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洛阳隋唐大运河的一些辉煌隋朝历经两世,也建都两城,隋炀帝时迁都于洛阳,随后修建大运河,因此洛阳也成为了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航道也分为通渠、通济渠、永济渠等。总之,我认为直至,虽然想法很好,但重修大运河的意义已经不大,多修几条铁路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大运河也无法使洛阳的经济再上升一个档次,现在洛阳也有一个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1、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洛阳段的影响力如何?
洛阳是“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大运河”(申遗成功)以及“茶叶之路”的城市第一,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洛阳,了解我们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第二,有助于国民了解自己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建设中国梦的热情,第三,有助于对大运河遗址的更有效保护。第四,遗址景点的保护和建设,有利于洛阳旅游业发展,
2、为什么著名的隋唐大运河修在洛阳,而不是长安?
因为,就算隋炀帝想,大运河也很难修到长安,当年的长安所处的关中一带逐渐没落,这才是隋炀帝为何要修建大运河,并且还在后来将都城迁移到洛阳的主要原因。关中的没落,是大运河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代很长时间之内,长安地处的关中平原都是整个北方乃至整个天下的中心所在,这里易守难攻而且水源充足,更有沃野千里,最早的“天府之国”指的就是关中平原,只不过在三国时期被诸葛亮用于形容四川盆地,
也正因关中的条件非常优越,所以从周天子时定都镐京开始,这里就成为了历代王朝的定都之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人口越来越多,由于过度开垦与对于森林的破坏,关中水土流失严重,承载人口的能力越来越低,粮食与水源的缺乏程度越来越高,隋朝的都城大兴,与唐朝的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只不过城池有所区别,隋朝建立之初,虽然禀赋充盈,但是都城依旧非常缺粮食。
隋文帝时期就发生过两次大的粮食危机,分别发生在开皇4年与开皇14年,不过在第一次粮食危机发生之前,隋朝已经准备开凿运河,隋文帝命宇文恺引渭河之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这条运河也就是著名的广通渠。如此,凭借黄河干流与渭河水系,还有人工开凿的一系列人工运河,定都关中的王朝还可以将河北、河南与山东地区所出产的粮食等物资不断运输到长安,保证供应,但是后来,渭河与黄河干流的泥沙不断淤积,航运能力越来越低,使得长安越来越难以获取充足的物资补充,
古代大多数情况之下,长安与洛阳两地都是一对双星城市,而这密不可分,而随着长安周围环境的恶化,后来的王朝将目光瞄准了洛阳。相对来说,洛阳的条件并不比长安差,而且洛阳地处河洛平原地区,更加靠近华北平原与江淮地区等粮食主产区,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将洛阳作为南北贯通的运河中心是最合适的选择,原本的洛阳,就已是运河网络的中心事实上,都说隋唐大运河是隋炀帝时代所开凿,而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因为隋炀帝所做的事与当年秦始皇修长城是类似的,隋炀帝所做的,是将原本的诸多已建成的水渠河道进行疏浚,然后再进行连接,最终形成了隋唐大运河。
而在隋炀帝之前,洛阳原本就已经是南来北往的中枢所在,新建设的大运河水系将旧有的洛阳作为运河的中心,显然要比不切实际去营造长安更加明智,且不说相对于洛阳,长安的地理位置更加偏西,距离上更远,而且长安与关东地区之间隔着三门峡等险滩峡谷,水运并不那么便利,就算有意将长安作为新的运河水系的中心,也非常困难,可行性很低。
洛阳因运河而兴,长安则愈加没落随着大运河的建设,洛阳作为全国中枢的地位愈加凸显,所以后来隋炀帝干脆直接迁都洛阳,放弃了原本的都城大兴,而之后的唐王朝虽然重新定都长安,但是长安的衰落依旧无可避免,而洛阳却凭借运河水利,更加兴盛,唐朝之后,长安彻底衰落,再未有正统王朝定都于此,至于洛阳,其衰落的原因也与运河相关。
3、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它的开凿有何影响?
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杨坚)接受外孙宇文衍(北周静帝,时年六岁)的“禅让”,登基称帝,南下东扩,公元589年,完成全国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创建“开皇之治”,经济、文化、民生都有了较大发展,文帝晚年因受诸位皇子困扰,将太子杨勇等贬为庶人,接受独孤皇后建议,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文帝驾崩后(一说被杨广毒死),杨广继位,史称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