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十六年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有一点,侨资对汕头投资不少的,只是很多人老爱拿汕头去和珠三比,就汕头利用侨资的数量和体量,应该会比同为侨乡的江门多的,但省在投入上湛江比汕头高,汕头—深圳,湛江—广州,基本上两个核心广深分了两个副中心。
1、汕头为什么叫汕头呢?
韩江一路南下其泥沙在南海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汕”,开端处叫“头”,汕头因此而得名。汕头市区因位于鮀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鮀,故称“鮀岛”,所以汕头又有鮀岛的别称。汕头原是海边的一个渔村,至嘉靖年间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
万历年间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鸦片战争之后开埠,,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大批汕头人被源源输送到各国形成了庞大的海外华侨体系,汕头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无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
2、汕头和深圳同时发展,为什么汕头那么落后?
实话说,潮汕三市协同发展,向着以汕头为主、潮州和揭阳为次的同城化方向发展会非常有前景,能够有效地统一规划,整合资源,不像粤西只能湛江和茂名同城发展,而且整合还比较难。可惜的是,潮汕三市到现在并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可能还要往后推,潮汕三市整合资源十分重要,三市各自的面积都太小了,独自发展会慢很多,而且上限比较明显,毕竟基本上不可能如同北京上海那样有诸多优势而利用比较小的土地发展起来。
三市加起来的话面积和湛江差不多(这个我没有具体比较过,不过看起来是差不多的),gdp是湛江的两倍,前景很可观,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优先发展粤东,三市资源整合是一定的,毕竟汕头不像湛江有那么大的地方。不像粤西这边,资源优先提供给湛江都没问题,因为湛江有足够的地方铺设产业链,就像中科炼化、巴斯夫,这些带动的产业链湛江完全能够吃得下,
省政府给粤东粤西的项目只能是大型工业项目,像类似格力、华为所在的这些高科技产业省政府不会给的,也给不了,人家也不愿来,而这些大型工业项目带来的产业链要有足够的土地。其他资源如实验室、医院、大学等都是次要,对城市发展带动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远不如工业项目的带动作用,所有基础设施粤西都比粤东慢好多年,有的甚至十几年,比如高速,动车,高铁,跨海大桥,跨海隧道,机场!潮汕地区交通现在已经很完善了,高速已经形成小环线了。
还有一点,侨资对汕头投资不少的,只是很多人老爱拿汕头去和珠三比,就汕头利用侨资的数量和体量,应该会比同为侨乡的江门多的,汕头的电厂,码头,海湾大侨,楼旁,学校侨资背景的大把,工厂也不再少数。都在补短板,粤西现在连高铁都没有,粤东和粤北这方面都比粤西好,粤西的话看湛江了(粤西的很多投资都投给湛江了),湛江未来会有五条高铁,高速也不差,玉湛高速今年通车,南宁到湛江的高速预计明年开工(有的说是今年会开工,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湛江国际机场22年完工,港口40万吨那个好像是24完工(这个不太记得了)。
相比之下广佛,深莞各自都市圈占比接近七成,珠中江三市里本来就是珠海经济最好,gdp最高。医疗教育交通更是如此,省对汕头的期望比对湛江的期望高,但省在投入上湛江比汕头高,汕头—深圳,湛江—广州,基本上两个核心广深分了两个副中心,汕头的优势:汕头靠近福建、厦门(也是劣势容易人才流失吧)甚至之后的台湾(汕头发展的好隐性能提高的机会)珠海也是核心城市了,但七普数据珠海只有244万,整个西岸都市圈却有1426万人,小马拉大车(圈内第二高的中山人均GDP还不如全国平均),这个核心可能有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