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流传至今的很多端午节习俗,比如吃粽子、划龙舟等都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屈原的热爱之情。
1、端午节真的是纪念屈原吗?
可以明确地讲:端午节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我们来看看过端午节的几大风俗:1,吃粽子;2,挂菖蒲和艾草;3,饮雄黄酒;4,龙舟竞渡,其中的2和3两项与纪念屈原可以说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前一个可以说是为了有辟邪消灾,后一个祛病防疫有关。我们再看1和4,吃粽子我认为可能是古代的一种吃食习俗,因为端午在夏天,一般的米饭都容易坏,而粽子一般就不易坏,
龙舟可能是古代的独木舟演化而来的,龙舟追求的是速度。如果用来救人,可能真不适合,试想,如果是为了记念屈原,包粽子是为了防止鱼食吃屈原的身体,如果把米饭包起来,鱼怎么吃,钓过鱼的朋友都清楚,鱼爱吃的都是散碎食物。粽子投入水中更象是引诱鳄鱼这样的大型水生动物,我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代的夏祭因此,我认为端午节首先与传统历法是关联的,她也许是来源于古代的夏祭。
在传统上有春祭(清明),秋祭(上元节),冬祭(过年),独缺夏祭,古代,人们其实都有两种崇拜或信仰:一种是对天地自然的崇拜或信仰;一种是对祖先崇拜或信仰。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离不这一点,差不多都是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我认为端午节也不例外,很有可能端午节的主要祭祀对象就是“龙”。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正是《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的卦象,比如端午节的两大民俗:吃粽子和龙舟竞渡更象是祭“龙”,
龙源于江河崇拜或水崇拜“龙”前半身更象是鳄鱼,后半身象蛇。在古代人们崇拜或祭祀的是一些凶猛的动物,在古代南方水网地区,鳄鱼和大莾蛇可以说是比较常见又凶猛的动物,在古代人们应该对它们很是畏惧,龙可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亦兽亦蛇的一种动物,龙在古代传说中通常是亦正亦邪,龙可以呼风唤雨,布霖人间,这是她们正的一面,亦可水漫金山,这是她们邪的一面。
2、端午节因屈原起,能否将每年的端午设为诗人节,以纪念诗魂屈原呢?
诗人节是可以设的,但没有必要把端午设为诗人节,原因个人以为有以下几方面:1.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流传至今的很多端午节习俗,比如吃粽子、划龙舟等都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屈原的热爱之情。但广大人民热爱屈原是因为感动于他的诗文吗?其实不是,广大人民纪念屈原的原因是感动于他的爱国精神。屈原是因为爱国无望而投江自尽的,他是不忍看到国家沦陷,人民受苦,他是对自己无法拯救国家和人民感到痛苦绝望,才选择了死亡,
他是为国为民而死,这才是广大人民热爱他、纪念他的原因。这才是端午节真正的意义所在,而屈原的诗歌才华只是他爱国精神化身上的一抹光芒罢了。在当时的年代,贫苦的底层人民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机会读书,更别提读诗了,他们哪里懂得屈原所写《离骚》的伟大诗歌文学价值。从一点上来看,没有必要因为屈原是个伟大的诗人就把纪念他爱国、忧国忧民精神的端午节设为诗人节,
2.想设诗人节,选择有很多。没有必要淡化端午节的意义,完全可以另选诗人及日期,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朝的诗人众多,诗歌数量也多,唐诗可谓发展到了巅峰,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辉煌,选择一个唐朝代表诗人来设诗人节,似乎更有说服力吧。这不是说屈原的诗不够好,而是唐朝的诗显然更成熟,相关的成就也更高,3.诗人节在当今社会恐怕很难受到大众关注。
因为虽说诗歌被称为最接近上帝的语言,但在如今快节奏的经济型社会,无用的诗歌究竟能唤起多少人心底对诗歌美好的向往和崇敬呢?笔者对此不抱很大希望,有人说,这是个诗人已死的时代,因为追名逐利才是大势所趋。诗歌变得无力而苍白,但无论如何,设诗人节这一想法是值得提倡的,希望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够欣赏到诗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