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湘东之战的经验,孙权也真干得出来。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史书记载,孙权出巡请于禁并行,孙权大宴群臣众将也请于禁上座,一度引发孙权臣属对于禁斥责,谢邀,在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共分荆州,刘备占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南郡,孙权占领江夏,曹操占领北边的樊城和襄阳。
1、假如你是襄樊之战前的孙权,你怎么规划战略?
其实历史上孙权采取的战略就是昔年鲁肃给他设计“榻上策”。榻上策是200年鲁肃提出,概括说就是四点:1.曹操不可灭;2.汉室不可兴;3.尽占长江以南;4.等待天下有变,前两条是说天时在曹操,让孙权不要轻易被忽悠。既然曹操不好打,那么就要看第三条了,尽占长江以南,这样自己才能寻求平稳发展,而历史上孙权出兵南郡正是基于这个战略,南郡在扬州的上游,如果不是自己掌握,那么相当于命脉交给了别人。
2、孙权是如何对待襄樊之战投降的于禁的?
于禁是曹操部将,治军严谨、勇武过人,随曹操东征西讨,屡立战功,曹操称赞他胜过古代的名将。公元219年,蜀汉镇守荆州的关羽出师北伐,于禁奉曹操将令率军增援曹仁,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归降。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斩杀,于禁为吴军所释,孙权为修好曹操,对于禁礼遇有加。史书记载,孙权出巡请于禁并行,孙权大宴群臣众将也请于禁上座,一度引发孙权臣属对于禁斥责,
3、襄樊之战,孙权如果不帮曹操,关羽能否打败徐晃和张辽?
这个问题有个BUG。张辽是在孙权向曹操递交投降书,曹操确认孙权不会偷袭合肥后,才被调往襄樊的,并且张辽还没到襄樊,关羽就退走了。所以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张辽根本不会参战,而关羽的对手也只有徐晃一人,碰不到张辽。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
——《三国志·张辽传》那么,孙权如果不偷袭,关羽能不能打败徐晃呢?我个人觉得,打败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徐晃退走的可能性很大。先复盘一下当时的基本情况,曹魏方面当时有三个优势,六个困难。优势一、樊城仍然在手,关羽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并非易事,优势二、徐晃小挫了关羽,暂时摁住了关羽扩大战果的势头。优势三、第二批增援已在路上,曹操当时已经派出徐商、吕建、殷署、朱盖等将领援助徐晃,与关羽交战困难一、中原流民四起,梁、郏、陆浑百姓起义,搅得曹魏腹地战乱不断,
困难二、曹操身体不好,无法亲征。并且曹操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他死后,军纪极差的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搞得军中骚动不止,困难三、当时北方爆发了瘟疫。困难四、南阳、颍川百姓“藏窜观望”,导致襄樊一带没粮食,曹仁和徐晃都是缩衣节食在跟关羽在死磕,困难五、凉州张进、黄华等人叛乱,西北不稳定,曹魏无法调西北边军增援襄樊。
困难六、孙权的牵制,孙权不出兵,曹操就不敢调徐州的兵力增援。笼统的说,当时徐晃没有足够的粮食,无法在襄樊做长期坚持,而曹操受限于内部各种烦心事,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襄樊足够的支持。因此曹操才动了放弃襄樊的想法,关羽当时有两个优势和两个困难。优势一、虽然在樊城外围被徐晃击退,但关羽仍以水军在汉水,与曹军均势力敌,他可战可退,握有战略主动权,
(曹军当时没有水师)优势二、汉中与襄樊有汉水相连,刘备从汉中出发,经汉水,可以与关羽夹击襄樊。并且汉水航道基本在刘备控制区域内,不用担心被曹操截断退路,困难一、关羽兵力不够。关羽军队被汉水分为南北两部分,除了围困襄樊的兵力外,还有大量军队在运送被俘的于禁七军,这也是为什么关羽只能拼凑五千人与徐晃交战,惨被徐晃击退的原因。
困难二、关羽后劲不足,围困襄樊时,关羽也出现了粮草不济的问题。笼统的说,关羽当时面临的情况比徐晃稍微好一点,他虽然也无粮,兵力也不够,但由于有水军,他可以轻松退回南郡,稍作休整后,还可以再次杀到襄樊,这种进退自如的优势是徐晃不具备的,当时大致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关羽吃不掉徐晃,而徐晃也吃不掉关羽,这是第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