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烩面还有一个名称叫抗日面。方城烩面方城烩面起源在八十年代初期,师承于郑州烩面,烩面师傅们结合着方城的特色——回族较多,从而羊肉资源丰富,进而在郑州烩面的基础上摸索改进形成今天的豫南特色美食——方城烩面,欲辨其是否正宗方城烩面,一观汤,二看面,三尝辣椒油。
1、河南烩面是哪里流传过来的?
关于河南烩面的发源,有一个传说是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关,但这类传说太多了(比如最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最后都被证明是假的。目前已经很难考证,因为相关历史文献中并无记载,但我们从河南最著名的两个烩面发源地却能找到相关一些资料,一个是郑州,一个是方城。从郑州来讲,最著名的非合记、萧记莫属,其中,在萧记烩面的记载上,创始人萧洪河原是郑州国营长春饭店做伊府面的师傅,是从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灵感,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海参、鱿鱼加入羊肉烩面中,称之为三鲜烩面。
而合记烩面则讲述了其传奇色彩,据说是合记老板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店,一天八路军来面馆吃面,恰逢日军飞机来轰炸,在躲避轰炸过后,面就凉了,老板灵机一动,将凉面投入沸滚的羊肉汤里面稍煮片刻,盛起,吃之令抗日将士大悦。老板始知,用羊肉汤来烩面,其境甚佳,于是,合记烩面就诞生了。因此河南烩面还有一个名称叫抗日面,
从上面两个记载来看,烩面应该是近代的做法,特别是郑州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在设立省会之前在全国基本是没有什么名气的。而下面方城烩面的来源则能从侧面证实一下烩面的由来,它也是讲述了日本人侵华期间,一饭店的俩年轻人被炸掉的房屋掩面,其中一个醒来后饿的不行,正好他们被炸的地方是饭店厨房,高汤、羊肉、粉条、木耳、金针还有鹌鹑蛋都有,于是就着没炸掉的锅台做了一顿饭充饥。
而当地文献也记载了方城在上世纪39年至40年被日军轰炸的历史,民国三十四年秋八月,日本投降。在方城县全城欢庆的烟花里,在孔庙的旧街上碗香居的原处,一家饭铺隆重开业,红绸绕边的黑底金字匾额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方城烩面!大门上一幅对联写得好,上联是:一碗饭馍菜汤齐全;下联是:全国人老中青喜欢;横批:日本滚蛋!综合来看,由于河南没有知名的菜系,加上与其说是河南烩面,倒不如说是郑州或者方城烩面更恰当些,因此这道面应该是一种以前底层生活居民的用餐,从其配料来看更像是过节时改善生活时吃的,因此起源已经很难探究,倒是两个关于抗日的传说给这道面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2、你吃过正宗的河南烩面吗?感觉味道如何?
三两一碗的,3毛4分钱,3两粮票,还有二两一碗的面,是2毛3分钱,2两粮票。而且店内墙壁上挂有每种面的配料表,记得最清楚的是,每碗中羊肉是1两3钱,以及面的重量,各种配料菜的重量当时的烩面馆除了烩面,别的均没有,即使如此,每到饭点仍是人头攒动,而且还是需要自己去端饭的,后厨是一长溜的煤火灶,十几口炒锅冒着热气不停地下面、出锅,忙得很呢!到八十年代初,有附近办事处为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在北边不远的民主路中段路西开了一家叫作\
七十年代前,郑州的合记烩面馆是在东河阳街南头与西大街交叉口,也就是现在的天然商厦那块地方。因为人民路从太康路一直向南开通到二七纪念塔,合记搬到了向西100多米,当时叫作解放路的路北边,旁边即是二七公安分局,即现在的华联商厦的南边,当时的烩面确实是好吃,但是光是有钱也不一定能吃上,因为都是要粮票的,四两一大碗的烩面,4毛3分钱,4两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