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 > 锡林郭勒盟 > 黄芪的功效作用,黄芪有什么功用

黄芪的功效作用,黄芪有什么功用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13 12:07:00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黄芪有什么功用

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配白术、茯苓等。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有什么功用

2,中药里的黄芪有什么作用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黄芩主要用于清肺热、清上焦热,包括嗓子疼、咳嗽、黄痰等疾病;黄芩的清热燥湿和泻火解毒多用于治疗由湿热引发的发烧、痤疮等疾病;对于血热、肺热所造成的血热妄行,包括鼻出血、牙齿出血、咳血、吐血等,均具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止血作用;此外,对于先兆流产、早期妊娠出血具有清热、止血、安胎的作用。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味甘,性温,归肺、脾经。黄芪的作用:补气升阳:黄芪甘温,入脾经,为补益脾气之药。多用于治疗脾气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补肺脾之气,黄芪能减轻肾脏病变,有利尿作用。
黄芪性甘温,偏于温补,归于脾肺二经,补脾益气之中向上可以升举阳气,向外外达肌表可以固护胃阳,固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作用。同时借补气之力还可以生血,鼓舞正气,可以托毒生肌,温运阳气,可以利水消肿。故脾肺气虚不足、自汗、盗汗、疮疡内陷、小便不利、皮肤水肿、血虚精亏等症,用黄芪都有很好的疗效。黄芪一般的用量是10-30克,最多可以用到30-60克,分为生用和炙用。生用偏于走表,所以固表止汗、利水消肿、脱毒生肌,多生用。炙用黄芪偏于妯娌,所以补气升阳,多用炙用黄芪。
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中药里的黄芪有什么作用

3,黄芪的作用

黄芪是名贵中药材,根据药典记载有补气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间还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因此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而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个植株不再存活。黄芪的野生资源在大量采挖的情况下日渐稀少。为此确定该植物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径1-2厘米,长可达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处。地上茎直立,具棱;被长毛。叶互生,奇数羽复叶,具小叶21-31片。小叶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2毫米,先端圆或微凹,基部圆形。托叶披针形,长6毫米。总状花序生茎上部叶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黄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顶端微凹,翼瓣与龙骨瓣近等长。子房有柄,花后荚果膨胀,长圆形,长2-3厘米,顶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内有种子3-8粒。 黄芪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主产于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等省,前苏联、朝鲜和蒙古也有分布。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 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黄芪的作用

4,黄芪有什么功效

黄芪有,一:托毒生肌(气血不足,疮疡久溃不愈)、二:补气升阳(中气不足,脾虚滑肠便溏)、三:固表止汗的功效(气虚反复感冒,自汗),四:健脾利水(与茯苓、白术相伍)但我们一般都是与相关药味配伍使用的。黄芪用量过大会使人晕倒,因为升阳太过之故。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经。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化学成分:含黄芪苷、大豆皂苷、多种葡萄糖苷、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胡萝卜苷、羽扇豆醇、β-谷甾醇、香豆精、多糖及20余种氨基酸,以天冬酰胺、刀豆氨酸、脯氨酸、精氨酸、y-氨基丁酸含量较高。还含约20种微量元素,以钙、磷、镁、铁含量较高。 药理作用:1、能显著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诱生干扰素,能降低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的活性,提高增强因子的活性,提高红细胞表面C3b受体清除致病性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可与丙种胎盘球蛋白相媲美。2、有抗衰老作用,能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肺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胰岛素性低血糖无明显影响。蒙古黄芪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3、能增加贫血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恢复正常,并有提高或恢复红细胞的功能;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减轻损伤程度,明显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状况。4、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对多种病毒虽不能直接灭活,但能抑制其致病作用及病毒的自我复制。5、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能降低癌症发生率,延长存活期,加速人体内肿瘤细胞的死亡。6、有利尿作用,能减少尿蛋白量,减轻肾脏病变。能增强记忆功能,以及抑制胃液分泌,减少胃酸,抗溃疡。
最大的作用是补气
黄芪15克以下有升血压的作用,15克以上降压。体虚出汗者可以加防风和白术服用。
黄芪的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黄芪的作用: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黄芪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疾病。
文章TAG:黄芪功效作用有什么黄芪的功效作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