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普宁人只看到揭阳当年的穷,不甘为之揭阳之下,随着经济越来越差,普宁人把罪过全部归为揭阳剥削的结果,完全不懂自已检讨。普宁人不承认自己是揭阳人的情绪会强烈许多,甚至部分人会把揭阳这个地级市称为为吸血鬼,把揭阳人称为揭阳狗,普宁和揭阳之间的关系潮汕版中混迹了一段时间,发现有一个问题特别尖锐,这就是普宁和揭阳之间的关系。
洪阳镇有一溪流,贯穿故城南北,明1641年前,溪流上有一木桥,联结城区与洪阳辖地东北的二十多个村庄。明1641年,知县朱统爱女朱玉仙过木桥不慎跌落溪流溺水而亡,朱知县遂将木桥改造为石板桥,清1701年,即康熙四十年,安定枚(镶红旗人)任普宁县知县,在任期间,关心百姓,体恤民情,弘扬公德,广施德政。安定枚上任时,京城当大官的亲戚交代他,将来返回的时候应给他们买一些潮州货,
如白过雪、薄过纸的白苎布(夏布)。安知县上任到普宁,谁知普宁是个新置的穷县,当官的赚无钱,过了一任要回去,缺钱缺物送人情,就想了一条计策,吞食朝廷钱粮。他想城内有座昆头山,城外东面有座马头山,西面有座赤岗山,城内有青屿,冬瓜屿、苦竹屿这些村落,就写了一个奏本,报说普宁城有三山五屿,一条大河横在东面,百姓商户出入,真是艰难困苦,
遇见石桥,需一万两银,普宁县小缺钱,请朝廷拨钱来建桥。并派人交给京中的皇亲,皇帝读阅后询问这个皇亲是否确有此事,听那皇亲确认后准奏,并拨钱一万两银子为普宁县建桥,安知县接到钱后,即叫石匠动工建造,在东门外小沙溪架起一条只三洲的石桥,并在石板上:刻了一百坎。还刻上了”百里桥“三个大字,过往行人,行到这条小桥,这样短却起了这么长的名字,感到有趣,一过桥,就念”百里桥“、”百里桥“,
这样一来,桥名就传遍四乡六里,”百里桥“就成为普宁县临近著名的桥。安定枚任普邑知县,为政清明,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感其恩,焚香跪拜于道旁,百里相送,依依惜别。安定枚为不让百姓受远送之苦,出城之沿东过新安水门,到溪边桥头,与百姓惜别,称“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以桥为界,此桥百里也”,百里相送,遂有“百里桥”的由来,非桥长百里也,
“百里桥”体现了百姓对好官、清官的敬仰、爱戴和政治清明的希冀!后来,人们把该溪流亦称为“百里溪流”。送安知县离任后,百姓念其功德,在其衙前功尽弃街东侧建一生祠,命名为“安公祠”,并立石像,以作纪念,还有一原因是:康熙年间的普宁县知县安定枚有关。话说康熙四十年,镶红旗人安定枚任普宁县知县,在任期间颇有政声,离任时,百姓感其恩德,放下春耕农务,一再相送。
2、揭阳好还是普宁好,你怎么看?
普宁市(县级市)归属揭阳市(地级市)管辖,普宁市在揭阳来说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但人的素质就较低!首先,普宁虽说是交通要地,但从侧面反映出普宁向来是四通之地,易攻难守。其次,普宁人虽各自豪强,但却是各自独立,比如流沙洪阳等,各自为政,并不同声同气。其三,普宁嫌贫爱富,作为他的邻居惠来,是潮汕九县中最穷的一个地方。
可是当年普宁富起来时,根本没有正眼帮扶惠来一次,要知道,惠来是作为普宁的前线为普宁遮风档雨,受尽苦难,惠来同样是从潮阳分析出来。可是就是因为它穷,普宁人何曾看多惠来一眼,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看得出普宁没有成为一方霸主的气势。正因为如此,政府合并惠来把普宁设为县级市,让揭阳代管,可是正因为普宁人只看到揭阳当年的穷,不甘为之揭阳之下,随着经济越来越差,普宁人把罪过全部归为揭阳剥削的结果,完全不懂自已检讨。
普宁与揭阳的爱恨情仇虽然县级市与上属地级市之间的认同缺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以广东为例,信宜市与茂名市,阳春市与阳江市,雷州市与湛江市,英德市与清远市······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但是普宁人不承认自己是揭阳人的情绪会强烈许多,甚至部分人会把揭阳这个地级市称为为吸血鬼,把揭阳人称为揭阳狗,对于很多普宁的朋友说自己不是揭阳人,我是觉得非常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