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在那些个朝代,河南话才是正宗的官话、京话;其他省的方言到河南,都可以被称作是“很土”。也不要因为大家都喜欢学一句“真得劲儿”、或者是一句“我勒乖乖来”的河南话,就觉得河南话很土,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在河南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河南为什么被称为大河南,不仅是因为人口多,而是这里从古至今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中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河南,才知道河南真的是大河南。
1、河南话是古代的普通话吗?有哪些历史考证?
按照题主之题,回答很简单明了,即没有。不但河南没有,古代我国的任何地方均没有,这是因为:我国古代以来从未推广或有过普通话。提出普通话概念,只是在民国以后,而大力推广普通话,准确讲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而普通话不是以北京方言为音准,而是以北京通州区的一个乡镇为基准音的北方方言。
鄙人理解题主是问:“古代河南有否官话(或雅言、雅语)”?这里明确问答:有,远古的雅言(雅语)及官话的形成与发展,是随着时代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的中心都城的变化而变化。春秋战国时,称为雅言或雅语,即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之《诗经》的读音,据考,此读音乃以河南和陕西关中一带的语言。
以后各代,一般都称官话,大体说来,夏商时期,其都城,除过夏初尧舜短期内在山西,中期短时期在今之鲁西与河南交界一带外,其他绝大部分都城均在河南。这样,就可以说,夏商之河南,多为雅言发源地,以后,河南洛阳为13朝古都,开封为7朝古都,这些朝代的今河南一带,无疑是官话所在地。,
2、河南话中有什么有意思的方言吗?为什么说相声的都爱用河南话当梗?
过去很多人说河南话太土,那是无知,岂不知,很多土语里包含了古语,是老百姓口传心授下来的古代语言,也叫…雅音。相声表演需要铺垫,三铺一响是他们都懂的技巧,侯宝林大师先用外地的啰嗦铺垫,后用洛阳话的简约炸响非常符合人们的欣赏思维也符合相声的技巧运用。我近几年在收集洛阳土语,已经发现了流传下来的雅音,河南话不简单,洛阳话很雅致,古代都城,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土语,洛阳的包容,融合,留下来了不一样的土语雅音,
不懂才会讥讽嘲笑,研究了才深感奥妙,无知的人才会笑他人,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无人关注深层次的文化。河南的文化,河南的语言绝不是“土”那么简单,最简单的生活用语:夹菜,在洛阳,在河南,在山东就是㧅菜,㧅字不土,反而很雅,来自古语。“地坑院”在洛阳叫“天井窑院”,大家对比一下,那个土,那个雅?天井在南方庭院建筑体现,是不是南方的文化人来洛阳后巧妙的给洛阳地坑院起了…雅号?,
3、你觉得河南方言里,最传神的一个词汇是什么?
至少有两个原因,让你千万不要随便去说河南话很土。其一,开封是包括宋朝在内的8个朝代的古都;洛阳是包括东汉、隋朝在内的13个王朝的古都,也就是说,在那些个朝代,河南话才是正宗的官话、京话;其他省的方言到河南,都可以被称作是“很土”。其二,如果你说河南话很土,立马就能证明你的古文功底很不怎么样,千万不要因为德云社河南籍的岳云鹏那一句“妮儿,弄啥嘞”,觉得这就代表了河南话。
也不要因为大家都喜欢学一句“真得劲儿”、或者是一句“我勒乖乖来”的河南话,就觉得河南话很土,那样的话,河南人搞不好会说你是“老扎皮”!不知道啥意思了吧?“老扎皮”就是“土老帽”的意思。为什么说觉得河南话听上去很土的人,古文功底不怎么样呢?是因为他既不懂多少古文,也不知道方言中有诸多古音的存在!比如说河南人说小房间,会这么说:glo儿,
听上去很土?其实是“阁”字的古文变音。有没有瞬间觉得很文雅的感觉?比如说河南人说人不在家里,而是上街了,会这么说:mer上,听上去觉得土?其实是“陌上”——汉乐府诗有一首《陌上桑》的“陌上”,寻常巷陌的那个“陌”,比如说去那边了,去这边了,河南人会这么说:去这厢了,去那厢了。听上去觉得土?其实是“这厢有礼”的“这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