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是夸呢,但是貌似,这么还真没感觉出来哪里是夸赞,只能我说这话本身逻辑就有问题,我错了,以后不这么说了。刚来河南那会儿,和朋友们一起玩闹,有时候就会说出来这三个字儿,其他人还没什么反应,但是我发现豫东的朋友面露不愉之色,我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就给我不能这么开玩笑也不行,这是骂人的。
1、河南哪个城市是正宗的河南话?
谢谢邀请,河南话有三类简称豫语,一类是通行于河南大部分地区的中原官话,即为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狭义的河南话。其次是通行于豫北太行山一带的晋语-邯新片,分布在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的各辖县,还有一小部分则为通行于豫南地区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分布在信阳的新县、光山县。三种方言之间均不可以顺利的交流,郑州:河南话洛阳:河南话开封:河南话南阳:河南话三门峡:豫晋混合方言焦作:晋语新乡:市区河南话,郊区晋语鹤壁:市区河南话,郊区晋语安阳:晋语濮阳:豫鲁混合方言驻马店:河南话漯河:河南话平顶山:河南话许昌:河南话周口:河南话商丘:河南话信阳:楚语偏湖北方言济源:晋语永城:河南话传统的音韵学认为语言含有声、韵、调等因素,现代音韵学又拓展了一些新的领域,如韵律音韵学(Prosodic)和节律音韵学(MetricalPhonology)。
这说明,音韵中不仅含有语言的节律,而且还有声调的高低诸因素,河南方言以特有的四声调值规律影响了旋律的发展形态,同时也赋予了它独特的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地方风格。声调中原官话: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个别地区如渑池、义马、洛宁等县市仅有三个声调,入声归派入阴平和阳平,晋语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类,
如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推广普通话以及城市化的影响,河南话正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一些重要的语音特征在大城市以及在年轻人口中已经很难见到,比如以上的第二条“尖团音的区分”,如今在老年人中常见,而在年轻人中很少;第六条的“子变韵”,也处在明显的消亡过程中。而许多入声字的读音和声调,被一些年轻人从普通话类推成了河南话,即采用普通话的读音,而将声调调型变化成河南话的形式,
2、各地方言中形容人丑的话都会怎么说?
形容矮:“缩颈夜壶”,形容胖:“柴油桶”,形容脸大:“屎坑板”,形容脸圆:“汤婆子”,形容脸小:“蟹蛆”,形容脸不周正:“凹跷头”,形容头后凸:“甩榔头”,形容个小:“石枰砣、蚱蜢”,形容人瘦:“哈柴棒”,形容人难看:“丑八怪、夜魇”,形容不善言辞:“石蚌”,形容话多:“嚼蛆”,、、、、、、吴地俚语,不一而足。
3、河南说话忌讳什么?
我是河北人,在河南待了三十多年了,我了解到的,有几个词是河南比较忌讳的,1、“不要脸”我以前有个口头语“不要脸”,这里的意思不是骂人,而是开玩笑的时候说的那种,就是笑骂谁谁“脸皮厚”的意思。刚来河南那会儿,和朋友们一起玩闹,有时候就会说出来这三个字儿,其他人还没什么反应,但是我发现豫东的朋友面露不愉之色,我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就给我说,不能这么说,开玩笑也不行,这是骂人的!从那以后我就尽可能地不这么开玩笑了,真的忍不住的时候,用“脸皮厚”、“不要鼻子”来代替,就是不能说“不要脸”,
2、“师傅”以前到外地问个路、打听个事儿都喜欢用尊称,但是早些年不兴叫“先生”、“女士”、小哥哥、小姐姐这样的称呼,貌似全国最通用的,就是“师傅”。但我刚到郑州那会儿,每次称呼人家师傅,人家都有点不高兴,爱答不理的,原来河南把“师傅”称之为“老师儿”,还是带儿化音的,这仨字最好用河南腔来叫,很好学。其他的直接转换成普通话或者别人能听得懂的就行,这才是在河南的通用称呼方式,
在河南,叫“师傅”有点贬低人家是一个干粗活杂活地位低下的人,叫成“老师儿”,瞬间就高大上起来了,这在全国很独特。3、父子长得可像的时候,不能说“这孩子和他爹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有一次在电梯里看到一个爸爸带着俩孩子,特别可爱,这俩小孩和爸爸长得特别像,一看就是亲生父子,于是就忍不住夸了人家一句:“这俩孩儿长得和爸爸一模一样,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谁知道我老婆赶紧出来打圆场。