有实验幼儿园,新城幼儿园,华师大二附中(初中)、德富路学校(小学初中)交大附中(高中),还有瑞金医院北院、肿瘤医院,教育医疗并举,为新城的品牌又斩获不少的加分项。 当然,嘉定还有其他方面的谋局和特色。我只是从离我最近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地方。 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有些地方可能更注重于眼前眼下,大搞快上;有些地方可能更注重于立足长远,打造宜居环境。而嘉定可能更侧于后者。 金山人,披着上海人的外衣,过着贫困地区外地人的生活,享受着后娘养的待遇,实在可怜! 浦东和青浦 懂的人自然懂 我只知道发展潜力最小的,金山,上海把它遗忘了,规划中只有金山没地铁。 我认为是奉贤,因为那里鸟不拉屎,冬冷夏热,水深火热,要什么没什么,而且肯定全是刁民,所以随便一开发就能提升好多

上海哪个区发展潜力大

3,什么是城市功能区

城市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集中地反映了城市的特性,是现代城市存在的一种形式。 城市的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特性,城市的能级越高,对城市功能区的要求就越高。城市功能区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细分的结果。本部分对功能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有: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充满活力的特色功能区 ; 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和体现 ;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要点: 1、 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2、 功能区具有极高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有较强的社会经济效应;功能区间的竞争是现代区域竞争的主要形式。 3、 具有特色的经济功能区是城市经济功能细分的结果,由特色功能区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 4、 各具特色的功能区范例。 5、 具有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一、功能区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载体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早期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经济和非经济的)的依赖日渐增强,客观上要求社会物质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实现多种社会功能集成的“城市”由此产生。 一个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代城市,是由多个特点清晰明确的功能区组成的。城市的职能就是由这些功能区充分地发挥自己作用来实现的。从动态的角度讲,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过程是产业或者城市功能要素在特定的城市空间集聚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城市政府对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功能的布局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城市功能区的四大特性 城市功能区,是能实现相关社会资源空间聚集、有效发挥某种特定城市功能的地域空间,是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 城市功能区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城市功能的载体 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是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形式,是现代城市运行的方式。城市是由多个功能区有机组成的,城市的功能,就是所有功能区功能的集合体。产业集聚和功能优化是城市功能区的本质特征,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所承担的主要功能,确保自己所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也使整个城市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础上进入更高的运行层次。 2、明显的聚集效应 聚集效应来源于企业的外部经济和范围经济,正因为聚集能降低彼此运行的成本,提高运营的效率,所以产业组织或产业群在地域上的聚集构成了城市空间的结构形态。城市的集聚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资源转换中心,将汇集和吸引的资源转换成各种产品、货物和信息知识产品;二是价值增值中心,在资源要素的转换过程中,创造出新价值;三是物资集散和流转中心;四是资金配置中心;五是信息交换处理中心;六是人才集聚中心。 城市功能区的聚集效应表现为与核心功能相关的社会资源的密集分布,即表现为对诸如人才、信息、资本、物质要素、技术等社会资源的高势能吸纳和高效率利用,是城市集聚效应的最集中的体现,可以在相对有限的地域空间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产出。 3、辐射扩散效应 城市功能区通常具有较强的辐射扩散能力,相关区域、相关产业都会受其影响。功能区的辐射扩散功能在于:一是扩张自身市场性权利的作用范围;二是构筑更大空间的集聚协作体系;三是扩散功能区的优势能力,如技术、管理、观念、资金等,向周边地区渗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但这种扩散能力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与行政区和居住区等非经济功能区相比,产业区、商务区等经济功能区具有更强的辐射扩散能力,会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演化与发展。 4、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 经济功能区的主导产业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多层次、长产业链的特征,经济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表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区域主要的收入来源。如以电子、电讯为主要产业的渥太华电讯谷(加拿大),以高科技产品及元器件发明生产为主要产业的班加罗尔(印度),都处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领先位置,而且在功能区内拥有研发、生产、贸易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表现出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扩散能力。非经济功能区的高效益反映在社会效益上。行政功能区内行政机关密集,方便处理社会事务,提高了城市运行的效率。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更加依赖功能区产业群的创新动力,更加依赖由功能区作为载体的区域竞争力。由功能区形成的独占性比较优势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打造强势经济功能区、确定地区经济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发挥比较优势,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寻求超常规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加快,土地资源变得紧张,用地功能竞争激烈,城市内部出现了工业、商业、行政、居住区前所未有的功能区空间布局结构。越来越多的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城市结构提出各种理论,解释城市结构的发展过程和形成方式,解释功能分区的特点和分布规律。正是功能区的出现和发展,才促进了城市结构的优化。因此城市结构的特点,就是一个城市内部功能区分布和发展的特点,而从功能区的角度进行研究,城市结构理论也就是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和发展理论。 归纳起来,基本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 同心圆模式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于1925年最早提出同心圆城市地域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城市以不同功能的用地围绕单一的核心,有规则地向外扩展形成同心圆结构。 这一理论实质上是将城市的地域结构分为中央商务区、居住区和通勤区三个同心圆地带。中央商务区主要由中心商业街、事务所、银行、股票市场、高级购物中心和零售商店组成。中央商务区的外层是居住区。而通勤区位于居住环境较好的郊区,分布着各种低层高级住宅和娱乐设施,高收入阶层往返于城郊间的通勤区。 北京建国来的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基本上是同心圆模式,内城是整个城市核心地区,居住区大量分布于二环到五环之间,而远郊地区则分布着别墅、townhouse等低密度住宅。但北京的同心圆模式没有特别清晰的功能分区,核心地区聚集着城市的多种功能(行政中心,历史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商业中心等),而由于时间距离等原因,城郊间的通勤不是富有的远郊居住者的主流选择。 扇形模式 美国土地经济学家H?霍伊特通过对142个北美城市房租的研究和城市地价分布的考察得出,高地价地区位于城市一侧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扇形范围内,成楔状发展;低地价地区也在某一侧或一定扇面内从中心部向外延伸,扇形内部的地价不随离市中心的远近而变动。 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也就是说,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质一旦决定,随着城市成长扇形向外扩大以后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按照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城市地域结构被描述为:中央商务区位居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由于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租金的过渡,高房租却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低租金区开始向郊区成楔形延伸。 多核心模式 美国地理学者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在研究不同类型城市地域结构情况下发现,除了CBD为大城市的中心外,还有支配一定区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这些核心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1) 某些活动需要专门性的便利,如零售业地区在通达性最好的地方、工业需要广阔的土地和便利的交通。 (2) 由于同类活动因素集聚效果而集中。 (3) 不同类活动之间可能产生利益冲突。 (4) 某些活动负担不起理想区位的高地价。 他们认为,越是大城市,核心就越多,越专业化。行业区位、地租房价、集聚效益和扩散效益是导致城市地域结构分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中央商务区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但却是市区交通的焦点;批发和轻工业区虽靠近市中心,但又位于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居住区分为三类,低级住宅区靠近中央商务区和批发、轻工业区,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常常偏离城市的一侧发展,而且他们具有相应的城市次中心;重工业区和卫星城则布置在城市的郊区。 北京目前和今后的发展更倾向于这种多核心模式。CBD、中关村、金融街等几个具有明显聚集扩散效应的功能区,足以成为城市的区域核心。多核心模式是城市功能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不同资源环境满足不同城市功能的结果,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三)经济功能区与非经济功能区 功能区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根据与经济的相关程度,分为非经济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 非经济功能区是指行政区、居住区等与产业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聚集区域。 经济功能区是一个区域的核心发展能力所在。经济功能区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和聚集扩散能力。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功能区不仅要满足本城市的功能需求,而且会在更大区域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满足区域乃至全球化不同经济功能的需求。 按照主导产业的不同,经济功能区可细分为产业区、商务区、商业区和旅游区等。 二、充满活力的特色经济功能区 特色经济功能区是在各经济功能区基础上,以具备某种鲜明特色而获得独占性比较优势和发展能量的经济功能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区的进一步细分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根本上说,这种区域功能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竞争激化、市场细分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 特色经济功能区已经在我国的经济土壤中萌发成长。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它们充满了活力和竞争力,表现出极强的生存优势。 (一)特色产业区 特色产业区是产业区发展细化的结果,是某种新兴或强势产业集聚发展、规模膨胀在空间上和经济上的体现。北京最典型的特色产业区就是中关村,作为特色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赋予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力。 特色产业区在西方国家发展要更早更成熟,如美国的硅谷。 1951年位于美国旧金山市南面圣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斯坦福大学在其校园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园——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Research Park)。斯坦福研究园最后发展成美国最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区——“硅谷”,聚集了惠普、英特尔、苹果等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硅谷拥有极强的创新和发展能力。很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技术产业和产品来自于此,三次技术革命——70年代的半导体、80年代的PC,90年代的internet,也都发生在硅谷。硅谷及其周边上市科技公司的总市值高达5000亿美元,逼近整个法国股票市场的总和。硅谷仅电脑和半导体的生产制造,就占了美国工业成长的45%。 特色产业区需要发展环境的支持。举例说,高新技术产业区如果没有科研和人才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环境,将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健康发展。 特点: 1、一定的产业集聚基础。 2、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产业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等。 3、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 4、较完善的市政交通、商务配套设施。 5、创新文化的大行其道。 (二)特色商务区 现代经济生产要素向高级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高级化、专业化的服务业在国际城市高度集中,导致对商务办公空间的需求迅速增长,工业化时代形成的“生产型”城市地域结构向“服务型”城市转化。由区域政府主导开发的中央商务区常常以城市副中心的形式出现,不仅形成了现代商务活动的聚集区,也分化了过于集中的城市空间结构。 20世纪70年代起,原先高度集中在中心商务区的商务办公活动开始分化,城市空间结构也呈现出多中心模式或网络模式发展的趋势,特色商务区应运而生。特色商务区,是面向更狭窄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环境、设施及服务的商务区。 与普通的商务区相比,特色商务区内的主流公司在主营业务、公司规模、公司性质、技术水平和人才需求等方面更具关联性或相似性,有着比较一致的环境需求。 北京的金融街大体上可以看作为一种特色商务区。在金融街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聚集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以及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保集团、平安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等国家级金融机构和中国电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网通公司等300多家著名企业,基本形成了以金融机构、通讯、网络公司为主,法律、咨询、评估等配套服务机构为辅的新的金融商务区。 特点: 1、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基础; 2、良好的商务环境,处理大量信息的通讯网络能力; 3、积极的产业政策与制度环境; 4、便利的内外部交通; 5、龙头企业聚集和高度集中的专家队伍及专业人才; (三)特色商业区 特色商业区,是一种特殊的商业活动区,具有某种鲜明特色,并且这种特色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不可替代性。 从产生特色的原因看,特色商业区又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环境特色型 顾名思义,这种特色商业区的不可替代性来自其独一无二的环境和区位优势。如有着悠久传统和黄金位置的王府井步行街,营业面积31万平方米,年销售额40多亿元,是北京市规模最大、大型综合商场最多、老字号云集的市级商业中心。王府井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北京的标志之一,成为北京形象的一部分,具有一种难以抗衡的竞争优势。 前门商业街也属于环境特色型商业区。 前门商业街有8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京城最大的商业中心,一些老店,名店至今尚存.在店铺布局、建筑形式、经营特色和品种等方面都体现了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但近年来,由于受交通、停车等条件限制,加上附近文物古迹众多,危旧房多,前门商业区改造难度较大,和其它商业中心相比发展较慢。目前商业主要分布在前门大街两侧和大栅栏地区.现有营业面积8.3万千方米,销售额7.4亿元, 以中小型网点为主,大型网点少。 2、产品特色型 产品特色型商业街区,是指在某些产品或服务上具有独到性和极强竞争优势的特色街区,如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三里屯的酒吧一条街、东直门内的簋街等。 老簋街是1997年初步形成的。当时有148家商户,其中餐饮业商户有45家,开始形成餐饮特色。它东起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端。2000年9月28日,北京市商委把这条大街命名为“餐饮特色街”。由于早年半夜上市,民间称其为“鬼街”,后被称为“簋街”,形成红门脸红灯笼的特有街景。 2001年因危旧房改造和市政道路改造,簋街只剩“半壁江山”。2002年8月,新的簋街重张。为了重振江山,簋街45家餐饮商户经商达成共识,为这条特色餐饮街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簋街每天的龙虾消耗量都在18000~20000斤,大约相当于全北京总消耗量的1/3,解决了5万~6万人的就业问题,总产值以年均15%的高速增长,2000年的利税额已经占到整个东城区私营餐饮业的1/10,路边小餐馆里的厨师月收入逾万元。簋街,作为特色餐饮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特点 (1)一定的市场对产品的认同基础; (2)交通便利,区位条件好; (3)在一定区域内具有环境或产品服务的不可替代性; (4)具有较强的产业集群或消费集中效应; (5)政府政策支持。 (四)特色旅游区 特色旅游区,是指将物质、精神或文化等要素与旅游紧密结合,赋予其更丰富的含义,从而实现吸引游客,刺激旅游消费目的的旅游区。 将旅游与文化,特别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区,目前是特色旅游区发展的主流。如代表美国文化的迪斯尼乐园、代表中国宋代文化的杭州宋城等,都因将文化深植于旅游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家旅游规划与发展财务司司长魏小安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一文中指出,“对旅游者来说,旅游活动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活动,但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业则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活动”。 特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特色旅游区将爆发出更大的活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特点: 1、当地旅游资源质量和历史文化的渊源,比较优势明显; 2、扩散作用强,周边区域及相关行业将受到辐射; 3、对资源整合能力要求高; 4、对旅游品牌的打造与传播; 5、旅游市场的成熟。 三、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和体现 在经济发展的中早期阶段,区域间的竞争仅仅基于区域本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产业聚集的水平不高,区域分工只是你生产粮食、我生产布匹的简单分工方式。简单分工的重要特点是,区域功能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产品类别的不同。 但随着贸易的区域扩大和产业规模、水平的发展,提供某一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已经无法被唯一的一个或几个区域独享,太多的功能区具有这种优势,市场也能容纳众多的功能区提供同一类产品。面对更加专业化的竞争对手,浩瀚的市场信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光靠成本低廉是不够的。 特色功能区就是适应这种形势发展起来的。特色功能区一定具有功能区的优势——明显的集聚效应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它却能比生产效率相同或更高的普通功能区占领更多的市场,根源就在于特色功能区打造出的鲜明的区域特色使其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注意(谁能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需求者,谁就能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划分更细的产品市场也取得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有效客户。 所以说,特色功能区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根基,一个特色功能区的强弱也是该区域比较优势的具体体现。 要增强一个区域竞争力,不仅要建设功能区,还要使功能区所承当城市功能和提供产品或具有某种特色,这种“特色”从城市功能的角度讲是一个城市长期发展必不可少的;从产品或服务的角度讲,其形成的优势短时间是不可替代的。在大都市功能区打造的过程中,寻求功能特色才能适应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市场的需要,才能形成独占性的、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因此,全力打造特色功能区是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比较优势的根基,也是区域超常规发展的一个现实途径。 四、具借鉴意义的特色功能区 上海新天地——特色商业街区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带、紧邻繁华的淮海中路南侧,1999年初开工,2000年6月全部建成,总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六万平方米,是由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时尚休闲步行街。 “石库门”是具有典型上海风格的传统建筑,它的设计外墙为欧式联排房,而内部保留天井、客房、厢房等江南民居特色,是一种美观雅致的中西合璧住宅。其带有两个铜质大吊环,配以厚实花岗岩的门框的乌漆大门,蕴含了东西方艺术巧妙融合的美感,曾深得上海人青睐,称之为“石库门”。在旧上海,拥有一幢独门独院的石库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们的主人多是江浙一带的社会名流和上海本地的富有阶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石库门最风光的时代,居住者多为当年上海的中上层人士。石库门里曾走出过陈独秀、鲁迅、茅盾、周信芳、刘海粟、胡蝶、邹韬奋等文化名人,还曾被作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 为了真实体现上海历史文化,同时使新区满足上海国际城市形象的需要,美国旧城改造专家本杰明?伍德设计事务所和东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设计事务所以及同济大学设计院的共同配合,分别以不同视角剪裁石库门里弄。石库门建筑群的外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石库门,使人感觉仿佛时光倒流,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每座建筑内部,则按照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情感特点设计,成为画廊、时装店、主题餐馆、咖啡酒吧。 新天地的石库门里弄处处体现21世纪的舒适和方便,自动电梯、中央空调、宽带互联网,一应俱全。消费者上网可以迅速查询商店的商品价格和餐厅、酒吧的菜单以及电影院上演的电影,并可以预定座位,还可直接网上浏览,观赏新天地露天广场及餐馆内的文化表演。 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的焦点和形象。各路明星、艺术家、企业家、银行家、驻沪外交官纷纷前来游玩,国际模特儿大赛、时装表演、日本鬼太鼓座表演、著名影星的电影新闻发布会等时尚文化活动,也都选择在上海新天地登场亮相,两年的时间里共组织了300多场活动。招租的对象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现有98 家租户中,85%来自中国内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新天地投资高达10多亿元,在只租不售的经营策略下,从表面上看资金回收困难。但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地价的提升,从最开始的每平方米7000元-10000元,到现在的每平方米17000元-25000元。其“翠湖天地”项目一期售磬,二期有2000人排队。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高档社区,会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收益。“新天地”实际上是投资者的一张拿地王牌,带着这张王牌香港瑞安集团已经闯入了杭州和重庆。 特点: 1、旧城改造与国际大都市形象建设相结合。 2、独特的传统建筑革新方法对历史做出合理取舍。面对历史保护的两难境地,新天地采取了一方面刻意维护建筑外立面的历史痕迹,另一方面又大 胆创新建筑内部构造和设施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将体验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紧密结合。 4、市场资源整合能力强。 5、成功运作使新天地成为上海市的亮点,并以其浓郁的地域性赢得了世界性,以其环境的可识别性、情景性和环境的适宜性使区域价值得到提升。 6、在“新天地”以外的大规模高档住宅区寻找投资资金盈利点。 杭州宋城——特色旅游区 杭州宋城旅游景区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北依五云山、南濒钱塘江,是中国最大的宋文化特色旅游区,由杭州世界城宋城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 宋城是以反映两宋文化内涵为特色的主题公园,整体设计参考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宋代都市的繁荣景象,同时引进西方的艺术处理手法,增强景观的包容力和冲击力。宋城分为《清明上河图》再现区、九龙广场区、宋城广场区、仙山琼阁区、南宋风情苑区等几个特色鲜明的游览区域,从不同的角度营造宋代都市气氛。 宋城开始建设于1994年,1996年5月18日正式开园,总投资1.6亿元。“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口号在西湖畔一炮打响,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至今共接待游客逾千万,年均门票收入6000万元以上。 宋城置业有限公司的旅游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他们以旅游业为主导,带动房地产开发、高等教育、文化传播、电子商务等,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特点: 1、满足现代人寻根、怀古的心里需要。 2、将传统文化作为旅游的底蕴,增加了旅游的特色,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产业化。 3、整体运作,市场主导。 4、旅游资源深度整合。旅游开发与房地产相结合,通过旅游带旺房地产;同时创办旅游大学、举办会展博览等,将已有优势充分发挥。 总部经济——特色商务区 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完全商务化,在中心城市商务环境优良的区域实现多总部集群分布,提高总部运作效率,而生产加工部门则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总部经济可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聚集,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总部经济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有五种效应:一是税收供应效应,总部在哪里,一般结算中心就在哪里,部分税收会留在总部所在地;二是产业效应,总部入住一个区域,会带动产业集群效应产生,带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三是消费拉动效应 ,总部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生产活动,还会产生一系列消费活动;四是就业乘数效应,商务服务产生的就业和生活服务出书的就业往往能带来新的就业;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地区总部越聚集越会吸引社会资源和其相关的社会资本继续进入,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总部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地区)所追求的新的经济形态。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地区),都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放在发展本国(地区)经济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城市功能区

文章TAG:上海市功能区分析上海上海市功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