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657年开始,到公元682年,李治与武则天曾经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一共去了洛阳七次,返回长安六次,之所以是这个数字,是因为李治最后一次去洛阳没回来,公元682年,李治与武则天最后一次到达洛阳,于次年驾崩于洛阳紫薇宫。李治683年十二月在洛阳驾崩后,武则天便在洛阳大显身手。
1、女皇武则天称洛阳为神都,她死后为什么不埋在洛阳?
武则天是非常喜欢洛阳的,因为长安是李唐的大本营,政治中心由长安改到洛阳,有着重要的意义。武则天在洛阳建造了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建造了天堂、明堂和万象神宫,据记载,当时的明堂高80多米,比现在故宫太和殿的两部还多,要知道当年唐代的建筑比后世恢宏壮阔多了,现存世界上最大的传统木建筑是日本奈良的东大寺金堂,是当时仿照唐朝的缩微山寨版,但已经比明清时代的皇宫大不少,而正版的唐代宫室,可知而知,是多么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武则天把洛阳称为神都,打造成了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国际大都市,一时间,长安城冷落了不少,但是当年唐高宗病重时,留下遗言要回长安安葬。武则天也犹豫不定,于是唐高宗的棺椁在洛阳放了五个多月,都没有下葬,这时,新科进士陈子昂刚当上官,迎合武则天的意思,上了一个奏折,打破唐朝皇帝在长安埋葬的先例,建议把唐高宗改葬洛阳,这就是著名的《谏灵驾入京书》。
武则天看了,虽然对陈子昂印象分有所加成,但是考虑到当时病危的高宗曾经说过:“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这样的话,还是把高宗葬在了长安,这就是至今没有被发掘过的乾陵,其实,武则天的归宿,也就在这一刻决定了。虽然她化唐为周,但政权最终还是交到了李唐的手中,到了晚年,神龙宫变之后,武则天缠绵病榻之上,已经处于软禁的状态,
她根本不可能再自己做决定了。好在继位者是她的亲儿子李显,从道德上来讲,儿子不能处治母亲,换其他的关系,政变后的君主,早就有更悲惨的下场了,但武则天已经无法发号施令,她死后,也只能以皇帝母亲的身份和唐高宗合葬。于是她也葬入了乾陵,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合葬墓,说实话,她就算不想葬在长安,此时也由不得她了,只能由她的儿子,从传统规矩出发。
2、武则天为什么要在洛阳建都,而不在西安?
李世民才人,做李治皇后,咋说咋别扭!当时,李渊的几个弟弟还在,李世民的同辈人更多,这些人多在长安,武则天承受的精神压力不算小。以残忍手段制裁了王皇后与萧淑妃后,经常做噩梦,从个人情况看。武则天真是不愿在长安多呆,从自己攫取权利上讲,她希望摆脱李唐老臣,培植自己新人。李治683年十二月在洛阳驾崩后,武则天便在洛阳大显身手,
但她很聪明,只是说洛阳是神都,长安依然是京师。终武则天独立统治的二十一年(684——705),长安,一直是京师,国家首都,都在长安,对于控制西域有极为重要作用。即使如此,武则天由于个人喜好,把行政办公中心放在洛阳,对于吐蕃的不断坐大,进而失去对丝绸之路控制,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不可饶恕的是,她为了自己利益,无辜诛杀或贬谪了大批忠于唐廷的军事将领例如程务挺,裴行俭及王皇后亲属王方翼等等,这对稳定边疆极为不利。
后来的东突厥就不承认她的统治的合法性,如果她再明显降低京师长安地位,情况可能更差。历史证明:如果长安,与洛阳分两个军事集团,长安总是压着洛阳,征服洛阳是秦始皇东出运兵取胜重要标志。也是李世民)最终选择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没有选择去洛阳任职的历史考虑,五王政变,推翻武则天统治,李显回京师执政。中唐以后,东都一直有留守,
3、武则天做了皇帝以后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洛阳?
武则天称帝后,将都城由长安迁往洛阳,并且起了一个相当霸道的名字,叫做“神都洛阳”,关于武则天的这一做法,在历史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说武则天建立新朝,要有新气象,所以要迁都,这纯粹是扯淡,自古以来即使是改朝换代也很少迁都,迁都是一件大事,都城搞不好,国家都容易灭亡,武则天不会为了这个形而上的理由迁都,相比于改朝换代要迁都的说法,很多历史学家却给出了更荒唐的理由,说武则天是为了避“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认为,武则天在长安干了很多坏事,比如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因此,在长安未央宫里面,武则天总是心神不宁,“数见王、萧为祟,披发沥血的死状,后徒居蓬莱宫,复见之”,这谁能顶得住,让鬼天天吓唬还能好?所以武则天“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