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可以说黄梅戏成为五大地方戏曲之一的,完全是安庆人表演黄梅戏,把黄梅戏继承、发展、壮大的。黄梅戏的语言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早期的黄梅戏一般认为发源于湖北黄梅县,但是现在的黄梅戏和早期的黄梅戏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庆人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徽调、青阳腔等发展延伸而来,所以我认为把黄梅戏的发源地定为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两地才是标准答案。
1、你们对黄梅戏怎么看?
昔日黄梅戏成为全国十大剧种之一,严凤英功不可没。黄梅戏来源于安徽湖北的黄梅调,最早只是一种秧歌的形式。这种秧歌的形式只是戏曲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摆脱歌舞加唱的这种形式,一直以来,黄梅戏只是他们那一地域里的人喜欢。其他地方根本听也没有听说,也谈不上喜欢,一个小剧种,引不起人们的注意也是理所当然应该的。但是因为黄梅戏的一位重要的名角的出现,使黄梅戏名声大噪,成为全国闻名的剧种,
这位黄梅戏的大师就是严凤英。严凤英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任何一个剧种都得有名角儿来支撑,如果没有名教支撑的话,这个剧种也不被人重视和喜欢。严凤英的嗓音非常独特,略带沙哑,并不明亮,特别有韵味儿。人戏称为烟袋锅嗓子,他的艺术精湛,唱念俱佳。只要听过严凤英演唱的人,都会记忆特别深刻。四九年以后,她拍了电影《女驸马》,《牛郎织女》《天仙配》,
由于电影的传播功能,使全国人民都开始认识了黄梅戏,开始认识了黄梅戏的一个大名角严凤英。文革的时候,严凤英被迫害致死,那么,十年动乱以后,黄梅戏虽然被恢复演出,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严凤英那样的大师级演员。现在的黄梅戏一些艺人对戏曲的认知非常混乱,拿现代的一些东西和黄梅戏搅和在一起,弄得玩意儿不伦不类。使黄梅戏更加的没有人看了,
2、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讨论可以,注意团结。早期的黄梅戏一般认为发源于湖北黄梅县,但是现在的黄梅戏和早期的黄梅戏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庆人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徽调、青阳腔等发展延伸而来,所以我认为把黄梅戏的发源地定为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安庆市两地才是标准答案,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逐渐发展壮大成全国性大戏,依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希望所有的人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
3、黄梅戏发源于我国哪里?其代表剧你能说出一、二部吗?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调)最初不是“戏”,而是“调”,是黄梅调传入到安庆地区一带,特别是在安庆地区怀宁县石牌镇(怀宁县老县城)开始搭台“唱戏”,然后逐步发展壮大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的语言是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
另外,据我所知,《人民日报》2017年1月12日在第19版上,刊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张贺采写的新闻报道《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文中“提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新的观点,张贺还在文中写道“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
《人民日报》记者张贺先生的文章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因此,我可以说黄梅戏成为五大地方戏曲之一的,完全是安庆人表演黄梅戏,把黄梅戏继承、发展、壮大的。特别是安庆籍的严凤英、马兰、韩再芬这三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发展壮大作出杰出的贡献,黄梅戏的代表作,最好的是严凤英、王少舫合作表演的《天仙配》,马兰主演的《女驸马》,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