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武汉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不可能全部毕业生留在武汉。一,武汉高校毕业生的体量;根据官方资料,2020年武汉应届高校毕业生达34万,在校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一,二,留在武汉的大学生数量;武汉是全国重要的“生源地”,拥有89所高校和130万高校在读生。
1、为什么湖北武汉有那么多高校?
在武汉求学多年,这个问题曾与人多次讨论。根据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武汉以80所高校的数量仅次于北京的91所、广州的82所高校位居第三,但是大学生数量超过130万,位居全国第一,武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高教中心,这样的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呢?武汉高校众多,第一要感谢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
在他的领导下,湖北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到1907年张之洞离任时,湖北全省新式学堂达1512所,学生56671人,教职员5103人。今天,武汉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张之洞创办的学堂中延承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
1949年后,中央政府对武汉的定义是:武汉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她的辐射面积是华中地区的若干个省,是超越湖北的存在。那么,作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国家在武汉开办一系列大学,起到的是为华中地区培养人才的责任,再加上地理位置原因,湖北九省通衢,武汉居于长江边,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所以院系调整时搬运了很多资源来充实武汉,
2、武汉,南京,西安为什么那么多高校?
这三座城市,高校云集,现在来说,都属于所在省份乃至于全国著名的高教城!但形成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先说南京,众所周知,它是民国时候的首都,而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在清朝末年开始兴起,但民国时候,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的985高校南京大学,在民国的时候,是亚洲第一高校,虽然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原本实力雄厚的南京大学,在1952年的国内高校院系大调整时候,被调整得七零八落。
但不得不说,这种调整,它也是有好处的,目前江苏省内很多的知名高校,乃至于国内很多知名高校,都有着南京大学的身影。一鲸落万物生,用来形容南京大学不是很合适,但目前江苏省内的众多名校,基本上都和南京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来看一下南京大学52年调整时候,调整出去的院系。1、工学院部分院系--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2、工学院水利系--河海大学3、工学院化工系--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4、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5、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6、农学院林学系--南京林业大学7、南京大学气象工程系--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是目前还在南京的,就有七所,
而这七所高校,它的建校基础,就来源于南京大学。外迁的相关院系:8、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9、工学院航空系--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10、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11、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无锡)12、工学院农业机械系--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镇江)13、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14、金陵大学影音部---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15、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16、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有线电部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17、国立中央大学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客观点说,如果南京大学不是在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中,大伤元气,所谓的清北,和它比起来,只能是个弟弟,
另一方面,虽然说新中国定都北京,但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北京、南京很多高校,都是对标着建设的。比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南京理工、(原北京农大)、南京农大;北师大、南京师大;北航、南航再来聊聊武汉,武汉的高等教育,能有今天这样牛的现状,一方面得益于清明末期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时期,大建学堂,为武汉的高等教育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现在武汉的一些名校,在溯源时,往往都和曾经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