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占据荆州之后,没能继续有大的作为。直道公元前229年,孙权才在武昌登基称帝,后迁都南京,诚邀,曹丕称帝后,孙权和刘备为什么要紧跟着称帝呢,众所周知,孙权刚袭取荊州,对曹魏称吴王,此时称帝,必得罪于曹丕,而此时的刘备,对孙权早已恨之入骨,吴国在夹缝中生存。
1、为何刘备在称帝后伐吴,而非在孙权初袭荆州、杀关羽后立即动手?
古代战争最讲究出师有名,从而得到广泛的拥护,以期赢得战争。关羽被杀初失荆州,如果刘备那时候出兵攻打孙吴,是为了报私仇,最多是要夺回有争议的荆州,彼时汉献帝在曹魏掌控之下,不可能授权刘备伐吴,没有皇帝诣意攻打孙吴,是没有道义的支持,至少没有名份的,何况刘备一直打恢復汉室,尊献帝为老大,所以他是不会出兵的!当刘备称帝时,他认为已接汉朝衣钵,严然自己是大汉正统,此时伐吴是自己说了算,已出师有名了!另一個方面,关羽新亡,荆州初失,蜀汉受损很严重,需要有一個恢復期,不能急于伐吴,
2、孙权在占据荆州之后,为何没能继续有大的作为?
谢谢邀请。孙权在占据荆州之后,没能继续有大的作为,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于东吴政权对自身的定位上,在鲁肃刚见到孙权时,为孙权献上了鲁肃版的“隆中对”,其中提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因为汉朝不能复兴,曹操也不是在短时间就能消灭的,所以,鲁肃对东吴定位就是要割据江东。
巩固江东以后,“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所以,我们看到东吴的战略规划就是要占据长江以南,然后称帝。从历史上看,占据江南的各个政权包括五代南唐等割据政权、南宋等大都是偏安江南,安于自保、进取不足,其次,东吴的政权在构成上,深受本地士家大族影响。最主要的就是顾、陆、朱、张四家,其中,“顾”就是顾雍,担任东吴丞相长达十九年;“陆”就是陆逊,曾在夷陵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先后担任过大都督、丞相,执掌东吴军政大权,深受孙权器重,
“朱”就是朱桓;“张”是张温,这四家都是汉朝时江南望族,这些士家大族面对外地能够团结一致,比如,在赤壁之战中,面对曹操大军,为了保卫自己利益,能够团结对外。但是一到进取中原,由于将领所带领的军队都是他们的部曲,这些士兵除了服从东吴朝廷指挥参与战斗,同时还要为将军提供耕种杂役等,这也导致他们在进取时,不能全力以赴,必然有所保留。
第三,东吴的势力与曹魏的差距,首先,孙权击杀关羽,占据荆州后,占据长江天险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如果进一步深入,消灭刘备,在双方实力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必然要倾巢而动,必然会给曹魏以可乘之机,而这是灾难性的,实事上,当时曹丕确实已经有所动作了。所以,东吴在西面只能联合蜀汉,共同抗曹,而且,与蜀汉相比,东吴没有匡扶汉室的包袱,孙权在面对刘备压力的时候,也通过称臣,来缓解北方压力,专心对付西面的刘备。
3、曹丕称帝后,孙权和刘备为什么要跟着称帝呢?
诚邀,曹丕称帝后,孙权和刘备为什么要紧跟着称帝呢?小编以为有以下理由,理论上来说天下没有同时有两个皇帝在世的可能,所以在三国前期,谁敢公然称帝,诸侯就得在东汉皇帝和这个新皇帝之间选一个予以承认,然而南北诸侯,莫不心怀大志,对帝位垂涎三尺。一个越想当皇帝的人就不会容忍他人做皇帝,这就是为什么袁术称帝后,三个月不到就玩完了的原因,
所以这时候,自然没有那个诸侯会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去争夺帝王。可是曹丕称帝就不同了他是汉献帝禅让的,不管真假也是有法律依据的,他的称帝寓意着东汉已亡,天下只有曹魏这一个皇帝,对于孙权刘备而言,如果你不称帝,你就得承认曹魏的帝位,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对于刘备而言,如果大汉已亡,他拿什么去号召天下士族去支持投奔他?他的大汉皇叔之地位也就没有一点价值了,所以他必须称帝,延续汉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