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武汉人,很多外地人都会说武汉人素质不高,很凶,排外,但是说这些话的人很多没在武汉生活过,或者仅仅是接触了几个武汉人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武汉人到底怎么样,谁都没办法全面的评价,一般在武汉生活过的人出去之后给人的感觉非常老炼,怎样评价芳芳?只能实事求是的评价。
1、你怎么评价武汉芳芳这个人?
今天看到这个题目,真有点恍然隔世之感!怎么突然对芳芳颇为客气了起来?不是说芳芳是汉奸、卖国贼、给敌人递刀的人吗?当时大有风雨欲来风满楼,不把芳芳打入十八层地狱誓不罢休之气势。如今怎么都偃旗息鼓了呢?今天的问题是:你怎么评价芳芳这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客气的问呢?莫非以往对方方的谩骂都烟消云散了吗?或者说以往的帽子满天飞,棍子遍地打的狂轰滥炸,只不过是蚍蜉撼树的丑陋表演,
正如有人评价道:骂方方的人和方方,最终总有一方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确时至,方方仍岿然不动,而那些大骂方方人,除了会扣帽子、打棍子之外,也自知理屈词穷,否则怎么不继续坚持真理,痛打落水狗呢?终于在今天,看到了对方方颇为理性的提问。这是进步呢、还是妥协?我想这应是最合情合理的提问了,虽然与芳芳从未谋面,但通过方方写的日记和对方方的全面(网上)围剿,可以说全中国的关心方方的人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怎样评价芳芳?只能实事求是的评价,这一评价就是:人民至上!方方並不欢迎拍马溜须,她曾告诫作家们:如果要吹须官员,请认真思考几秒钟。(大意)方方就是一个会写文章的老太婆,一个喜欢文字的祖母级的普通人,虽然曾担任过省作协的主席,那也是实至名归。方方並不以住在别墅里而高人一等,她依然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2、如何评价易中天?
是一个文化学者,有才华。很精明地找到了一个名利双收的突破口——批三国演义——靠罗贯中吃饭,还骂罗贯中,罗贯中先生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历史学家,也没有承诺任何历史责任。他广泛收集民间关于三国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小说,罗贯中研究了为什么民间传说中会神话诸葛亮,会褒刘抑曹。那就是民心——被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民心——忠君、重义、尚智!在百姓眼里,汉室是正统,当时群雄逐鹿都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就是证明,
曹操开始是真心匡扶汉室的,只是到后来自己的实力雄厚了就有了野心,所以弄得自己成了百姓心目中的奸臣,在戏剧中被变成花脸。孙权割据江南,没有匡扶汉室的志向,还可能伺机染指中原,百姓不可能把他当正神,只有刘备,坚定地维护汉室,诸葛亮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百姓认为刘备是正统,加上刘关张的义气感天动地,诸葛亮的智慧神出鬼没,心向刘备诸葛亮就成了自然的了,
如果放大格局,罗贯中写的也没有违背历史事实呀!三国鼎立真实吧?曹操雄才大略真实吧?诸葛治国有方真实吧?历史的主要事件都是真的,只是为了突出小说中人物的特点,细节上作者做了改动,这是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必须的呀!历史学者追求历史真实,你就写一部真实的三国史得了,干嘛把《三国演义》作为晋升阶梯呢?这就叫投机,很没意思的!我读了易中天写的《易中天中华史》,真是非常个性化的“易中天解读”,那就真实吗?也未必。
比如中天先生对中华文明起点的解释,就没有考虑新的考古成就,而是照搬西方学者的看法,又比如说对“信仰”的界定,他的意思是信仰等于宗教信仰,于是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真实吗?这都值得研究!说这些,不是否定易中天,相反本人还是很欣赏他的才华的,只希望他成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学者,而不要堕落成媚俗的,为赢得收视率的一个历史投机主义者!。
3、武汉和武汉人在全国人中的印象如何?
武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老武汉人已经逐渐被全国各地前来落户的人占据了大部分位置,有的是前来买房的,有的是过来做生意的,慢慢地各地前来的人越来越多,将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都综合融合在这一个地方形成了统一性的包融,因为改革开放的原因甚至连全世界各地人的性格也容入进来了,相互沾染,取长补短,因此,此地,刚来的人开始并不适应,可住过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人都融合在这种氛围之后基本都被这里吸引住了,没被吸引的只是少数偏激性格的人很难很不愿意大众融合的那一少部分短暂接触的人!因为武汉是个综合性极强的地区,有一定的特殊的江湖气息,喜欢独处的人一般很难在这里生存!是个很锻炼人的地方!待久了的人才深有体会!一般在武汉生活过的人出去之后给人的感觉非常老炼!武汉实际上是全国包容性最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