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 > 海西州 >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出自的名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出自的名言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04 12:33:11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出自的名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出自(《论语》)的名言填“孔子”也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出自的名言

2,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什么意思

名不正则言不顺 开放分类: 成语、俗语、词典 名不正则言不顺 注音:míng bù zhèng zé yán bù shùn 释义:名:名分;顺: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示例:~,以此而求国民之效死恐后,于义终有未安。 ★邹韬奋《抗战以来·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什么意思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4,名不正则言不顺全文是什么

出处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⑤!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⑦。”(《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释 此处孔子集中论述了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正谓正定,名谓名分,实即礼乐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当时卫国父子争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认为即原于名不正。所以治理卫国,必须从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子争位的现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来注家异说纷纭,有谓“正百事之名”,有谓“正书字”;此处则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执,不切实际。⑤野哉由也:指责子路言词粗野。⑥阙: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苟:苟且;草率。 该句翻译为: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
言不顺事不成
战国时社会处于剧烈变化中,名实错乱,名不副实,贵贱不明,同异不别,所以要“正名”。这种“正名”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来的。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注:《论语·子路》。)
文章TAG:名不正则言不顺成是出自名言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